時 樂,劉 曉,通信作者:唐昭榮
(1.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江蘇 儀征 211400; 2.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11)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是公認的癌前病變,亦是胃黏膜研究的重點和熱點。約8.95%患者經胃鏡活檢診斷為輕度異型增生者,最終確診為重度異型增生或早期癌變。單兆偉教授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在脾胃病診療方面經驗豐富。他自擬參夏蓮草湯為基礎方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儀征市中醫院就診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18~75歲;有家族史15例,無家族史45例。
1.2 納入標準 患者知情同意;男女不限;試驗前2周內未服用其他相關中西醫藥物。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中有關異型增生的標準[1]。②中醫辨證標準: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 天津)》[2]。主癥:胃脘脹滿或隱痛,乏力,苔薄黃或黃膩,舌下絡脈曲張。次癥:燒灼感,惡心嘔吐,食少納呆,口苦、有異味,大便稀溏,舌淡紅或暗紅,舌邊有齒痕,脈細濡等。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者;胃黏膜重度異型增生或病理診斷疑有惡變者;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準備妊娠女性、哺乳期女性;過敏體質和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予以參夏蓮草湯加減。藥物組成:太子參10 g,炒白術10 g,法半夏6 g,麥門冬15 g,炒黃芩10 g,仙鶴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蓮15 g,莪術10 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兩次服用,每次150 mL,飯后1 h口服。治療6個月后復查胃鏡及病理。治療期間不采用與本病治療相關的其他治療方法。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病理表現、病理積分、舌象變化、中醫證候積分等。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顯效:胃鏡檢查炎癥(糜爛、出血)消失,臨床癥狀消失;有效:胃鏡檢查炎癥好轉,臨床癥狀好轉;無效:胃鏡檢查炎癥無變化或加重,臨床癥狀依舊或加重。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分析數據資料。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用兩個相關樣本非參數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病理表現及積分比較 治療前后萎縮、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的病理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參夏蓮草湯對胃黏膜萎縮、腸化及異型增生均有逆轉作用,異型增生的治愈率最高。見表1、表2。

表1 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性增生患者治療前后胃鏡病理及鏡下表現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2 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性增生患者治療前后病理積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2)舌象變化 治療前有舌苔變化的患者32例(其中輕度22例,中度9例,重度1例);治療后有舌苔變化的患者11例(均為輕度)。治療前積分為(1.43±1.57)分,治療后積分為(0.37±0.7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013,P<0.05)。結果表明,參夏蓮草湯對舌苔變化有明顯改善作用。
(3)中醫證候積分和療效 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分別為(15.25±5.56)分、(5.53±2.9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013,P<0.05)。60例患者中,顯效18例(30.00%),有效41例(68.33%),無效1例(1.67%)。
本研究中男性發病率稍高,可能與平素生活壓力更大、勞倦過度有關;年齡以中老年人居多,與生活壓力較大、飲食不節、情緒易激動有關;老年人體質下降、脾胃虛弱易致本病。單兆偉認為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胃黏膜異型增生的重要發病因素,也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正氣不足,邪氣(Hp)易侵犯人體而致病,且本病大多病程較長,纏綿難愈,“久病必虛”,脾胃虛弱,Hp乘虛而入。由于脾虛不能運化津液而生濕,濕邪郁滯氣機,久而化熱,濕熱蘊結,為Hp在胃黏膜上皮附著、繁殖提供了內環境,從而導致胃黏膜損傷。Hp感染后可進一步損傷脾胃,使機體抗邪無力,形成惡性循環。葉天士提出“初病氣結在經,久病則血傷入絡”,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當氣虛無力運化,生化無源,致血虛而胃黏膜失養萎縮;氣病及血,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異型增生患者多有“恐癌情緒”,情志不暢,肝郁氣結,亦可致瘀;脾失健運,痰濕不化,亦阻礙血行,瘀血內生。臨床常見形瘦、神疲、短氣乏力等氣虛之候,又有舌質黯或紫,舌下絡脈瘀紫、增粗、迂曲、延長等瘀血阻絡之征。內鏡所見胃黏膜蒼白或紅白相間、黏膜變薄等辨證都屬于脾胃虛弱,胃絡失養的范疇;胃黏膜表面粗糙不平、顆粒結節、病理示異型增生者似中醫胃絡瘀阻所致的變化。故該病病機以氣虛為本,血瘀、濕熱為其標,因此益氣健脾、清熱活血是阻斷和逆轉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關鍵治法。
基于此法,單兆偉教授臨證之時注重辨病與辨證、宏觀辨證與胃黏膜微觀辨證相結合,自擬參夏蓮草湯為主方治療本病。太子參為君,為清補之品,無壅滯氣機之弊;白術乃補土之要藥,二藥合用,健運脾胃,使中焦得充,生化得源,氣機升降得調,此為治之本。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太子參、白術均能增強免疫、促進胃腸黏膜修復[4-5]。脾苦濕,得陽始運;胃主津液,喜潤惡燥,得陰自安。半夏味辛性溫,散逆氣以調中,通陰陽而和胃;麥冬味甘,為純補胃陰之藥。兩藥配伍,半夏可降逆下氣,又得麥冬而不燥,二藥剛柔相濟,潤燥相宜,共奏養胃醒脾之功。黃芩、仙鶴草均有清熱瀉胃之功,但無苦寒敗胃之弊,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兩藥均可抑殺Hp,仙鶴草尚能阻止癌前病變,提高機體免疫力[6]。莪術具有破血行氣之功,與太子參、炒白術相合,則消補兼施,補而不滯,消而不傷正。結合現代藥理研究,莪術具有抗炎抗菌、抗增殖及促進凋亡等功效[7],能改善臨床癥狀,又能消除黏膜顆粒狀增生,改善胃黏膜供血。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亦有防癌、抗癌之功[8]。單兆偉教授強調在重視益氣活血清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辨證論治的原則,注意病情寒熱虛實轉化,臨床需隨癥加減,靈活運用。在治療過程中單兆偉教授以孟河學派處方輕清、方藥醇正之思想為指導,強調“善治者,唯有調和脾胃”,益氣以健脾為先,脾胃健則氣血旺,務求調氣復平,勿使中焦壅滯。苦寒之品最易敗胃,故臨證清熱時多用甘涼或甘寒之品,臨證需要時,可酌情少量使用,或反佐溫藥,用藥寒熱溫涼勿偏頗;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治療時活血通絡需貫穿始終,意在圖緩,不可急功。單兆偉教授臨證用藥精當,清輕醇和,藥味少,用量輕,輕可去實,平淡輕靈而有神奇之效。
胃黏膜異型增生為胃癌前期病變,較難根治,且有惡變傾向,參夏蓮草湯可以阻止其癌變,具有較大的防治意義。此外,單兆偉教授向每位患者詳細解釋病情,緩解其緊張、恐懼的心理,并叮囑患者堅持治療,療程一般為6個月,須定期復查胃鏡及進行病理推測。制定健康宣教方,根據相應病證推薦飲食及生活方式,并強調“胃為情緒器官”,需保持樂觀心態,正所謂“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J].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5-16.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 天津)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9.
[4]徐雪琴,龍全江,趙劍.太子參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與產地加工技術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4,28(4):73-75.
[5]王一寓,李茹柳,宋厚盼,等. 白術多糖對IEC-6細胞遷移及細胞生長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4,30(4):51-54.
[6]巴曉雨,何永志,路芳,等. 仙鶴草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5):258-261.
[7]馬加蘭.小劑量米非司酮配合莪術消瘤方治療子宮肌瘤60例療效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5,23(10):59-60.
[8]侯秀嶺,隋英曉.治癌秘方[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