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永華,伊 飛
(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人民醫院,山東 淄博 256400)
臂叢神經損傷是臨床上周圍神經損傷的一種常見類型,主要分為全臂叢、上臂叢及下臂叢神經損傷3類,多由自發或暴力損傷等原因導致,表現為以上肢肌為主的肌肉萎縮無力、肢體疼痛,常造成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同時本病存在致殘性及預后差的情況,給患者及家庭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筆者應用刃針配合康復療法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桓臺縣人民醫院針灸科及康復科治療的臂叢神經損傷患者72例,其中門診43例,住院治療29例;男44例,女28例;平均年齡(34.4±5.1)歲;全臂叢神經損傷19例,上臂叢神經損傷32例,下臂叢神經損傷21例;墜落外傷所致37例,機動車撞傷18例,其他原因17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1.3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臂叢神經損傷與疾病的診治》[2]。上肢周圍及運動神經中任意兩根神經同時有神經損傷表現;上肢神經受損,神經支配肌肌力、感覺及關節功能明顯受限;肌電圖檢查存在臂叢神經損傷。
所選患者均使用彌可保[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6]口服營養神經,每次0.5 mg,每日3次,飯后服用,2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 d。
2.1 對照組 應用肌電生物反饋儀治療。針對患者損傷神經及各肌群損傷情況進行肌電誘發治療30 min。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治療6個療程。
2.2 治療組 應用常規刃針針刺治療結合康復訓練療法治療。
(1)刃針針刺 ①取穴:華佗夾脊穴(簡稱夾脊穴),術者在第1頸椎至第7胸椎夾脊穴,仔細尋查患側脊柱旁的壓痛點以及肌硬結等陽性反應點或其他異常改變;局部阿是穴,在肩背部可觸及條索狀硬結及壓痛點;其他配穴,患側天宗、肩髎、手三里、外關等穴。②治療操作:患者取側臥位,常規消毒后,在夾脊穴、肩髎、手三里、外關等穴位及異常反應處進針,選用0.35 mm×0.40 mm規格的刃針,套管彈刺進入皮膚后,刃口方向與肌纖維方向平行,提插得氣后緩慢進針,避開血管與神經,觸及痛點或纖維硬結后作3~5次切割,松解后出針,用消毒干棉球壓迫止血后貼敷創可貼,適度做關節牽伸訓練。刃針治療每周2次,8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休息2 d,治療2個療程。
(2)康復訓練療法 ①運動療法:由治療師根據患者損傷情況進行評價后,給予局部關節松動手法,松解頸肩部及上肢各關節,減輕疼痛及腫脹。患者在治療師幫助下,配合進行上肢主被動訓練、全關節活動度訓練及肌力抗阻、肌張力改善控制等訓練。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次45 min。隨肌力的增加及疼痛減少增加運動強度。②作業療法:患者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最大限度地完成損傷神經區域各種運動,模擬日常生活及作業。可以在健側肢幫助下完成推皮球、推滾筒、磨砂板、上肢抬舉等動作訓練。每次45 min,每日1次。③感覺功能訓練:包括使用淺深感覺及本體感覺功能訓練。通過針刺、冷熱刺激、不同性質和形狀物體感觸的反復強化,改善患者患肢的溫、觸、痛覺及體表定位覺、本體感覺等,每次15 min,每日3次。④日常生活指導及心理輔導:指導患者患側肢體的日常生活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如注意良肢位,避免長時間壓迫患側上肢;注意保持頸背部功能活動;注意睡眠及休息,鼓勵患者調整心態樹立治療信心等。康復治療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治療6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診斷學基礎》制定[3]。痊愈:肌力、感覺及肌萎縮完全恢復正常,上肢及手功能恢復正常,癥狀體征消失;顯效:肌力、感覺、肌萎縮明顯緩解,上肢及手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有效:肌萎縮及感覺有改善,肌力提高1級以上,上肢及手功能活動有改善;無效:肌力、感覺及肌萎縮和上肢、手功能均無改善。
3.2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8%,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臂叢神經損傷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臂叢神經損傷屬于中醫“痿證”范疇,多因外傷勞損致氣血瘀滯、筋脈失養,正氣虧損致氣血不榮、肌肉弛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甚至肌肉萎縮或癱瘓。在治療上,針對氣血瘀滯者,《素問·針解篇》有“除惡血也”治療瘀血證的治則。本觀察通過對頸部夾脊穴、肩髎穴、天宗等穴位的刃針及針刺治療,具有活血通經、祛瘀復新的作用;通過經穴的配伍和刃針針刺手法的運用,具有強化肌力及改善神經的功能。刃針療法以中醫經筋學說為基礎,以穴位針刺、經筋及絡脈切刺為主要治療手段,刺激經絡經氣,改善患者癥狀。一方面能直接改善軟組織的粘連,緩解肌肉痙攣,改善神經營養狀態,促進氣血運行及改善水腫;另一方面發揮穴位經絡針刺作用,改善經氣,平衡經絡臟腑,修復血管神經損害,從而達到止痛祛瘀的目的。刃針療法將針灸療法的針刺和西醫手術進行融合,是穴位針刺效應與西醫外科松解術有關理論相結合并取長補短的結果。單獨藥物配合理療雖能暫時改善患者癥狀,但難以達到后期理想的效果。而配合康復訓練療法卻可達到最大協同作用。運動療法有利于神經系統運動功能的快速恢復,同時與作業療法、抗阻訓練、感覺功能訓練等配合治療,不僅增強肩部關鍵肌肌力,增加患側上肢各韌帶彈性,保持各關節功能,預防失用性萎縮的發生,還能夠改善臂叢神經的本體感覺,達到治愈目的。此外,治療時的心理疏導及日常生活指導對預防及改善癥狀也非常重要。總之,應用刃針配合康復療法治療臂叢神經損傷,操作簡便,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9.
[2]顧玉東.臂叢神經損傷與疾病的診治[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14.
[3]戴萬亨.診斷學基礎[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