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楠 祝斌
近年來,隨著醫療知識的普及和民眾對健康生活的不斷重視,人們對止痛藥的副作用越來越關注,許多患者口服止痛藥后會出現過惡心、嘔吐等消化道不良反應。因此,很多病人就診時會說:“大夫我胃不好,不能吃止疼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止痛藥都對胃不好呢?

疼痛是一種令人難受的感覺,還可能伴有組織損傷。當神經末梢受到傷害性刺激時,信號經過傳導系統(神經、脊髓)傳入大腦就會產生疼痛感。同時,中樞神經系統對痛覺的發生及發展具有調控作用。
非甾體抗炎藥 ? 其止痛作用比較弱,沒有成癮性,臨床應用最為廣泛,包括阿司匹林等。主要用于一般性疼痛,如感冒、肌肉酸痛、關節炎等。非甾體抗炎藥在控制疼痛的同時,也會對胃腸功能造成影響:①可減少胃腸道血供、削弱黏膜保護功能,因此,對消化道的影響大。②削弱胃黏膜對胃酸和消化酶的防御作用,從而導致糜爛、潰瘍的形成。③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可誘發胃潰瘍,并使原有潰瘍不愈或增加潰瘍的復發率。臨床表現主要有胃痛、燒心、反酸以及食欲減退等,嚴重者可出現胃出血,甚至穿孔。
如果患者服用非甾體消炎藥過程中出現了胃部不適,要趕緊停用。一旦出現了胃出血,要按照消化道出血的病情來進行止血處理,必要時到急診治療。
中樞性止痛藥 ? 以嗎啡、杜冷丁等為代表,止痛作用很強。其通過興奮嘔吐化學感受器引起胃腸道不適。這類藥物還存在過度鎮靜、尿潴留、呼吸抑制、藥物依賴等副作用。
飯后吃藥會減少藥物對胃的影響,但藥物也會通過血液循環損傷胃黏膜。因此,應將鎮痛藥和胃黏膜保護藥同時服用。服藥期間,患者應注意多喝水,吃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目前認為高齡(65歲以上),既往有消化性潰瘍病史或消化道出血史,上腹部疼痛不適,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激素,酗酒或吸煙等,均是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發生胃損傷的高危因素。
因此,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應謹慎用藥。
某些新型的非甾體抗炎藥能夠更特異地作用于炎癥部位,理論上對胃黏膜的影響較小。常見的藥物為塞來昔布,但其有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此外,雙氯芬酸腸溶片并不直接在胃內吸收,而是進入小腸之后吸收,可減少對胃的直接刺激,但仍然存在胃黏膜損傷的風險。因此,對于已經有胃損傷和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仍需要關注其胃腸道并發癥的問題。
重視診斷 ? 疼痛是癥狀,不是一種明確的疾病,因此任何時候患者都應該先明確診斷,而非單純進行止痛,否則容易導致誤診、漏診,甚至延誤病情。
合理用藥 ? 合理規范用藥是保證療效和安全的關鍵,以口服為主,按時、階梯、個體化給藥,同時要堅持療程,不宜頻繁更換或同類藥物重疊使用。
綜合治療 ? 疼痛并不僅僅是靠藥物控制的。許多疾病可以通過微創手段進行干預,例如神經阻滯、射頻消融等。因此,若患者藥物控制不理想,應及時就診,以便采用別的治療方式。
目前臨床一線使用的非甾體抗炎藥對胃都存在一定的損傷風險,但并不是所有的止痛藥都會刺激胃腸道,因此,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癥治療。疼痛是疾病的一種表現,而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應堅持標本同治的原則,否則病沒治好又把胃傷了,得不償失。
(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