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敏
小兒藥物性血尿較為常見,原因在于小兒腎臟調節功能較差,腎血管功能穩定性也差。因此,凡是具有腎毒性或經腎臟排泄的藥物,都有可能引起小兒腎臟組織損害或造成腎間質小管損傷,從而發生血尿。
小兒藥物性血尿多為無痛性肉眼血尿,不伴發熱、少尿、浮腫和高血壓等腎炎征象,也無尿頻、尿急和尿痛等泌尿系感染癥狀。尿常規檢查可見鏡下滿布紅細胞,尿蛋白可呈陽性改變。結合用藥史,明確診斷并不難,治療起來也不是很難,只要及時停藥,對癥處理,血尿可很快消失。多數不留后遺癥,預后良好。
由于藥物性血尿是一種腎組織損傷和腎功能損害的表現,往往會引起家長的恐慌和擔憂。因此,預防發生藥物性血尿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預防的關鍵是先要弄清楚哪些藥物易致小兒藥物性血尿發生,以便盡可能減少這些藥物的應用,或在使用這些藥物時做到科學合理。
相對于成年人來說,小兒的病種少,用藥簡單,我們容易把握哪些藥物可致藥物性血尿。臨床調查統計表明,導致小兒藥物性血尿的常見藥物主要是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
抗生素 ?抗生素中可致小兒藥物性血尿的藥物首先是氨基甙類,例如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諾霉素、慶大霉素等。其次是喹諾酮類,例如氟哌酸。再次是頭孢菌素類,例如頭孢拉定、頭孢唑啉。還有就是磺胺類藥物,例如磺胺嘧啶、復方新諾明等。
解熱鎮痛藥 ?如安痛定、消炎痛、安乃近等是引起小兒藥物性血尿的常見藥物。另外,個別小兒因顱壓增高而用脫水劑,例如在使用甘露醇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出現血尿。還有某些抗感冒的合成藥物,例如感冒通,用藥量大時也會誘發藥物性血尿。
由此可見,在臨床上和家庭內為小兒選擇藥物時,應當盡量回避上述藥物,能不用時盡量不用。注意選擇那些對腎臟無毒性作用的藥物來治療小兒疾病。
如果必須使用上述藥物,那么,應注意以下5點:
1.嚴格掌握適應癥,能不用則不用。
2.嚴格控制劑量,最好從小劑量開始,在24~48小時內無血尿發生,方可適當增加劑量,但決不能過量使用。
3.縮短療程,一旦病情得以控制即要停藥。如果需要維持治療,需進行藥物調整,不得繼續使用上述藥物維持治療。
4.在靜脈滴注上述藥物時,務必控制好濃度和滴速,盡量延長給藥時間。一般使滴速保持在每分鐘20~30滴即可。
5.嚴密觀察用藥過程,一旦小兒出現肉眼血尿,應立即停藥,給予補液和維生素C,必要時給予地塞米松(每千克體重0.1~0.2毫克)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點滴,療程為2~3天。
小兒藥物性血尿的預后較好,多數可在48~72小時內血尿消失。數日后腎功能可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