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旭 黃燕 張志龍

第三十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4月底開幕,吸引了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的220名風箏愛好者。
國際風箏聯合會副主席、來自荷蘭的漢斯已經是第十三次來參加了。他平時喜歡設計風箏,也會自己制作,不久前剛完成了一個中國傳統式樣的風箏,“來到風箏會我希望能夠看到不同種類的風箏。”
今年68歲的他第一次來參會是2005年。“我每一次來,都能看到濰坊的一些變化。”他說。
而首次來參加風箏會的美國風箏愛好者金·希契科克是一名退休生物老師,喜歡各種生物造型的風箏。“來之前我以為濰坊只是一個小鎮,沒想到這里這么大,人們在河邊遛狗,生活很不錯。”她說。
“風箏會給濰坊帶來的變化太大了!”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從事風箏研究多年的陳玉林說。
“濰坊沒有名山大川,風箏會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吸引了外商,促進了城市的建設發展。”他說,如今,一提起風箏,人們就會聯想到濰坊。
濰坊位于中國東部沿海的山東省。走在街頭,風箏的印記隨處可見,比如一條主干道被命名為“鳶飛路”。一條通往風箏會舉辦場地的道路兩旁,路燈設計成蝴蝶風箏的樣子。
事實上,山東與風箏很有淵源。據《墨子·魯問》記載,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公輸子曾在此“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被認為是早期風箏的雛形。
濰坊上世紀30年代曾兩次舉辦全縣風箏會,后因日本侵華戰爭被中斷,但百姓喜愛風箏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70歲的陳玉林記得老一代的濰坊人很多從小就會做風箏。
改革開放后,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舉行。濰坊市副市長王樹華說,當地舉辦風箏會是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這是一個海內外共同認可的載體。
首屆風箏會吸引了美國、英國、日本、荷蘭、澳大利亞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風箏愛好者。而在第五屆風箏會上,濰坊被推舉為“世界風箏之都”,10天風箏會期間經濟活動成交總額達到10億元。
隨著風箏會規模的擴大,濰坊的發展也令人矚目,從改革開放之初的鮮為人知,發展到目前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2017年,濰坊市的GDP達到5858.6億元。
風箏會也促進了濰坊的風箏產業發展。目前濰坊有300多家風箏企業,國內和國際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85%和65%,產品銷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第一次來濰坊的柬埔寨青年羅恩達羅也是第一次到中國。他父親曾三次參加濰坊國際風箏會,并將自己制作的柬埔寨傳統風箏捐贈給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
“我希望在這里多認識一些人。”他說,“還希望能夠參觀這里的工廠,了解一下銷售情況,我想從事風箏制作行業,或許將來有機會合作。”
漢斯也表示,會把自己設計風箏的想法和當地的風箏生產企業交流,“希望對他們能有所幫助”。
在發展中,濰坊風箏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傳統的風箏少了。”陳玉林說。
出身風箏世家的濰坊風箏省級傳承人楊紅衛說,現在做傳統手工風箏的匠人少了。以前和她一起做風箏的很多人都“回家帶孫子去了”,年輕人則嫌手工制作辛苦、賺錢少。
濰坊風箏省級傳承人張效東連續35年在風箏大賽中獲創新獎。他說:“手工風箏必須創新,要提高技術含量,才能有發展前途。”
69歲的他將修表、木工、鉗工、鋦鍋、刺繡等技能用于制作風箏,做出會動的青蛙捕螳螂、鯉魚躍龍門風箏。2003年神舟五號升空后,他制作了一個長16.2米的火箭風箏,裝上遙控等裝置,讓空中的火箭風箏模仿神州五號再現助推器脫落的情景,令人嘆為觀止。
他表示,下一個目標是將無人機技術運用到風箏制作中。
然而,楊紅衛仍堅持傳統的題材和制作方法。“只有經典的才能夠被傳承。”她說。
二十多年來,她多次到美國、德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地展示中國風箏文化。
“只要有人感興趣,我就愿意教,希望能夠一直干下去。”她說。
現在,徐洋正跟姨媽楊紅衛學做風箏。30歲的她已是區級非遺傳承人,常帶3歲的兒子到風箏傳習所玩。
“等他長大一些我也會教他的,先從畫風箏教起。”徐洋說。
陳玉林說,風箏迎風而上,與大自然融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和諧之美,它的文化內涵應該得到更多闡釋與傳播。“文化傳承應從娃娃抓起。”目前,他正著手編寫濰坊風箏制作的教材,希望能在學校推廣。
“因為載體很好,過去、現在和未來,相信風箏會都有生命力。”王樹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