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學家》(2018.3.24)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做夢的頻率都有所降低,這并不是一件好事。我們曾經認為,有夢的睡眠階段不太重要,甚至與真正的深度睡眠無關,但現在看來,做夢不僅僅是神秘的夜間探險。最新研究表明,睡覺中做夢的階段非常重要,夢在激發創造性思維、維持記憶、提高學習能力甚至穩定心理健康方面都起著關鍵作用。
《旁觀者》(2018.3.24)
據統計,英國1/6的上班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癥狀,每年有30萬人因此辭職,造成的經濟損失合計高達990億英鎊。人們心情越低落,服用的抗抑郁藥就越多。但也有觀點認為,在西方國家使用的診斷教材《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隨著版本的更新,書中精神疾病的種類大幅增加,從最初的16種上升到374種,醫生越來越少地傾聽那些焦慮卻實則精神健康的人的煩惱,而是總能給前來“看病”的人找到一種“抑郁”,繼而增加抗抑郁癥藥物劑量,有過度診斷之嫌。
《科學美國人》(2018.3)
自嬰兒起,人們便開始探索周圍環境,嘗試運動和講話,收集數據并不斷適應環境,以實現跨領域的學習。21世紀初以來,機器人專家、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一直在尋找各種方法構建機器模仿這樣的自發發展。他們的合作推動了人工智能的進步,機器人可以移動物體,具備基本的詞匯能力,甚至顯示出社會行為的跡象,同時這些人工智能系統也在幫助人們了解嬰兒學習。
《財富》(2018.4)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減稅與就業法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繁榮”,但令人興奮的經濟政策背后是政府不斷增長的預算赤字,已嚴重威脅到美國未來的發展。到2028年,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可能會從今年的15.5萬億美元飆升至33萬億美元。經濟學家表示:“這幾乎就像是氣候變化。它不會在今年或明年發生,但你會在某一天的清算中看到不良影響。”
《哈佛商業評論》(2018.4)
優秀的創新者都知道要想得到一個更好的答案,關鍵在于能提出好問題———勇于挑戰固有認知。然而在頭腦風暴中,大多數人并不擅長提出質疑,他們總覺得自己思維受限。其實問題往往比答案更為重要,人們需要深入探索并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頭腦風暴升級能幫助人們避開消極的群體影響和偏見,更利于發現有價值的新角度和意想不到的見解。
《發現》(2018.4.2)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柑橘黃龍病給柑橘產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一場拯救柑橘的比賽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除了進行轉基因方面的研究,科學家們還試圖利用新興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來消除佛羅里達州的柑橘及其他作物的疾病。CRISPR能對靶向基因進行特定的DNA修飾,從而達到改造DNA的目的,但持懷疑態度的公眾會認同基因改造的農產品嗎?這一切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