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近日,美國媒體發表獨立報告,稱中國正在向亞太地區弱小國家提供戰略貸款,并利用債務違約來換取自己想要的資源。由于該報告的指導人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而產生一定影響。美國的“小兄弟”澳大利亞立刻跟風說中國對南太平洋島國的援助可能會讓中國的軍事力量進入該地區。然而該報告無論從經驗事實,還是從邏輯論證角度都經不起推敲。
事實是,接受中國援助的南太八國位于美國的第二島鏈,而美國早在19世紀末就提出了“海權論”。在該理論的指導下,美國從三個途徑加強對南太地區的控制:
第一種途徑是美國在太平洋島國建立軍事基地,比如關島;
第二種途徑是美國直接控制密克羅尼西、帕勞、基里巴斯和馬紹爾等四個北太平洋島國,這些國家雖有“主權國家”之名,但防務直接由美國海軍負責,沒有本國貨幣,直接使用美元;
第三種途徑是美國利用其盟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來間接施加影響,范圍包括薩摩亞、湯加、斐濟、瓦努阿圖等。澳、新兩國在該地區具有絕對的地緣政治優勢,一個突出表現是通往這些島國的航線由澳、新牢牢控制,不但必須要辦理過境澳、新的相關簽證手續,而且澳航和新航作為該航線的唯一運營商,不允許他國染指。但是兩國只考慮限制域外第三國進入,而不關心這些島國間的互聯互通,導致島國間雖然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卻根本無法直航,必須重新繞道澳、新。高昂的物流成本造成了看似荒唐的發展困境。
在美國及其盟友如此層層封鎖下,還有哪個域外國家能在南太地區構想軍事和戰略利益?美國的霸權推演邏輯實在荒謬。此外,從經驗事實來看,中國在南太平洋八國的援助也與“戰略貸款”大相徑庭。
首先,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的援助方式以無償援助為主。這一方面是由于密克羅尼西亞、湯加等國長期依賴美國及其盟友的現金資助,自主發展意愿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邦聯制政體,造成國家主權無法為地方性的發展項目提供主權債務擔保,導致其客觀上也無法滿足中國優惠貸款的借貸條件。
其次,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的援助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這些島國的居民生活條件原始,烈日炎炎卻居住在沒有玻璃窗的鐵皮房子里,而大多數國家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根本無從發展旅游業。基于此,中國援助涵蓋道路、橋梁、機場以及學校和醫院等基礎設施建設、貨運兩用船和藥品等物資援助。而更加遺憾的是,前些年中國為了推動島國間的直航,援助了一批小型客機,也遭到了澳、新的聯合打壓。
最后,一些資源型國家出于地區大國心態,不愿意接受無償援助,這是國際援助方一直回避的現實。如巴布亞新幾內亞具有油氣資源,而斐濟和薩摩亞等旅游業收入可觀,使得這些國家的政府認為自己具有償還能力,更愿意選擇優惠貸款。
“修昔底德陷阱”成為美國一些人的固定思維,他們以這種思維看待中國外交,得出的印象一定是扭曲的,在這種思維指導下的所謂報告,也是有毒的。▲
(作者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