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流
長期以來,美國硅谷科技公司一直屹立于浪潮之巔,硅谷投資邏輯更是被國內VC/PE從業者奉為圭臬。由于中美兩國國情不同,高科技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盲目對硅谷邏輯生搬硬套容易誘發一系列惡果。
由于硅谷投資邏輯對于項目能否經得起商業市場的檢驗有非常高的要求。這就會導致“短、平、快”的項目更能獲得投資人的青睞。使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偏向于技術應用,而不是底層技術研發。
就硬件來說,國內芯片設計公司更加趨向于從國外購買技術授權。中國手機芯片廠商賣出去了上億片芯片,但芯片里的CPU的源代碼沒有一行是自己寫的。而真正從底層開始設計芯片的公司,卻被很多業內人士蔑視為自不量力的“堂吉訶德”,在資本市場上被視為“毒藥”。
就軟件來說,獲得資本青睞的大多是只做短線規劃的項目,這就使中國在基礎軟件上異常脆弱。雖然中國有QQ、微信、支付寶等一大批應用軟件,但在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軟件上,市場份額卻微乎其微,基本被微軟、谷歌等公司壟斷。
正是因為硅谷邏輯更加傾向于各種搶風口,使需要長期投入的基礎硬件和基礎軟件無人問津,進而使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建設在美國人的沙灘之上。
以史為鑒,硅谷邏輯其實僅適用于美國這樣在高科技產業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作為工業后發國,要想在高科技產業上追趕美國,盲目遵循硅谷邏輯是自尋死路。日本和韓國曾經在集成電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但遵循的都不是硅谷邏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推行“官產學”模式。日本政府將富士通、日立、NEC、三菱、東芝等一批大企業與日本頂尖學府綁在一起,并提供充足的資金讓大家“燒錢”。通過這種不求短期回報的長線投資,日本半導體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至上世紀90年代,全球排在前10位的半導體企業中,日本企業占據半壁江山。
與之類似,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等半導體巨頭崛起的過程中,也沒有遵循硅谷邏輯,三星的“反周期投資”更是完全背離硅谷邏輯的舉措。卻把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的半導體廠商打得節節敗退。
作為工業后發國,中國應當借鑒日韓的成功經驗,摒棄被實踐證明“弊多利少”的硅谷邏輯,開創出一套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投資邏輯。
之所以強調社會效益,主要是因為建立在美國基礎軟件和硬件上的中國信息產業已然成為大國博弈中最大的短板。何況核心技術和國防安全是無論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硅谷邏輯一味地強調短期經濟效益,放在宏觀層面上,反而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p>
(作者是科技金融觀察家)
環球時報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