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國學熱”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對于傳統文化,商家看到了商機,開發商看到了概念,地方政府看到了旅游噱頭,而傳統維護者則痛心疾首,哀嘆道統的缺失。
無疑,過于老套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已不為年輕人所喜愛,背《三字經》和《弟子規》已不能俘獲稚子之心。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世界、互聯網的平臺之上,傳統那一套已不再奏效。
今年兩會上,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提出打造“數字文化中國”的提案。4月23日,騰訊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在UP2018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表示,“數字文化絕不是簡單地把文化進行數字化和網絡化,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方式。”
“新文創”有時是新瓶裝舊酒,做好傳統文化的真正活化和重新演繹,有時候干脆就是新瓶裝新酒,面向未來去構建新的文化內容。“三從四德”“三綱五常”這些東西,老外和年輕人肯定不接受。那你的傳播效果就是零。
“一定要找到和世界人民尤其是年輕人的最大公約數,就是普世的價值理念,比如說互相尊重,比如說平等,比如說勇敢和奮斗,還有就是愛。”騰訊將本次大會的宣傳口號定位在“向愛而生”。
一個讓明朝皇帝朱棣唱rap的H5作品,曾經一度刷爆朋友圈,許多創意者利用故宮元素做出的表情包,也在網絡上受到熱捧;去年非常火爆的《國家寶藏》,更讓許多國寶級文物圈了一大撥粉。可見,好的內容加上好的形式,就會具備完全不同的力量。在年輕人當中,既有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會穿古風服裝、看文物紀錄片,也有人熱愛潮流,會熱追偶像明星、喜歡玩游戲看電競直播。因此,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就要找到新的演繹形式。應該說,當代年輕人大多是熱愛自己的歷史文化的,只是文創人員還沒有找到好的表現方式。
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表明,傳播和傳承文化,先要找到故事,找到共享價值觀,再找到新穎的表現形式,讓大眾包括海外朋友共同參與進來。
眾所周知,《功夫熊貓》表面上是中國傳統符號的成功,實際上是好萊塢的成功——功夫是你的,熊貓是你的,可《功夫熊貓》是好萊塢的,因為人家找到了故事和理念的成功表現形式。
怎樣讓傳統文化換上新化身,這是我們傳播的一大痛點。而且,打造數字版文化中國,這個文化中國也一定是為年輕人和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實際上,年輕人由于國際化和互聯網化,他們的價值觀更加接近全球潮流,這一點老一輩不得不承認是相對落伍了。
此次峰會提出,讓多元文化IP匯成“世界語言”。事實上一國之文化本身就是交融交匯的結果,就像孫悟空,它的原型可能與印度的神猴哈奴曼有關;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在美國,同樣可以被改編成非常勵志的故事;誕生于英國的哈利·波特,可以帶給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孩子一個同樣的魔幻童年;而許多超級英雄,無論在哪個國家,都被視為偶像。這些承載著人類普世情感的IP,就是跨越民族和國家的“世界語言”,它可以讓不同國家、不同種族情感相通、彼此了解、互相信任,也能帶領人類走向正確的方向。
最后,文化從來都不是速成品。傳承文化需要保持耐心,保持對文化的敬畏,需要幾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