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新時代下經濟戰略的調整,各省市為實現自身的發展,相繼頒布人才新政,這對于我國人才資源的配置是意義重大的,對于人才新政的背景以及人才新政的影響本文將會進行分析,從供需角度、城市發展角度進一步闡述人才新政頒布的意義。
關鍵詞 人才新政;供求;資源配置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已經實現了高度城市化水平,是我國城市建設的輝煌成果,其中深圳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密不可分,政策扶持下的深圳吸引著發展資源的不斷融入,并借此迸發出在我國經濟發展態勢中的強勁動力。在我國即將邁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在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的目標指引下,新一輪政策指引下的東部沿海其他城市和中部城市崛起戰略計劃已經出現,一個對我國經濟內部優化調整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時期已經到來。
一、城市發展人才供需不平衡日益激烈
市場經濟中,價格是市信息信號指示器,供需又是價格變動的直接影響因素,這是商品價值規律。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人才是城市發展的必備資源,也是判斷城市發展程度的指標之一,中國速度下的交通基建使得人口的流動性大大增強,但是卻不與人才的流動性呈現密切的相關關系,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動的重要因素就是薪資水平,換言之是勞動力價格,當然也包括其他因素的影響、是否有人才空缺、人才的個人觀念等,在探討勞動力價格對不同城市的人才供需問題時,勞動力價格存在信號失靈的情況,也就是不能夠合理配置人才資源。 商品價格隨著互聯網,大家在網絡平臺例如淘寶、京東等能夠了到全國范圍內同一商品的價格水平,而且覆蓋面是比較廣泛的。但是人才的薪資水平卻不能夠像商品價格一樣作為重要的市場信息被廣大的就業者了解到,所以城市間的人才供需的價格信息處于低效率、低配置的狀態。政策的引導就顯得更為重要,政策的信息覆蓋面更加廣泛,而且具有強大的引導性,推動城市的人才資源配置。
北京、上海為代表的四個特大城市目前城市GDP在全國范圍內位居前列,這對于人才資源而言相當于無形的城市品牌效應,吸引著人才的不斷進入。馬太效應下,城市發展反而出現超飽和狀態,城市的壓力不斷增大。大量畢業生由于市場信息不暢通以及對這些城市的向往和自身職業規劃的不清晰經常選擇在這些城市就業賺取第一桶金,這使得人才資源配置不合理。我國中部高校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都具有優勢,但是為本省人才的輸送中因為本省在經濟、政策等方面不具備吸引力而顯得后勁不足。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西南大學和東北大學等工科與經管人才培養上人才輩出,但是據統計這些高校的優秀的人才也傾向于到北京、上海等城市或者選擇繼續深造以便于去北京、上海這些城市做淘金者。在這樣的情況下,長沙、武漢、南昌、成都等具有潛力城市不能夠較好的滿足人才需求,城市發展掣肘。同時,這些二線上游城市群體存在著競爭關系,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人才資源的配置問題成為國家、省市關注的焦點,人才新政順應時代潮流在南京、武漢等城市相繼推行。
二、人才新政助力城市發展
各市人才新政具有不同特色,但也具有共通之處,其中涉及到人才的分類大致都有四至五甚至以上的類別,從學歷到職業技能,從年齡到就業時間。例如南京市人才新政涉及到三類一是學歷型人才,即:取得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年齡在40周歲以下且取得本科學歷的畢業生(含留學歸國人員);二是取得中級以上(含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人員;三是取得三級以上(含三級)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類)人員。吸引人才入市很大程度上健全了城市的人才體系,激發了人才資源轉變為城市生產力的動力。也優化了人才資源內部的結構,在這個流通的人才資源體系中,政策引導加之市場功效雙管齊下,為城市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同時,人才新政吸引人才落戶能夠進一步推動住房問題的解決。特大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二三線城市房源相對充足,人才新政能夠實現一種供需互通的狀態,緩和放假的漲勢,促進二三線城市的發展。
三、人才新政推動知識經濟前進
人才新政是我國科教興國的重要戰略步驟之一,一方面,它放出專業技術、學歷仍舊是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重點,帶動社會形成崇尚知識的氛圍。另一方面,對于大量的高校學生而言,增強了他們不斷完善自我的決心與毅力,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我國的人才培養與人才輸出將有跨越式的發展。尤其突出人才的地域配置,能夠使我國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更好實現,增強人才資源的流動性,蹄疾步穩實現我國的經濟目標。
參考文獻:
[1]徐微.“人才新政”初現成效“招才引智”蹄疾步穩[N].長春日報,2018-01-16(001).
[2]南京:出臺“創業南京”26條人才新政[J].改革與開放,2015 (23):132.
[3]王進.別具一格聚英才 創新突破助發展[N].中國改革報,2018- 02-07(003).
作者簡介:
岳佳彬(1997.7—),男,漢族,山西陽泉人,江西財經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