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晗彤 曾玲 蔡心夢 江墨馨 謝光霞
摘 要 在龐大的高校畢業大學生數目中,有的大學生自信化解考研與就業難題;有的大學生在這兩難選擇中不知如何抉擇。為切實給高校大學生提供一些關于考研與工作的指導意見,本文章就考研與就業決策因素的對比研究進行分析。
關鍵詞 考研現狀;選擇考研原因;選擇工作原因
一、大學生選擇考研或工作的現狀
(一)大學生選擇考研現狀
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入學考試以來,“考研”逐漸成為社會上的一個焦點,從每年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統計的中國學生考研數可以看出考研人數有著迅猛的增勢。很多高校呈現了“考研導向”態勢,“考研導向”意為通過研究生的“報考率”和“錄取率”來評價教學質量或促使和激勵本科生規避正常就業,而轉向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研究,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更高要求[1]。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巨大的就業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踏上了考研的道路。2017年,江西省11個報名點共接納報考2017年全國各招生單位碩士研究生的考生52125人,比上一年的43982人增加了8143人,增長18.51%。
(二)大學生選擇工作現狀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對實現全民素質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削弱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畢業生大量增加導致人力資源市場的供需矛盾趨于緊張,特別是2008年以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目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更加凸顯,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這一問題也可能會長期存在。隨著就業形勢嚴峻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著崗位緊缺的威脅。
大學生對于就職區域方面期望普遍較高,一些高校畢業生寧可成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蟻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線城市和基層就業。多數高校畢業生希望在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就業,希望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業,然而到中西部地區、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間與城鄉間差異,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很難對大學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較長的時期內,地區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將難以改變。
二、關于大學生考研的影響因素
影響大學生選擇考研的因素較多,總的可以概括為兩個維度:個體原因,即更多的涉及到大學生對于考研的主觀意愿程度高低;社會原因,外界對于大學生選擇考研的一部分作用,其中又涵蓋了國家層面,社會大眾層面以及學校層面。
(一)個體原因
1.推動大學生選擇考研的個體原因
主要個體原因歸結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些大學生希望通過學好扎實的大學專業基礎知識,通過知識儲備量的增加來逐步實現自身更高價值,將來更好地為社會做出一份貢獻,這與國家培養研究生的目標相一致的。第二,很大部分高校大學生迫于當前就業形勢嚴峻,難以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為避免就業壓力,選擇曲線就業。第三,改變專業,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不少大學生在高考結束后對于填志愿并沒有深入了解,對于當時所填寫的志愿在大學深入接觸之后才有了對于本專業的大概認識,而之后認為自己并不適合該專業所涉及的工作崗位,而考研為大學生提供了改變個人命運的一次機會,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第四,來源于家庭的壓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為了父母之命,不讓家長失望,有的大四畢業生在最后的大學時間里加入了考研隊伍。
2.阻礙大學生選擇考研的個體原因
高校大學生參加考研,對于成功考取表示信心較為不足。在備考的過程當中,對于大學生的意志力存在著較大的挑戰,能否在單調的課本學習當中堅持下來是考研成功的關鍵,并且機會成本高,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還有過半畢業研究生認為碩士文憑也無法帶來理想的工作。據資料顯示:全國每年考研消費的總額至少超過30億元。本科生在考研前理應估計各項成本,理性分析各種機會和成本后再看看考研是否適合自己。統計信息表明,研究生就業率只比本科生就業率略高一點,而且很多單位出現“人才高消費”現象,即很多研究生畢業后做的是本科生的工作,拿的也是本科生的薪酬。從總體趨勢來看,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研究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
(二)社會原因
國家對研究生教育的重視。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主要途徑,肩負著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力量。
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增加。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也不斷增加。對于大學本科畢業生,如果不繼續深造,不成為高素質、創造性專門人才,就不能滿足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就會時刻有危機感和落伍感。如果經過研究生階段的深入、系統的學習,獲得研究生學歷,就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的天平上增加砝碼。據悉,對取得博士學位晉升教授職務、取得碩士學位晉升副教授、高級講師和中學高級教師職務者,同等條件下應予以優先考慮。教育部門如此,對于大中型企業來說,選人用人標準也在不斷提高。
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為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國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養的力度。今后幾年各大高校將繼續擴招研究生,這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機會。
三、關于大學生工作的影響因素
(一)個體原因
1.推動大學生選擇工作的個體原因
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選擇工作是因為“相信自己的能力,本科畢業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以及“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這兩個因素反映著高校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是成功就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個人品質等因素的集合[2])抱有較大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就業能力,可以找到工作并且相應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
2.阻礙大學生選擇工作的個體原因
大學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實力缺乏自信。基于這樣一種現狀,縱容了一些學生的懶惰心理,平時上課不認真,學習知識不扎實,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習的知識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寬松”的學習環境不能讓學生們學有所獲,學生就業能力下降,導致在實際社會工作當中難以做到符合企業單位的基本要求。
(二)社會原因
高校創業教育資源的匱乏,大學生創業扶持力度不夠,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不強,使得創業的質量低下。我們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科學的人才觀,使他們能夠扎根基層,投身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其次要轉變到他們傳統就業觀念,推動靈活就業。
參考文獻:
[1]許體高,胡效亞.《大學生考研與就業理性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6年11期
[2]胡尊利,程愛霞,劉朔.《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及其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