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 要 本文從我國保險業發展現狀入手,首先介紹了近年來我國保險公司保費收入以及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等狀況,再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描述我國保險行業所面臨的機遇,將我國保險業發展與國外保險業發展狀況分三個維度:監管、市場狀況以及國際化程度進行一一對比,最后得出保險業的前景與未來。
關鍵詞 保險;保費收入;國際化
一、保險業發展的現狀
保監會公布的2017年1-11月保險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9483.29億元,同比增長14.34%;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4914.21億元,同比增長21.11%。其中意外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834.83億元,同比增長20.41%;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105.54億元,同比增長6.87%;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8813.07億元,同比增長13.38%;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0644.14億元,同比增長24.69%。這一數據顯示出我國保險業在2017年的發展穩中向好,人們的保障意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保險產品的需求有了一定的提升。
同時從此次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10512.89億元,同比增長21.20%。其中產險業務賠款4726.18億元,同比增長12.68%;壽險業務給付4602.95億元,同比增長29.11%。這一數據凸顯出我國保險行業逐漸回歸本源,日益發揮出“?!钡墓δ?。
此外,從保監會公布的2017年1-11月的數據中,還能發現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133910.67億元,較年初增長19.78%。其中投資于銀行存款24844.21億元,占比18.55%,投資于債券43050.33億元,占比32.15%。從中表明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呈現出穩步增長,資金配置得到了優化。
二、保險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保險業作為我國現代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的發展頗受關注,很多知名企業如阿里、騰訊、京東等紛紛投資保險業,一批批新成立的保險公司開始出現。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我國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因而重視保險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面臨三大機遇:
一是居民的保障意識增強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對人身和財產的保障意識隨之增強。保險作為風險轉移的一種方式得到了人們的青睞,具體而言,人們不僅可以利用財產保險的損失分攤機制將損失分散到眾多單位,減少受災單位的損失,還可以借助人身保險的保障功能解決因病、殘、老、死所造成的經濟困難。因此,居民對保險的迫切需求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有利于推動保險業的發展。
二是我國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保險業改革步伐的逐漸推進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17年以來,保險業進行了全面深化改革,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保監會發布的“1+4”系列文件,“1”是指《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監管維護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的通知》,“4”指四個落實文件,強調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保險業的主要任務是“加強保險監管、治理市場亂象、補齊監管短板、防范行業風險”。這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出臺,將更加有利于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互聯網有利于促進保險產品的創新發展。據有關數據,2017年,我國互聯網保險簽單件數 124.91 億件,增長 102.60%,其中退貨運費險 68.19 億件,增長 51.91%。相比傳統保險,互聯網保險讓客戶能自主選擇產品,降低退保率,同時減少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提高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益。從今后的發展方向來看,互聯網與保險的結合將會成為保險業發展的一個機遇和一大亮點。
三、中外保險業發展對比
1.監管
英國早在12世紀左右就出現了保險業務,并且從幾百年前至今英國的保險業監管體系一直在變化與完善,一直到二十一年前的1997年10月英國的保險監管體系穩定下來一直到今天,當時英國設立了金融服務局(FSA)用來統一監管銀行業、證券業以及保險業,在2000年時英國通過《2000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這部法令規定金融服務局擁有維護市場及其參與者的信心,維護金融市場與活動的穩定性,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減少金融市場的犯罪現象最終達到使得本國金融活動能夠健康、持續的發展,從本質來看金融服務局是非政府的獨立性機構。不僅如此,英國保險業市場還有另外一個起著監管作用的機構——英國保險協會。該組織會代表其會員(英國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是英國保險協會的會員)的利益與政府甚至國際組織與別國政府進行溝通與交流,協會為會員提供各種幫助等等從而同樣起到促進英國的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作用。
我國在保險市場監管上與英國有所不同,從總體來看我國保險市場仍主要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保監會”)這一直屬于我國國務院的事業單位進行監管,我國保監會在保險市場上確實起到了極大的風險防范的作用但這一監管模式仍存在著問題。保監會的強大作用無疑體現了我國極其注重政府監管這一方面,這一單方面的監管與控制會對保險市場活動的發展有著不利的、消極的影響,最典型的便是監管機構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與財力在繁瑣的行政審批程序上,這使得與國外相比我國保險市場效率低下。從我國金融監管隊伍建設歷程來看,1998年從人民銀行分設出保監會和2003年從人民銀行分設出銀監會的初衷都是為了強化行業監管,具體說是為了避免央行貨幣政策(救助能力)和金融監管之間的目標沖突。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來我國在保險業監管方面明確的提出在以下三個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償二代”的實施、D-SⅡ監管制度的建設也會正式啟動中國的保險業第三套生命表會正式發布,這三項側重于監管基礎方面。而市場監管必定是市場活動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方面,一個良好的監管體系一定是及對市場起著控制與牽制的作用同時也為其發展做出一定推動但中國保險業市場在后者顯然有所缺乏。
2.保險市場狀況
2014年數據顯示壽險市場保費收入方面,美國日本以及英國的壽險市場保費收入位列全球前三的名次。
可以了解到美日壽險保費收入與所占市場份額遠領先于我國,而英國則稍高于我國但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這樣的排名與比例則說明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非常不充分。
因此從另外兩種指標來觀察我國與歐美國家保險發展的差距更為合適: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保險深度是指某地保費收入占該地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反映了該地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保險深度取決于一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和保險業的發展速度是指按當地人口計算的人均保險費額。保險密度反映了該地國民參加保險的程度,一國國民經濟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當年與發展較為成熟的發達國家與地區相比無論是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密度我國都遠遠落后于英美日法等國家,甚至遠遠落后于我國臺灣地區。而最新的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中國保費收入3.2萬億元,同比增長20%,即將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但是,中國的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分別為全球平均水平的66%、53%,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盡管已經較2014年有了極大的進步與發展但仍與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3.國際化發展
從國際化程度分析,此處我們將我國保險業國際化發展與美國保險業作對比。保險業的國際化發展的大致途徑有三個,首先是直接在國外建立保險經營機構的分支機構,拓展市場以尋求自身發展,其次是允許國外保險機構在本國市場開展業務,以此使得本國保險市場更加國際化,競爭更加激烈從而促進自身創新與進步;最后是投資于國外的資本市場以分散投資風險。
從20世紀30年代一直到21世紀初的2008年左右金融危機爆發前,除了最開始1933年頒布的《格拉斯-斯蒂古法》禁止金融結構進行混業經營,其后美國一直在不斷放松對相關方面金融業發展的頁數,特別地,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放松對保險業的管控,促進海外市場的發展,包括允許美國保險公司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以及允許外國保險機構在美國境內設立其分支機構,90年代美國正式允許混業經營,使得金融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這也是2008年次貸危機的誘因之一,在這之前金融衍生品在美國迅速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保險監管的能力。2009年《金融監管改革·新基礎》的頒布使得美國的保險業發展在宏觀層面上有了權威的監管與調控的機構。
從數據來看在美國的外資人壽保險公司數量自2005年至2009年期間一直很穩定,大約保持在美國人壽保險總數的10%,同時大部分國家在美國的人壽保險公司數量穩定,除了德國荷蘭英國數量變動稍大,且外資人壽保險公司資產數量在這幾年中也較為穩定。
再看我國,1992年第一家保險外資公司——友邦保險在我國開始營業,標志著我國保險市場開始對外開放,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加入世杰貿易,我國市場在各方面進一步對外開放,2004年以后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在我國各地區開展業務,自2012年5月開始,我國正式向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強險市場,截至2013年,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整體較小,介入交強險業務后,有助于推動外資保險公司在華商業車險業務的開展。隨著外資不斷推動交強險業務,車險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與此同時也可以增加車險供給、改善服務。而在我國保險企業“走出去”方面,前后共有多家知名保險公司如中國人壽等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紐交所上市。
四、保險業發展的前景展望
總體來看我國保險行業正處于上升階段—一方面我國保險的各項數據如保費收入等增長顯著,另一方面我國保險業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一個較為明顯的發展與創新的方向便是與互聯網的結合,各種最新的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概念給保險產品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從機構總資產的角度來看,當前保險業、銀行業與證券業的規模大致如下一個銀行業相當于6.5個證券業,業相當于5.6個保險業,這說明我國保險業的市場規模遠遠小于銀行業,而隨著我國國民對保險這種規避風險甚至可以用來投資的產品與概念更加理解與信任,保險業必將更加迅速的崛起,但在這之前需要克服的問題也是很多的。
參考文獻:
[1]趙廣道.2017年保險業發展穩中向好[N].中國保險報,2018-01-23 (002).
[2]王國軍.新時代保險業:從高速度到高質量[N].金融時報,2018-01- 18(002).
[3]江帆.保險業:回歸保障定位 創新推動轉型[N].經濟日報,2017- 12-28(007).
[4]程亞迷.我國保險業國際競爭力分析[D].安徽大學,2017.
[5]王靜.我國互聯網保險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7, 31(02):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