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娟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和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慈善中“逼捐”問題越來越凸顯,使得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進入一種亞健康的狀態。慈善原本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道德行為,是自愿對需要幫助的人的一種援助。而“逼捐”帶有強迫的成分,讓慈善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而“逼捐”現象的出現包含眾多原因,諸如經濟水平、社會發展、文化傳播等因素。解決“逼捐”問題是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必要。通過法律的規定、慈善組織信息的公開、對國外優秀慈善文化的吸取來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解決“逼捐”“索捐”“強捐”等問題。
關鍵詞:逼捐 原因 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090-02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慈善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發生后,“逼捐”問題愈發突出,讓慈善事業的發展偏離了原有的軌道,這一系列問題對中國的慈善事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讓慈善的發展進入一個問題層出的階段。
慈善事業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體現,“逼捐”問題的研究有利于人們正確認識慈善事業,從而樹立正確的現代慈善觀念,進而推動慈善事業步入正軌,健康良好地發展。
二、“逼捐”的定義
從詞義上看“逼”有強迫、威脅等含義?!熬琛庇猩釛?、獻助等含義。近些年的“逼捐”是指在慈善捐助時由于外界的壓力,尤其是社會輿論的壓力而逼迫捐助主體被動捐助錢物的現象。它是經濟快速發展、網絡媒體監督下的一種新型的產物,網絡的大眾化加快了“逼捐”現象的傳播,使它成為慈善中的突出問題。
“逼捐”的行為,是指通常在網絡上羅列出捐款金額多少的排行榜,對捐款少的企業和名人在網絡上進行譴責和辱罵,甚至打電話進行騷擾,更甚者號召其他人到企業門口進行游行示威,用強迫甚至是暴力的手段來逼迫別人捐款捐物,而不在乎捐贈人的感受。
三、“逼捐”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尚低
中國改革開放后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目前最大的國情是中國處于并將長期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生活剛剛達到小康水平,許多家庭還面臨諸多壓力,例如:教育、醫療、住房等等。中國的慈善事業的發展缺少一定的經濟基礎。慈善事業依舊面臨資金缺少、慈善資源分配不恰當、社會分配不均等重要的問題。
(二)傳統慈善觀念的束縛
傳統的宗法制的影響,“血緣財富繼承觀”在中國根深蒂固,使財富在一個家族代代繼承,嚴重影響了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以血緣為紐帶,“親親”然后“推己及人”這種“有等差”的愛,從“親”到“遠”的這種愛的擴大,也使愛在擴散中慢慢變淡。
“劫富濟貧”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富人有一種仇富的心理,而富人也形成了一種藏富的心理。他們不愿意將自己的財富捐贈給其他人,認為自愿捐贈是財富對外流失的一種,使得慈善的發展困難重重。
(三)貧富收入差距擴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矛盾更加凸顯。慈善事業屬于收入分配中的第三次分配,它比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目標在于縮小收入差距。第一次分配是生產要素之間的初次分配,第二次分配是通過強制稅收進行分配。截至2015年,中國還有貧困人口7017萬,面對如此大的貧富差距,慈善事業的發展刻不容緩。
(四)慈善事業缺乏法律保障
中國的慈善法形成時間短,之前只是陸續發布關于慈善公益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直到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慈善法》通過,規定自2016年9月1日實施,中國才有一部完整的慈善法。但法律的實施還需要一個過程,還不能完全覆蓋到慈善事業各個方面,所以“逼捐”等問題層出不窮。
1.慈善事業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關于慈善事業的重要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1993)、《基金會管理條例》(2004)、《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2007)。除此之外,還有地方性的法律法規,都處于分散立法。慈善法的缺失嚴重阻礙了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慈善法的成長和完善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期,而現有的關于慈善事業的法律的缺陷越來越明顯,無法跟上慈善事業的發展速度。
2.缺少對捐贈人和受贈人合法權益的保障
在慈善活動中,捐贈者完全是自愿進行捐贈,不受他人的強迫。而“逼捐”違背了自愿原則,損害了捐贈人的自主權利。2011年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的發生對捐贈人的知情權發起了挑戰,對慈善事業的發展是一次嚴重的打擊。捐贈人不了解善款的去向,不知道是否真的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感覺自己的愛心被別人拿來揮霍。看到個別慈善組織的奢華和腐敗,人們對慈善持懷疑的態度。也反映出了慈善制度的不完善,法律規定的不明確。
慈善是對人的尊重,而不是憐憫。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不能損害他人的尊嚴和合法權益,也不能讓受贈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愿意去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但是很多捐贈人只注意形式,而不去關注學校真正的需要,結果許多捐贈品根本用不到,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有些企業要求學校隆重接待,學生夾道迎接,和受捐贈的學生拍照,以提高自己企業的知名度,根本扭曲了慈善的本意。真正的慈善是用心給予,是在尊重受贈人的尊嚴的基礎上,挖掘和激發他的潛能,使他更好地發展和成長,而不是將愛心轉變成損害他人的權益。
(五)網絡媒體的不良影響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同時也給慈善事業帶來了不利的一面。網絡信息的發展使人們進入一個“網”的社會新形態,一些人發表的觀點在網絡上被放大,形成社會輿論,給捐贈人和受贈人帶來無形的壓力。
在網絡媒體報道中不是宣傳其對慈善事業的支持,而是以金錢來衡量愛心,在金錢和慈善愛心之間畫等號。而這些報道成為他們賺錢的工具,在謀私利的同時還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過多地在網絡上泄漏別人的信息和隱私。
四、解決慈善中“逼捐”問題的對策
(一)培養公民正確的慈善意識
每個人的慈善意識對慈善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只有當每個人都有正確的財富觀,才能有利于妒忌、自私自利、騙財以及類似于“逼捐”等問題的解決。
在許多人的觀念里,慈善就是對別人的施舍和憐憫,而現代的慈善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之上。在合作與競爭的大時代下,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財富不僅僅是個人財富,也是社會財富。在血緣繼承財富的影響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官二代”“富二代”的炫富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鼓勵人們社會財富資源共享,努力實現資源共享。
(二)建立健全慈善法律體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才能使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制定完整、系統的慈善法
中國目前關于慈善的法律基本都是屬于分散立法形式,它不利于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所以要建立全國性的慈善法:對慈善活動、慈善行為進行明確的規定;對慈善組織的合法性進行嚴格的審查;對組織內部的流程進行明確規定和嚴格監督,將慈善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定期公開,提高慈善信息的透明度;保障捐贈人和受贈人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保證捐贈人對自己的捐贈承諾實現;努力加大關于慈善的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不要讓法律停留在紙上,讓慈善事業的發展做到“有法可依”。
另外,慈善法不僅要包括以上的幾個方面,還要對慈善、慈善組織、慈善事業的概念和性質進行明確的統一,與慈善有關的人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以及慈善的分類、管理、稅收、懲戒等制度的確立和完善。
2.完善管理體制和稅收政策
“政府不能作為慈善的主體,政府應該是慈善事業的引導者和監管者,個人和企業是慈善事業的積極參與者,相對而言,個人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慈善組織是慈善事業的執行者?!痹诠芾碇姓畱摲艡?,用宏觀調控去管理慈善事業,讓市場去決定,做到“簡政放權”。
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社會保障有很大的影響,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稅收政策有密切的聯系,而慈善稅收的程序過于復雜,而且免稅政策單一,只有少數人獲得優惠政策?,F有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2005)明確規定個人所得稅可獲“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免稅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2007)也明確規定企業所得稅可獲“年度利潤總額12%”的免稅政策。這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們和企業對慈善事業的積極性。
所以,慈善稅收的合理規定有利于激發人們的慈善積極性,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慈善事業當中。
(三)提高網絡媒體對慈善事業的積極作用
雖然網絡媒體對慈善的發展有不利的一面,但是應該把網絡媒體引導到積極、合理的一面。作為網絡媒體應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倡導合理、向上的慈善價值觀,努力提高媒體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培養自己的慈善精神,做到公平對待各種形式的慈善行為。大力宣傳積極、健康的慈善信息。
網絡媒體要及時關注和更新慈善信息、慈善活動,利用自己的優勢力量來監督慈善行為和慈善活動,在發布消息時,必須實事求是,不應有偏激的言論,盡量避免由于輿論所致的“逼捐”問題的產生。
(四)借鑒外國優秀的慈善經驗
在許多發達的歐美國家,慈善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人們的觀念中慈善不僅僅是捐款捐物,還是捐贈自己的時間、勞動,使得慈善的發展達到了不一樣的高度。我們國家也應該借鑒這種慈善精神,鼓勵人們以自己的能力參與慈善活動,把自己的愛心奉獻到慈善事業中去。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學習國外優秀的慈善文化對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也可以更好的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讓中國的慈善發展進入到世界的潮流,將中國的慈善文化上升到一個高度,提高每個人的慈善愛心和責任感,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慈善事業的發展之中。
五、結語
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關注?!氨凭琛眴栴}也是慈善事業發展到一個階段的表現,只有解決這一問題才有利于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政部.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R].2011.
[2]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1-5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3]鄭功成.當代中國慈善事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徐麟.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5]莫文秀.中華慈善事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王衛平,黃鴻山.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與慈善事業[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