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寧
摘要:我國是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眾多民族攜手創造了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在五個少數民族地區施行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得到少數民族地區的衷心擁護和歡迎,對加強民族團結、加快少數民族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有學者對現有民族政策提出質疑,認為民族政策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轉型到“第二代民族政策”,引起學界的一場論戰,筆者在拜讀《評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說》一書之后,發現“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論點和論據存在一些偏頗。
關鍵詞:第二代民族政策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213-02
2011年,胡鞍鋼、胡聯合兩位先生提出以“第二代民族政策”代替現行的民族政策,即“與時俱進地實現我國民族政策從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轉型,即實現從識別56個民族、保持56個民族團結發展的第一代民族政策,到推動國內各民族的交融一體、促進中華民族繁榮一體發展和偉大復興的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轉變,構建起凝聚力越來越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永不分離的中華民族的繁榮共同體”[1]。此文一出,引起了民族學界、民族工作界一場不小的震動,不少學者發文批駁“第二代民族政策”這一說法,認為這一說法不成立。并形成了《評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說》一書。從他們的唇槍舌劍的爭鋒中,筆者總結出一些觀點。
在“第二代民族政策中”,兩胡的主要觀點是政治方面的“非政治化”;加強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光從標題上看,這些提法都沒問題,也是目前我國民族政策正在實踐的。可了解其中內涵后,很多方面就很值得商榷了。
一、曲解了黨中央民族政策的意圖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是有著一定的現實條件。在2010年1月舉行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2010年5月舉行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胡錦濤主席在會議上提出了促進民族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作為現在現有民族理論和政策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今后民族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展望。也是這個概念被胡鞍鋼、胡聯合解讀為我國應該從現有的“第一代”民族政策向“第二代”民族政策進行轉型升級,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這成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實施的理論指導。
金炳鎬教授提出了反對的意見,他援引胡錦濤總書記在這兩次會議上的講話,認為兩胡并沒有領會領導人的精神,反而把自己的主張解釋為中央領導人的講話精神,認為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的標志。另一位學者則認為,胡錦濤總書記兩次報告中提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問題,但并不是從兩胡理解的角度來提出,而是從全局出發,從國家的發展和地方的穩定出發,從民族平等團結進步角度出發,在具體談到在新疆、西藏這兩個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如何衡量民族工作成效時說的。并且胡錦濤總書記談這一段的前提是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工作的基本制度、方針、政策不能動搖。也就是說,中央并沒有打算從第一代民族政策轉變成第二代民族政策。
二、不符合歷史演進過程
我國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這條道路是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結晶。民族政策的制定,必須緊扣中國的國情,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作為一種特殊的穩定的人民的共同體,是在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客觀發展過程。民族這一共同體是在原始社會末期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民族的生命力也隨之進入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最終進入共產主義之后,民族也最終會消亡,這是人類社會民族發展的一般過程或者說一般規律。毛澤東也在1958年的成都會議上作出過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階級、國家、民族中,階級將會第一個消亡,而后國家將會消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亡的論斷。不僅是中國如此,世界也如此。
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認為我國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歷史時期。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僅是對我們社會發展矛盾的精辟總結,也是對我國民族地區社會主要矛盾的精辟總結。這些矛盾更是民族地區問題的客觀反映。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經過長期的努力,這也是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一個客觀原因。
胡鞍鋼、胡聯合先生試圖在當今階段淡化56個民族的觀念,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發展的規律:“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而長期的歷史過程”[2]的論述。試圖以人為手段推動“民族融合”,歸根到底,還是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
三、“第二代民族政策”設計不慎重
在婚姻方面。“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設計中,兩胡先生提出了民族之間自由流動和自由通婚,《婚姻法》并沒有禁止這方面的自由。婚姻法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3]“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愿,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婚姻法的禁止要件中也沒有提及與民族相關的條款。也就是說,現有法律框架下,并沒有反對民族間的自由通婚。通婚是各民族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斷交融得到的結果,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族際之間的通婚,前提是建立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而作者提出的“從制度上引導族際通婚”,這是一個人為強制推動的荒唐做法,并且帶有一種強制的色彩。
在教育方面,作者提出“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一律推行雙語教育、民漢合校、混班教學”,從民族融合角度上講,這些建議是不錯的,適合建立起各民族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關系。但我國憲法第二條有著明確規定:允許各民族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的自由。一律要求推行雙語教育這一想法顯然違反了這個原則。從個人層面說,強制推行這些政策,也不符合教育中以人為本的原則。
筆者認為,族際之間的通婚應該是建立在男女雙方自愿的基礎上,不強制也不反對。民族地區各民族的青年人交流多了,自然而然會有族際之間通婚的產生。在少數民族教育方面,無論是雙語教育、民漢合校,或是混班教學,都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其社會發展程度、方言、民族語言、文字等情況不一,不宜使用一刀切的方式推動,應因地、因時制宜,穩妥推動,制定出不同的政策,才符合當地的利益。
四、“第二代民族政策”舉證觀點不恰當
兩位胡先生在其文章中,使用了“民族大拼盤”和“民族大熔爐”的概念,從學理上的分類來講,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分類方法。但為了證明概念的合理性,以蘇聯、巴西、印度、美國等國家的民族情況為例,與事實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作者在援引例證時,引用到蘇聯作為大拼盤模式的主要論據,認為蘇聯的民族政策是其解體的根本原因,然后類比中國,認為中國仿照蘇聯的民族政策,如果再執行下去,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重蹈當年蘇聯解體的覆轍。所以中國必須實行第二代民族政策。固然,蘇聯解體有著民族問題這一推動力,但把解體主要責任強加到民族問題頭上,就不恰當了。蘇聯的解體,是一個綜合問題的爆發,其是在政治、經濟、社會多種因素綜合醞釀、綜合作用下,才導致了這一悲劇的發生。
將美國的國情作為論據來說明大熔爐模式,則更沒有說服力。在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上清楚地書寫著美國白人對印第安土著實行的血腥的“西進運動”和對黑人奴隸的種族歧視。從美國建國的1776年到20世紀初的100多年里,印第安人被美國人視為“外人”進行“隔離”“圈禁”,至今美國還保留著給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制度。
美國建國元勛簽署《獨立宣言》時,并沒有賦予黑人同白人一般的政治權利,依然視其為奴隸,并無人權。直到林肯于1862年簽署《解放黑奴宣言》,黑人才享有一定的自由,政治地位才有一定的提高。一直到20世紀中葉,才結束種族隔離。時間跨入21世紀,美國的種族沖突依然嚴重,在近幾年的新聞中,就有多起美國警察槍殺黑人的事件。2014年8月9日,美國密蘇里州弗格森市的布朗槍擊事件中,年僅18歲的非洲裔美國黑人男子布朗在未藏匿也未攜帶槍支的情況下,被28歲的白人警員達倫·威爾遜開槍射殺。根據事后的消息,布朗不僅未攜帶槍支,也沒有任何犯罪記錄,與射殺他的警員也沒有私人恩怨,第一次與警員接觸不過槍擊前三分鐘。美國密蘇里州地方陪審團在11月24日傍晚決定,對槍殺布朗的白人警察不予起訴。
五、結語
解決民族問題急不得。中國的國情、文化背景和所處的歷史地位,導致民族問題不是一陣風就能解決的。民族問題需要解決,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需要認清民族問題所在的環境背景下,必須按照民族發展的規律來辦事。現有的民族政策是在無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需要補充、需要完善。但不需要“先破后立”,進行全盤否定和推倒重來一次。
參考文獻:
[1]胡鞍鋼,胡聯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進民族交融一體和繁榮一體[J].新華文摘,2011(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3條.
[3]《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5條.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