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
摘要:世界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各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亞太經濟的崛起強化了中俄戰略伙伴關系的確立,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貿合作提供最佳的發展環境。人文合作是中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此合作領域,對夯實兩國在民意和社會基礎上的合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人文 俄羅斯遠東 伙伴關系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228-02
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在教育、衛生、文化、旅游以及媒體等領域都開展著有序的聯系和工作。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由于地域優勢更具備開展人文合作的條件。[1]
一、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人文合作的現狀
(1)學術合作越發深入。近些年來,東北三省一些高校分別與俄遠東地區的高校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合作關系。其主要形式為雙方互派教師、招收留學生。遠東地區各大高校積極推廣漢語學習,籌建漢學家培育中心。
(2)文化交流愈發頻繁。文化是雙邊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馬戲團、歌舞團在中方的出現,讓中國民眾對俄羅斯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吉林省曾多次邀請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歌舞團、海參崴歌舞團等巡演,讓吉林省的人民看到了異國風情,同時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俄羅斯的民俗文化。
(3)科技合作。吉林省與俄羅斯的科技合作主要基地位于長春中俄科技園區。目前已有一批企業入駐,引進了大批俄羅斯的科技技術,陸續開展了光電子信息技術與激光技術,新興功能材料與能源材料、現代農業與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科研合作。
(4)旅游觀光初見規模。通過旅游的方式,更好地了解雙方的風土人情。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濱海邊疆區具有一定的人口優勢。勘察加邊疆區自然風光迷人,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中國東北的冰雪旅游、消夏旅游以及購物旅游優勢明顯。現雙方具有多條旅游路線,人員往來較為頻繁,合作基礎良好
二、雙方人文合作的制約因素
對于整體人文合作,雙方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阻礙人文交流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如下:
(一)中方的制約因素
東北三省只有黑龍江省的俄語人才比較密集,其他兩個省份相比之下較為薄弱,尤其是吉林省精通的人較少,并且俄語專業學習的人員也比較稀少。早在上世紀90年代由于中俄邊貿的關系,出現了俄語人才的興盛期,但在俄羅斯經濟危機后,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人在繼續從事自己的專業。我們既會語言又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少之又少。這樣在與俄經貿合作中就會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也給雙方的人文合作交流帶來一定的困難。
吉林省對俄合作,尤其是與吉林省毗鄰的遠東地區合作一直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人文合作與交流確是軟肋。黑龍江省作為全國對俄羅斯合作的領頭羊,體現了人文交流與合作的資源優勢。如今“一帶一路”又一次賦予我們一個新的機遇和平臺,正確地認識吉林省與俄遠東地區合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制約因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必定會有助于吉林省對俄經貿合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二)俄方的制約因素
俄羅斯遠東地區是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此原因也是導致市場競爭薄弱的主要原因。不論是當地企業還是政府層面,都缺少吸引高素質人才來遠東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此情況下,中俄地方政府對人文合作,特別是教育、文化等領域合作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
俄羅斯遠東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地區人口數量僅為中國邊境地區人口的1/63,而中國東北三省的人口相當于俄羅斯遠東人口的15倍。雖然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中國威脅論”的聲音有所減弱,但是在有些媒體和領導人的言論中還時常出現。[2]
三、媒體在雙邊人文合作中的作用
大眾媒體在雙邊的人文合作中一直是持積極態度的。中方的媒體頻繁報道中俄合作的正面信息。不可否認,兩國在對方國家的良好形象是確保雙方合作關系有序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通常,到過中國的俄羅斯人都會覺得中國人對待俄羅斯的態度是友好的。在2016—2017年中國俄羅斯媒體年和俄羅斯中國媒體年的框架下舉行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主要目的是進一步發展中俄關系,擴大雙方在人文領域的合作交流。
從媒體報道、網絡視頻以及博客等方面可以看出,俄羅斯遠東地區對于東北旅游業的開發有濃厚的興趣。旅游業的共同發展被視為一個可實現一體化的合作項目。東北地區的報刊以及東北網媒對“濱海邊疆區黑龍江日”以及剛剛舉辦的“黑龍江省濱海邊疆區日”的活動進行了廣泛的報道。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濱海邊疆區、黑龍江的民眾以及行業圈內認識更深入地了解到邊境地區不同層面的經濟與文化的合作潛力。
2016年11月末發行了中俄天氣預報應用軟件“天氣通”。此款軟件的使用用戶不僅能了解黑龍江東部城市的天氣情況,同時也能及時了解到俄羅斯遠東地區城市的天氣情況。氣象部門還計劃與來自濱海邊疆區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同事們合作,優化氣象預報和自然災害預警方面的合作。中方新聞社“中新社”對此進行了報道。[3]
如今中俄雙方已經意識到跨國文化的重要性,展望著更積極和有效的合作模式,讓雙邊的合作更具有計劃性和合理性。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已經具備了能夠促進雙邊交流的良好條件,這讓遠東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水平穩步上升。雙邊交流和不同形式的共同合作驗證了人文合作中走一體化路線的必要性,此需要當地政府和中央政權的大力支持。
四、教育合作在雙邊人文交流中的意義
近年來,中俄兩國教育合作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雙方互派留學人員數量逐年增加,教育合作水平逐步提高,為雙方在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推動中俄交流更上新臺階。2012年9月,中俄兩國教育部批準建立了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大學聯盟,2017年6月17日,第十二屆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大學校長論壇在哈爾濱市召開,大會選舉了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大學聯盟新一屆聯盟主席和執委會。近三十所中俄高校在合作辦學項目,學分互認、學生和教師交流、科研合作以及文體交流等方面達成合作意愿,16所中俄高校現場簽署了13個合作協議。
據統計,黑龍江省與俄羅斯高校的合作比較頻繁,其合作領域覆蓋多種學科,如經濟、文藝、醫學、管理以及藝術等7大學科類別。其每年的招生量在1590人。目前有22個合作項目,涉及17個學科專業。吉林省的東北師范大學也與俄羅斯聯邦遠東國立大學、俄羅斯東北國立大學、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國立經濟服務大學等近十所俄羅斯遠東地區高校互為友好大學。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長春大學與俄羅斯梁贊國立大學合作設立的孔子學院榮獲全球“先進孔子學院”榮譽稱號。
五、如何加強雙邊人文交流
對于加強雙邊人文交流主要體現以下等方面:
(1)要使用恰當的話語體系,形成較為廣泛的認識。避免因用詞不當而讓外界引起疑慮和反感,我們應當在和平、包容、共贏的發展理念下,堅持使用平等、尊重、包容的話語體系來持續發展雙邊的人文交流。
(2)利用好現有的傳統文化資源與平臺,加強人文交流與合作。我們要借助俄羅斯的關稅同盟、歐亞經濟委員會、跨西伯利亞運輸委員會等主要管理機制,來發展雙邊的人文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消除俄方對中方的顧慮,并讓俄方在雙方的人文交流中發揮出其積極的作用。
(3)充分發揮文化交流各主題在雙邊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形成強大的合力機制。雙邊辦理、聯辦并合辦電影節、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等,制定優惠政策,推動文化真正走出去。鼓勵并支持社會團體、各文化組織及機構參與并承擔各類人文交流項目,以民間組織的形式來推動城市間的人文交流。讓沿線百姓更好地了解彼此,推動區域間、市民間交流和合作,起到消除雙邊的偏見和誤解的作用。
(4)提升媒體在雙邊人文交流中的作用。廣泛利用各種現代媒體,構建雙方合作信息平臺。大眾傳媒在雙邊的正面報道給雙邊的人文合作帶來了重大的貢獻。在將近二十年的大眾傳媒材料中,信息越來越趨于正面。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民族歷史、考古研究所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俄羅斯民眾對中國的好感不斷上升,希望到中國旅游,中國的吸引力在不斷上升。[4]
(5)組織與協調雙邊人文合作交流。對俄人文合作交流內容豐富,具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和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既涉及許多部門,又滲透到不同的領域:不僅包括評估、篩選、引進等意識形態問題,而且包括中介和產業化等技術層面的問題。這些特點決定了對俄文化合作交流領導和研究機構的跨部門性和協調作用。有關部門在對俄人文合作交流中要加大指導和管理的力度,應制定統一規劃,加強部門間的橫向聯系,協調有序地推進和發展。[5]
中俄雙方簽署了很多關于政府間的文化交流的協議,不論是政治層面還是在民間的交流都比較頻繁,人文交流的模式越發豐富。強調文化先行,通過繼續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民眾心里落地生根,構筑堅實的民意和社會基礎。[6]人文交流是促進區域間多元化合作的基礎,尤其在雙邊的經貿合作發展中更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只有民相親才有國相交,通過密切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讓歷史文化宗教不同的各國民眾產生共同話語,增強彼此的信任,從而加深之間的感情,也增進了兩國之間的情誼。
參考文獻:
[1]常玢.以旅游為先導,推進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文合作:第三屆中國吉林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合作圓桌會議論文集[C].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2017.
[2]常玢.以旅游為先導,推進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人文合作:第三屆中國吉林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合作圓桌會議論文集[C].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2017.
[3]弗拉基米羅娃季.阿.中國信息空間中的俄中邊境人文合作:第三屆中國吉林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合作圓桌會議論文集[C].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2017.
[4]斯塔夫羅夫伊.瓦.媒體是否促進了中俄之間的協作:第三屆中國吉林省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合作圓桌會議論文集[C].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2017.
[5]謝穎.吉林省與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的人文合作[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2(1):78-80.
[6]沈永福.人文交流:“一帶一路”的重要驅動力[J].中國信息安全,2016(2):41-4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