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學章
2018年,中國制冷展已走過31年,展會的規模與國際影響力比肩美國制冷展與德國制冷展,成為全球制冷、空調、供暖、通風行業“三大展會”之一。然而此次北京制冷展改變了延續30年的門票政策,觀眾需要支付50元門票費方可入場,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以往,參加中國制冷展也有收20元門票費的說法。從筆者參加14年中國制冷展的經歷來看,沒有一次嚴格執行的。一般情況下,觀眾只需拿上名片,按照組委會的規定及要求辦理相關手續即可進入展館。當然,由于對參觀者設定的門檻不高,難免魚龍混雜。甚至引起了一些非議。
或許觀眾都習慣了免費的“午餐”,此次,組委會改變了延續30年的門票政策,設置了50元門票門檻,似乎與當下各種免門票政策背道而馳,令人難以接受。的確,有了50元門票這道坎,人流肯定要少一些。就連一些資深觀眾也抱怨沒有以前方便了。但是,正是設立了50元的門票,把一些非專業觀眾擋在了門外。換言之,誰會千里迢迢來到北京,就是因為50元的門票錢而折返呢?
在筆者看來,中國制冷展收取門票費是可取的。中國制冷展不同于一般性展會,產品屬性決定了其觀眾數量。收取門票費不僅僅只是為了主辦方能夠有額外的收入,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為了在會后更便捷地統計分析觀眾數量與質量,進行有效的大數據管理。您覺得呢?
作者:王 宇

作為暖通行業每年都會上演的一場大戲,中國制冷展確實被賦予了太多的期望,所以當我們談起它時,總會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事實上,如果沒有了一年一次的制冷展,那么暖通行業還會完整嗎?不管我們在不在乎,制冷展始終在那里。
以2018年制冷展為例:顯然的是,與2017年相比,2018年制冷展顯得更加冷清。因為參展的中央空調主機企業寥寥無幾,國產四大品牌海爾、格力、美的、天加依舊是值得關注的重點,歐美五大品牌中僅有麥克維爾、江森自控約克出席,日韓品牌中只有少數的幾個品牌參展。這樣的行業年度盛宴,讓人怎么能喜歡起來呢?
可是,2018年中國制冷展的人氣卻不減,雖然展館地處偏僻的北京順義區,但是在展會第二天、第三天仍然有著眾多的觀眾涌入館內。筆者在館內也見到了諸多久違的行業朋友,如經銷商、廠家人員、設計院專家、行業協會等,他們也都是帶著目的來參觀、學習、交流。
筆者以為,對于行業發展而言,這絕對是一件利好的事情。經銷商可以在這里了解國內的行業發展趨勢、新產品及新技術,廠家人員可以在這里了解同行的產品研發方向以及營銷手法,設計院專家可以在這里了解最新的節能技術和產品,行業協會可以在這里結交更多的朋友。他們互相交流、學習,才能更好地促進行業發展進步。
不論制冷展是在北京還是在上海,在北方還是在南方,“冷”還是“熱”,它都是行業里值得關注的展會。只是當初的那份熱情,被時間慢慢地耗盡了……
作者:余 明
制冷展尚未結束,隨行的一波伙伴便即刻趕往了下一個目的地。從來時到落幕,我們來回奔波于制冷展現場。作為媒體人,我們生怕落在別人后頭,所以我們總是腳步匆匆,目光灼灼,閉館后回到賓館也總是挑燈夜戰,每每不敢懈怠。
這是一個信息高速流轉的時代,如果不進步就會被淘汰,這是事實,于人、于企業亦是如此。
中國制冷展已經走過了31年的時光。在這個平臺上,我們也見證了不少企業的沉浮、輝煌和沒落。從現在的角度來審視從前,也許它們是輸給了時代趨勢,不是輸給了自己。
趨勢潮流是不可逆轉的。正如每年的展會所傳遞出的節能環保理念,這就是趨勢,而所有參展的企業都必須緊緊圍繞這一趨勢來推陳出新。例如,2018年的制冷展,變頻是方向,展會上無論冷水機組、多聯機、模塊機還是末端均有變頻產品的推出。磁懸浮是趨勢,那么大部分的主機廠家都推出了磁懸浮機組。熱泵是重點,那么主機企業推出的熱泵產品也相比往年增加了許多。此外,環保冷媒的應用同樣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如今的制冷展已不再是單純展示新產品的平臺了。它將會引領行業朝著更加深入和精細的方向發展。對于參展企業來說,這種意義體現的行業價值將會更廣。對媒體來說,行業也不再需要那種走馬觀花式的宣傳,更需要的是一種趨勢分析,一種對未來的宏觀把控。畢竟對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得未來得天下的時代。
正如有句話說得好:時代拋棄你,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作者:李國梁

2018年北京制冷展,國產品牌成為了這場暖通游戲中的的“頭號玩家”,至少我是這么評判的。
曾幾何時,外資品牌在制冷展上出盡風頭,眼花繚亂的新技術讓國人對外資產品趨之若鶩。但在本屆制冷展上,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外資品牌的聲音漸弱,已不復盛年的情景。反而國產品牌在新技術領域突飛猛進,新產品層出不窮,吸引了一大批客戶的目光。
有人說,外資品牌聲音漸弱是因為當下展會實在太多,外資品牌在行業的知名度已經很高,參加制冷展已無必要。筆者卻并不認同,為什么?中國制冷展無論從規模還是規格上都是國內暖通領域最頂尖的展會,在展會上將自己的核心技術與產品展現出來,無疑會給全球客商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品牌無疑是最好的宣傳。既然如此,為什么外資品牌不愿來參展呢?筆者冒昧推測,技術停滯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眾所周知,技術是有傳導性的,就像數學也分高等數學、初等數學一樣。在我國暖通行業起步的那些年,外資品牌具備很強的代際優勢。但是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國產品牌從初級向高級轉變時,外資品牌在技術上并沒有更上一層樓,無形中兩者的距離拉近了,甚至有些方面被國產品牌反超。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不恰當地說,暖通行業也是一個叢林世界,如果沉浸在昔日的榮光中便可高枕無憂,那就不會有那么多知名品牌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要想成為這場游戲中的頭號玩家,想要贏得最后的“彩蛋”,研究客戶、技術創新必不可少。但愿,下一次制冷展能見到更多的品牌。
作者:趙亞萍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在2018中國制冷展中,各個暖通行業媒體對中央空調產品和技術的報道層出不窮。無論是從磁懸浮、水機、熱泵、新風機的技術創新上,還是品牌展位的氣派搭建上,前景似乎都一片光明。確實,作為行業內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盛會,制冷展上的參展企業代表了暖通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宣傳指標和技術指數,不論外行、內行,見此都會覺得非常熱鬧。
但是,作為一名暖通行業的媒體人,僅僅看一個場景化是遠遠不夠的,它只能代表暖通行業現狀的眾多指標中的一個數據,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還要從展會的參展品牌的產品、2018年的戰略發布及市場現狀等多個方面考察進行分析,才能對目前暖通行業的發展做出客觀而符合實際情況的評價。
從上海制冷展看北京制冷展的話,無論是參展企業還是人流量,北京制冷展的吸引力遠不如上海制冷展。原因有三:第一,參展商太少,不少主機品牌沒有參展;第二,人流量也相對較少,比起國際大都市上海,首都北京的熱情似乎有點弱;第三,創新太少,每年形成了一個按部就班的節奏。
但還是有一些亮點吸引了筆者,那就是智慧家居的全新突破及整裝出擊。在新零售的浪潮下,制造業也不甘示弱,改變銷售模式,力爭為消費者創造最好的品牌體驗。國產品牌中,美的、格力、海爾三大巨頭相應推出了相關的智慧家居系統解決方案。當然,這是物聯網發展到今天日趨成熟的必然結果,也是傳統企業向高新技術型企業轉型的必然結果。

作者:鄒咪咪

4月9日—11日,暖通屆行業盛會——2018中國制冷展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如期舉行,《中央空調市場》雜志編輯部全員出動,奔赴北京,全力以赴為行業做最全面、迅速、專業的新聞報道,帶來展會最新動態。
作為展會親臨者,在筆者看來,本屆展會較2017上海制冷展似乎熱鬧些。展會首日,《中央空調市場》就為大家帶來了本屆制冷展五大亮點梳理。不難看出,各大企業明顯更注重未來發展趨勢,在應對市場發展上,提前布局,抓住機遇同時開拓市場。
在本屆制冷展上,各大企業明爭暗斗,新產品、新技術花式吸睛,為參展觀眾帶來諸多驚喜。在這場競逐中我們發現,磁懸浮產品出鏡頻率頗高,眾多傳統冷水機組企業紛紛在制冷展上推出磁懸浮產品,其熱度可見一斑。在國家政策形勢下,磁懸浮作為一款節能環保的高效產品,仍舊是未來發展趨勢。此外,多聯機產品近年來市場呼聲高漲,而如何打好這場戰役,企業則展現了不同的發展思路,它們都在技術上帶來了新的詮釋。
一年一度的制冷展,不僅是洽談合作的契機,交流學習的平臺,更是一個競技場。在這里,我們接受到新的思路、新的趨勢、新的技術,在頭腦風暴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創新,為行業帶來新的發展。為期三天的制冷展是短暫的,但是影響卻是長久的,這一場行業盛會帶來的改變,將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呢?讓我們共同期待!
作者:鄭建星
每年這個時候,中國制冷展循例又要舉辦了。這次把地點放在北京讓人有些許失落,并且相比上一屆少了一些品牌,這場年度暖通“盛事”并沒有與之匹配的熱鬧了。
展會上各家品牌延續以往的模式,搞活動、推新品。要說有什么特色,大概是磁懸浮已經開始普及,各家都以此做主打產品,放在最核心的區域展出。這既是最同質化,也是最有分量的招牌。還有就是空氣源熱泵的盛行,幾乎也是每家必須展出的產品品類。
那么,制冷展之后的2018年還有3個季度,市場走勢和制冷展的氛圍之間是否有聯系呢?筆者目前聽到的行業聲音相對理性,全國多數地區的市場增長沒有2017年那么迅猛,但同樣有發展強勁的家裝零售作為支撐,總體形勢還是越來越好的。至于工裝市場,我們不妨跳過中央空調行業,看看實際的基礎設施和商業地產發展形勢,情況自然就清楚了。
市場發展至今,除了三四線市場還有待開發之外,基本的品牌格局已經成型。在制冷展上投入多少并不能帶來太大的影響,可能這也是一些大品牌缺席的緣故。不過向來高調的國產品牌是絕對不會在宣傳上落后的,它們用實際行動撐起了整個制冷展。
制冷展快要結束的時候,展館內出現了一些閑散人員,回收撤展之后留下的一些物料。他們的編織袋很快就裝滿了,而且一趟接著一趟往外邊運。不知道廠家在2018年的制冷展上有沒有收獲大單,是否能達到宣傳目的呢?

作者:尹蓉榮

人間四月,桃花灼灼。在我們流連忘返,春意未央之際,全球制冷空調暖通行業規模最大的專業展覽會之一,中國國際制冷展在京圓滿落幕。筆者有幸參與其中,一睹盛況。
這次展會規模大,展位多,針對性強,前來參觀的人相對集中和專業。展區光彩奪目,形形色色的展位,琳瑯滿目的產品,很是吸引人們的眼球。展會其實是一次搶占關注力與人流的戰爭,迅速引起關注、聚集人流是展會成功的關鍵。為此,廠家各顯身手。有的品牌通過關注公眾號分發小禮品,從而增加公眾號用戶數,達到宣傳推廣效果。有的則通過將品牌產品或理念植入到互動游戲中,使受眾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廣告信息,潛移默化地宣傳。
但是,再絢爛的宣傳方式,也沒有優質的產品更具說服力。2018年中國制冷展上,廠家推出的多聯機產品不多,但“人工智能”的特點吸引各方眼球。美的、海爾、格力等品牌的新產品都利用了人工智能技術,這種趨勢,或將在多聯機領域掀起了一場“AI革命”。由于AI技術和大數據的縱深發展,使得實現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海量數據+機器學習+智能決策趨于完善,相信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擁有AI能力將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的核心優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產品的智能化需求越來越高,不論是家用還是商用多聯機產品。不知2019年中國制冷展上,將會展現怎樣的新技術和新趨勢?開始期待了呢。
作者:郭彥兵
在2018年的制冷展現場,來自世界各地的暖通企業和行業專家濟濟一堂,參與這場屬于暖通行業的年度盛會。在熱鬧非凡的各大場館里,在一浪高過一浪的發布會現場,在媒體簇擁的采訪環節中,忙碌的身影和絢爛的各色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不禁感慨暖通行業近年來的發展速度。
事必躬親,在現場親眼目睹各大廠家的發展軌跡,這與文字配圖的接觸感受是不一樣的。各大展臺對產品的盡情釋放和專業講解,以及觀眾對產品的細細觀摩,都在印證著行業的蓬勃發展。筆者駐足在展臺各地,看到空調零部件的陳列,各式各樣的新風、制冷劑產品的展示,聽到講解員與暖通專業學生的鉆研探討,思維碰撞的契合交融,讓筆者覺得每個行業都應該努力生長。
2017年,中央空調市場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不錯的市場空間令各大廠家在制冷展上異常賣力。雖然傳統水機市場表現差強人意,但是在制冷展現場,敦實的水機產品還是令人目不暇接,給人十足的視覺感受。作為家居行業的領導品牌,美的流線型的展臺設計,切合美的智慧家居理念,令諸多觀眾駐足留戀。各式各樣的參展媒體蹲守在發布會現場,甚至央視這樣的主流媒體也在其中,只為了記錄企業片刻的風采。
面對高大寬敞的展臺設計,寬大屏幕廣告的滾動播放,在營銷手段的背后,企業收益成果幾何,估計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作者:陳玉明

四月,初見北京,邂逅制冷展。
第一次走進帝都,第一次參加中國制冷展,疲憊固然會有,更多的是大開眼界的驚喜。制冷展作為中國制冷空調行業一年一度的盛會,吸引了眾多企業前來參展。展出的產品眾多,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除了一臺臺大型的水機產品外,最為惹眼的還有磁懸浮離心機。近幾年來,磁懸浮技術在制冷空調行業的發展是日新月異。此次制冷展上,不少大型空調企業都展出了自己的磁懸浮產品,如海爾、格力、麥克維爾等品牌。數據顯示,近年來磁懸浮的熱度居高不下,人們為何如此熱衷于磁懸浮呢?筆者想,最大的原因是節能。
進入21世紀以后,綠色與節能已經越來越頻繁為人們所提及。面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人們在不斷探尋新出路的同時,節能環保意識也愈發強烈。磁懸浮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毫無疑問地受到人們的熱捧。除此之外,作為各種新技術、新科技的研究方向,節能也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參考因素。
在這個時代,節能儼然已成為一種時尚。縱觀制冷展,除了磁懸浮外,無論是美的全變頻中央空調,還是天加推出的新一代PureCycle系列ORC發電機組,亦或是最新發布的格力GMV6多聯機,都離不開節能二字。
不可否認的是,節能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通過此次制冷展便可以窺探一二。科技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如何更好地解決能耗問題,是未來科技發展繞不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