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瀟
文藝范的豆瓣就將告別本命年、迎來它的13歲生日。
在本命年的最后幾個月,豆瓣閱讀從豆瓣集團分拆成獨立公司,獲得檸萌影業的6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在這筆融資前,豆瓣已經六年沒有接受融資了。
如果不提醒,很多曾經的豆瓣用戶已經不太清楚,豆瓣閱讀并不是大家更熟悉的豆瓣讀書,就像很多用戶也分不清,豆瓣東西和豆瓣市集不是一個產品一樣。
什么是豆瓣?豆瓣怎么了?豆瓣還要做什么?
在本命年里,除了被大大小小的電影片方碰瓷,豆瓣CEO阿北在2017年八月初的一封內部信同樣受到關注。在這封信里,豆瓣一些長期沒有起色與虧損的項目將陸續關閉,包括一拍一、豆瓣東西、一刻和同城票務交易等。“豆瓣現在對內進入一個務實的階段?!卑⒈痹谛胖姓f。
換句話說,豆瓣要開始盈利了。
阿北在信中輕描淡寫的寫了另一句話,引發了媒體對豆瓣未來的諸多猜想:“豆瓣的預期上市通道重新放回到境外。”
豆瓣要上市了嗎?
“豆瓣曾經設想過拆分VIE,謀求回國上市的機會。內部信的目的是通知員工,豆瓣已經放棄拆分VIE,和過去一樣,只保留海外上市的機會。”阿北解釋道。12年兜兜轉轉,豆瓣似乎又回到原點。
12年前的阿北可能沒想到,豆瓣會變成一個抹不去的文化符號,更想不到,如今他會為豆瓣的盈利感到焦慮。在現今朝生暮死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里,豆瓣是一個異數,它特別長壽,有上億死忠粉,又長時間不咋賺錢。一方面同時期創業者在互聯網大潮中來來去去,只有阿北不動如山,還堅守著豆瓣的夢想。另一方面,在其他人賺快錢的時候,只有豆瓣被用戶和投資人寵著,維持著不沾煙火氣的文藝高冷形象。
有人曾問,豆瓣不涉足熱門的盈利模式,是不是怕落入庸俗而有損豆瓣的形象?阿北回答,“盈利一點也不庸俗,只有庸俗是庸俗的。”但事實是,擁有粉絲和好產品的不庸俗的豆瓣,還未尋找到大規模盈利的商業模式,這成為讓所有人想不通的“豆瓣式迷思”。
文藝太奢侈,遠離豆瓣只因為我們無可救藥地老了
商業化問題還不是豆瓣目前最致命的問題。最要命的是,在狼性的平臺競爭面前,“優雅”的豆瓣,流量增長不上去了。
2017年7月,微博CEO王高飛轉發的一條“豆瓣用戶毫無價值”的微博,引起了豆瓣用戶的強烈討論,很多逢改版必罵豆瓣的死忠豆瓣用戶本著“只能我們罵阿北,別人都不能罵阿北”的心態反駁王高飛,有人搬出豆瓣用戶曾經揭發戀童癖,挺李銀河,證明豆瓣用戶的社會價值;有人則認為價值不能用錢衡量,實際上豆瓣用戶也沒有想通過豆瓣獲得什么價值。還有用戶直接做出了自黑標語,“豆瓣,匯聚一億無價值用戶的喪氣”,“來豆瓣,發現毫無價值的你”。
只要不死,就讓我們這么喪著吧
2017年3月7日,“豆瓣時間”上線。第一檔節目名為“醒來”,由北島領軍坐陣講詩歌。目前來看,成立豆瓣時間,可能是本命年的豆瓣做出的最正確的幾個選擇之一。從數據上看,這一次,豆瓣用戶開始買帳了。這個定價為128元的102期課程,上線5天銷售額過百萬,7天付費訂閱用戶過萬。之后,豆瓣陸續推出了楊照講史記、簡里里講心理課、白先勇講紅樓夢、戴錦華講電影等多檔付費節目,內容覆蓋文學、戲劇、電影、生活等多個領域,內容產出者以PGC為主,也有在豆瓣積累了多年人氣的豆瓣紅人。重點是,豆瓣時間的產品內容和豆瓣用戶的調性特別契合。
豆瓣閱讀的融資和拆分也暗示了阿北商業化的新思路,堅持書影音的豆瓣的同時,將可商業化的部分獨立團隊運作,是否能在哄住老用戶的時候,拉動新的付費用戶呢?對于走過本命年的豆瓣,這也許是一個機會。
十二年過去,豆瓣如今的注冊用戶1.6億,月活躍用戶3億,盡管用戶流失和變現的問題一直存在,不管是從百度指數還是Alexa的排名,豆瓣用戶的“抗跌性”很強,而且還在緩慢增長,時間和用戶仍站在豆瓣這邊,但留給豆瓣的時間還有多少,誰也不好說。
本文摘選自《慢公司豆瓣:只要不死,就讓我們這樣喪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