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嘯
微信團隊有一款名為“微信辟謠助手”的小程序,里面存有各式各樣被標記為謠言的朋友圈轉發帖。
朋友圈里的謠言可以粗分為兩大類。一類關于安全健康。其大多冠以一個關懷或警醒式的標題,甚至以醫生、專家之名來提升可信度,諸如“注意了!奶茶喝多了,有可能影響你生孩子!醫生已證實……”“中小學生不得飲用純凈水,到底怎么回事?”“專家已證實,這三種蔬菜致癌率最高,有些人天天都在吃”等等。事實上,細觀全文,其所謂的科學依據、實踐證明往往存在東拼西湊、張冠李戴、夸大其詞或言無實據的情況,更過分者,甚至是子虛烏有,憑空捏造的“依據”。大部分不明真相的轉帖人,往往出于對自己、對家人、對朋友的關心,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及時將這些“事關安全、健康”的內容轉發出去,接受者中又有不少抱有同樣心態者繼續接力,導致謠言迅速擴散,令人哭笑不得。
另一類則是關于各種社會事件的。其大多冠以一個具有很強沖擊力或讓人一看就明顯感到存在黑幕或社會不公的醒目標題,文中有的事件本身就是虛構的,有的則傍著社會突發熱點事件而虛構或夸大,通過挑動社會公眾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來博人眼球。如“百余團伙搶小孩、偷器官”,此謠言流傳甚廣、不定期出現,甚至在不同地區還滋生出了各種不同版本,有的還煞有介事地編造出受害人描述的具體情況,令人真假難辨,但只要把所有不同版本的謠言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不同版本謠言的內容雷同、情節類似,甚至有些細節完全一模一樣。
至于編造謠言的動機,筆者認為絕大多數同利益相關。粉絲達到一定數量的自媒體賬號具有相當的廣告價值。越是駭人聽聞的消息,越能博人眼球、騙取點擊量。仔細觀察可發現,許多轉帖文章的頁面除了主文內容以外,還有大量的廣告和推廣二維碼。有些文章,讀者一旦閱讀和轉發,原始發送者就能獲得每條幾分至幾毛錢的收益。甚至有報道稱,部分平臺為了達到推廣效果,甚至還將點擊率設置成了類似“傳銷”的分成制模式,上級消息轉發者可以獲得下級以及下下級消息轉發者一定比例的收益分成。而在這些平臺推送的文章中,被證實為謠言的網帖不在少數。當然,也有不少抱著故意抹黑他人以達到自身不可告人目的的謠言制造者,輔之以利益熏心、沒有底線的平臺,共同構成了一個黑色產業鏈。
自媒體時代,個體已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大多數人都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了信息的傳遞者,通過一個簡單的轉帖動作,將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即刻傳遞給其他人,同時大多數人又都是信息的發布者,形形色色的信息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自媒體發布到互聯網上。筆者認為,互聯網已成為了社會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每個人、每個實體都必須、也應當為自己在互聯網上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如同在現實社會中一般無二。問題在于互聯網領域的制度建設以及確保互聯網參與者遵守行為規范所需的技術手段,遠跟不上互聯網蓬勃發展的速度,互聯網上遵守行為規范的意識也遠不如現實社會中強。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現實社會中的綜合治理,幾乎可以將作奸犯科者追蹤到無處遁形,因此人人心存敬畏,而虛擬世界中要發現造謠、欺詐的始作俑者,則是困難重重。
對于相關部門而言,必須充分認識自媒體時代的新特點,及時加強制度建設、不斷提升技術手段,明確并落實包括從平臺至個人在內的各類參與者的責任和義務,更快地將現實社會中的行為規范同步移植到互聯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