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繁榮興盛農村文化、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等系列要求。本文特梳理了部分國家在完善鄉村基建、智力興農、扶持農業合作社、營建鄉村景觀等方面的措施經驗,以期為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共享發展成果提供點滴參考。
多元化措施為鄉村基礎設施提供資金保障
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農業振興必需的基本條件。鄉村基建建設周期長,資金回籠慢,收益較低。一些國家探索出了在國家投入的同時,通過信貸、稅收、補貼等支持手段,引導和鼓勵更多主體參與建設鄉村基礎設施的有益經驗。
充分利用信貸體系及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是美國農村基建融資的一項優勢。依據農業法,美國建立了農場信貸系統,該系統由49家聯邦及地方土地銀行、信貸銀行及其組成的銀行協會組成。美國農業法規定,農場信貸系統具有法律授權的政策性融資功能,主要是為農場主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中、長期貸款,可以由不同的銀行來提供貸款。同時,聯邦農業部下屬的農場主家庭管理局對農場主進行的土壤品質改良、水資源建設與開發等活動提供長期的無抵押貸款,期限最長50年,年利率僅為4.5%左右。聯邦農業部下屬的農村電氣管理局,也可以對農業合作社及農場主個人提供年利率僅為2%、最長40年的無抵押貸款,用于農業電網改造、農業電氣化通訊設施的改造與擴建。此外,證券、風險投資基金也可以為農業基礎設施提供融資。
美國也非常注重運用稅收優惠政策扶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在個人所得稅、財產稅、投資稅上都享有優惠政策,農場主購買倉庫、廠房、機器設備等資本性支出可從當年的收入中扣除,出售農業固定資產時只需交納40%的所得稅。企業凡是涉農的合法投資,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在日本,大型的農業基礎設施完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興建;中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旦通過審批,中央財政就會承擔50%的資金,都道府縣和市町村財政分別承擔25%和15%,農民僅須承擔10%左右。對購置農業機械、建造農用設施,50%的資金由中央財政提供,25%由都道府縣財政提供,其余25%還可以向銀行申請低息貸款。
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發起的“新村運動”中,鑒于政府財力有限,政府投資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時多采用實物和技術支持形式,提供鋼筋、水泥、石材等原料,每個農戶約能獲得35美元的物資補助。這些資金激發了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并且吸引了社會資金。同時,政府還為包括農村公路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低息貸款,并安排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支持。1971—1975年,韓國共修農村公路近6.2萬公里,村級公路基本覆蓋了全國。
教育與培訓鑄就鄉村振興的智力基礎
鄉村振興,需要一大批文化素質高、生產技能高、經營能力高的新型農民。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通過教育、培訓來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勞作技能和綜合素質。
在美國,農場主普遍接受過正規教育,他們不僅懂田間栽培技術,會熟練操作各種農業機械,還熟悉農產品市場,會經營管理。
法國1960年頒布了《農業教育指導法案》,對農業人才進行分類培養,以農業研究機構和農業學校為基地構建了一個健全的初、中、高三級農民培訓體系。政府規定必須接受一定時間的職業教育培訓,并且取得合格證書者方能成為農民,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在傳統農業轉變過程中,全國有25%的農場主接受過中等以上的專業培訓。
德國農民學員的培訓費由政府承擔,學校為學員提供免費住宿。德國政府還通過減免稅收的方法鼓勵企業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不過企業必須先把培訓產生的開支納入生產成本,等到企業售出產品后再對其減免稅收。
韓國1972年成立研修院,負責培訓“新村運動”的骨干。培訓涉及地區開發、意識更新、經營革新、市民教養等內容。1997年建立的韓國國立農業專門學校,年預算為50億韓元,可以充分保證農民教育的經費需求。
日本有57個縣立農業學校,辦學經費由國家負擔2/3,縣里負擔1/3。
扶持農業合作社 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農業合作社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已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業增值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農業合作社均給予多方面支持。
首先,以立法形式明確合作社地位,保障其權利。美國1922年制定了《卡珀—沃爾斯泰德法》,在制度層面上對農業合作社的組織形態予以確認,并明確了農業合作社的權利。該法和《國內稅收法》第521條一起對農業合作社享受不正當競爭保護待遇、優惠的稅收待遇明確了條件。加拿大在1970年頒布了《聯邦合作社法》,并于1999年修訂,有的省還專門為某種合作社進行立法,如薩斯喀徹溫省的小麥合作社法。德國、日本、以色列、印度、泰國等國家也都制定了合作社基本法,明確農業合作社的基本制度,對其經營活動進行規范和引導。日本還制定了《水利合作社法》《水產業協同組合法》等,有針對性地引導一些特殊類型的農業合作社發展。
其次,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農業合作社發展事務。美國在聯邦農業部下面設有農業合作社管理局,主要是向合作社提供市場信息,開展教育培訓,給予資金援助等。加拿大政府1987年設立合作社秘書處,作為主管合作社事務的部門。日本明確各級政府農業部門為農業合作組織的管理機構。農林水產省經營管理局下設農協課,各都道府縣農政部也設有農協課,負責對農民協會實行指導、管理和監督、監察。泰國政府設有農業和合作部,負責合作社事務,內設合作社注冊管理處、合作社發展局、審計局等機構,開展相關業務,農業和合作部在府、縣設有分支機構。
第三,財稅政策支持。美國法律對主要與社員進行交易的合作社免除公司所得稅,以避免雙重征稅。一般農業合作社平均只有工商企業納稅的1/3左右。加拿大政府除每年給合作社聯盟撥出經費補貼外,還隨時根據合作社提出的事業項目審批后再撥出專款資助。政府開展的農業相關項目讓合作社參與,提供資金為合作社的產品搞市場調查。在德國,新成立的農業合作社5年內可享受創業資助,7年內可享受投資資助,補貼總額達到合作社生產性建設投資總額的25%。合作社購買的綠色農業機械,可得35%的補貼。對合作社用稅后利潤進行投資的部分免征所得稅;為農業企業提供咨詢、農機出租等服務的合作社免交25%的法人稅。在法國,創辦農業合作社,政府會給予大約25%的投資補貼,并免除工業利潤和商業利潤稅、營業稅和地產稅。法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實行優惠利率,優惠利率與普通利率之差由政府補貼。
保護鄉村景觀 實現綠色經濟
鄉村景觀的保護和營建,是提振鄉村經濟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一些國家在這方面也有不少經驗。
上世紀70年代,德國修訂《土地整理法》,將立足保持鄉村原有文化形態和重視生態發展的“鄉村更新”計劃列入條款,對村鎮進行詳細規劃,劃定自然保護區,避免鄉村自然風光遭到破壞,改善了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環境。90年代,又提出“村莊即未來”的鄉村建設口號,大力發掘鄉村地區的生態、文化價值,使鄉村旅游休閑產業取得巨大成功。20世紀末,德國對《環境保護法》《空間秩序法》作出修改,確保城市與鄉村在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等方面實現充分對接與合理互補。
法國將農村的空間環境和生態環境作為重點,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目的在于保護城市與鄉村居住環境的多樣化。法國用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計劃優先保證農場牧場、村莊建設規模,以及農房高度邊界和綠色邊界,保持鄉村形態和自然景觀的延續,防止城市過度膨脹對農村土地的蠶食。同時,法國政府建設的自然保護區,在保護自然遺產的同時,也重點保護作為文化遺產的村落,并在保護中發展村鎮經濟。
2000年之后,韓國社會意識到由于快速的城鎮化建設,農村的特色遭到了一定程度毀損。因此,韓國在2005年推出了景觀保護直補制度。最初,該制度將景觀保護與農業補貼制度相結合,即以景觀作物代替經濟作物種植,可獲補貼。可獲補助的景觀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紫云英、大麥、蕎麥、黑麥、向日葵、荷花、大波斯菊、水仙花、月見草、棉花、熏衣草等。后來,補助項目從單純補助景觀作物栽種,擴展到對擁有自然型河川、傳統農法、傳統農屋形式等資源的村莊給予補助。其中,為了保護傳統韓屋及保持韓屋村村莊整體風貌,國家支付韓屋主人補助金,讓其維持房屋狀況。若房屋設施實在太差無法居住,房主還可用補助金在別處另購房屋居住。直補制度不僅對鄉村景觀的保護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帶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在實施該直補制度的地區,植物采栽、觀花、民俗體驗等活動增加,游客數量出現了1.25倍到150倍不等的增長。 (作者系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