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我多年帶班的經驗以及平時的觀察,我認為初中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有四個方面的原因:孩子自身存在的問題;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此類案件不僅給被害者造成長期的心理陰影,甚至影響人格發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違法犯罪的歧途,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根據我多年帶班的經驗以及平時的觀察,我認為初中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 孩子自身存在的問題
有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自身在性格和自我管理方面存在許多問題。
1. 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注意個人衛生。這類孩子在寄宿學校期間容易與室友發生沖突,在交鋒的過程中,如果他變成了勝利者,其他孩子就變成了他欺負的對象,經常被迫為他的生活服務。如給他洗衣服、倒洗腳水,甚至給他代寫作業。如果他變成失敗者,他就會被室友群起而攻之。由于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影響室友的學習與生活,室友可能會用一些帶有侮辱性的語言欺負他,有時在氣頭上也會進行身體傷害。
2. 有些孩子性格暴戾,受社會不良風氣和電腦游戲的影響。本身具有暴力傾向,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他就會大發脾氣,亂摔東西。如果這些還發泄不了心中的郁悶情緒,他們就把苗頭指向班上的弱小同學。輕者辱罵同學,重者拳打腳踢。弱者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這些被欺負的同學在身心方面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3. 有些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在校寄宿的學生尤為突出。他們住校前形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不良習慣。在學校亂買東西,導致家里給的零錢不夠花。他們就會欺負一些弱小的同學,讓這些孩子為他們的超額消費買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強欺弱的欺凌行為。弱小同學畏懼他們的威脅,就會向家里不停地要錢,如果要不到錢,就有可能產生偷竊行為。
4. 一些孩子往往在與人交往時,不注意聽他人的講話,有時甚至表現出不耐煩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孩子不愿意講自己的心里話,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自然坦誠的態度,妨礙了與人的溝通,有快樂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煩惱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擔。這樣,由于長期聽不進來,說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天地里,造成獨來獨往,孤僻苦悶或固執偏激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這樣的惡劣情緒有可能成為欺凌事件的誘因。
5. 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同學們缺乏經驗。如遇到同學情、朋友情以及朦朧的戀情等,孩子由于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可能由于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帶來許多額外的煩惱和沖突,由于矛盾的激化,就會發生欺凌事件。
二、 家庭教育的不良影響
1. 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
留守少年一般由爺爺奶奶照看,有的還會寄住在親戚家。爺爺奶奶在生活方面對孩子照顧有加,但缺乏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教育。再加上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孩子們的心靈受到傷害。有的孩子采取隱忍的態度。有的孩子希望得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關心與關注。如果他們的愿望得不到滿足,他們可能會產生一些過激行為。如經常與老師或同學作對,頂撞老師,欺負弱小同學,以此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
2. 家長素質對孩子的影響
有些孩子雖然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本身的道德素質不是太高。有的家長喜歡與別人鬧矛盾,稍有不好就與人罵街或打架。孩子和這樣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也會出現欺凌他人的現象。用侮辱性的語言和同學說話,心里不滿就想找弱小的同學發泄,弱小的同學稍有反抗,就對其拳腳相加,造成傷害。最近幾年這種現象在女生中也時有發生。
3. 單親家庭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隨著家庭離婚率的上升及家庭成員的變化,單親家庭的孩子數量也隨之劇增。他們由于父母一方親情的缺失,心靈深處受到很大的傷害。有的孩子忍著大人的離異帶給自己的傷害,發奮圖強,在各方面表現得都很優秀。可有一部分孩子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特別是遇到不負責任的父親或母親。孩子從他們那里感受不到親情和溫暖,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他們就會破罐子破摔,為所欲為,有時通過欺負同學或他人來尋找心理平衡。有的內向孩子也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忍辱負重的生活、學習,在孩子成長的道路留下抹不去的陰影。
三、 社會環境的影響
1.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種不健康的信息向正在成長中的中學生涌來。打架斗毆的視頻,血腥暴力的網絡游戲,各種污穢不堪的語言,都在腐蝕著孩子們的心靈。有的孩子抗腐蝕的毅力不夠,就會陷入了其中,無法自拔,最終導致欺凌事件的發生。
2. 有些學生初中沒有畢業就走上了社會,在社會中生活不下去,就會找自己所在學校的同學尋求經濟幫助,在校生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會威脅同學,有的同學被逼無奈就會幫助他們欺負低年級同學,向低年級要錢。低年級同學如果反抗,就會受到身體傷害。在他們的威脅下,低年級同學也不敢向老師和家長反映情況。就這樣,走向社會的學生對校內學生形成了控制,導致欺凌事件的發生。
四、 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1. 有些學校在發展階段,在學校管理和制度制定方面存在著漏洞。導致孩子們的認識出現偏差。有的孩子欺負他人得不到應有的懲戒,他們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欺凌行為就會愈演愈烈。欺凌者居高臨下,被欺凌者忍辱負重。最后導致的結果是欺凌者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被欺凌者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給他們的生活學習造成巨大的影響。
2. 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上有偏袒現象,這給孩子們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在不被人覺察的情況下有的孩子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種子,他們不敢找班主任理論。而是把自己的怨氣灑在同學身上,欺凌事件就這樣悄悄發生了。班主任不能僅限于知識和智力的開發,學習方法的指教,還要特別重視政治思想、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等多種素質的培養和塑造。班主任應把精神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貫穿于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對待學生必須真誠、平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將心比心,跟學生推心置腹地談心。要給學生改正錯誤,彌補損失留有充分的余地,促使他們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特別是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真正成為學生的貼心人和朋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和老師無話不談,把班主任當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對這四個方面的原因分析,我們認為研究校園欺凌的對策勢在必行。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跟蹤調查,找出更好地應對校園欺凌的措施,為凈化校園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
王興斌,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