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軒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如何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開展提煉、理解、互譯、表達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數學語言表達;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221-01
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開展提煉、理解、互譯、表達等數學活動,通過“聽讀說寫”等方法訓練,提高兒童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一、加強兒童“聽”“讀”的訓練
農村的兒童生活中平時聽的說的都是家鄉話,低年級兒童由于識字量小,普通話水平正在起步學習,剛開始訓練“聽”的時候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在訓練學生“聽”的時候要注意這三點:一是教師普通話要精練準確,便于學生“聽懂”;二是把較長的句子切分成幾個小短語,便于學生“聽明白”;三是把句子中含有數學信息的詞語、數字和表示運算關系的“數學符號”讀重音加以強化提示。平時除開課堂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外,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讀一些簡短的數學童話故事讓學生聽,經過較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兒童就會“聽懂”“聽明白”。然后過渡到先聽教師范讀,然后自己讀,再跟著復述內容,激發兒童“聽”“讀”“記”“想”“說”,激發兒童數學語言表達的欲望和興趣。
二、培養兒童“說”的能力
兒童根據已經掌握認識的數學信息,把它們提煉和組合起來,用自己的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去認識構建數學模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這也是新課程標準賦予數學教師的重要任務。教師每堂課都要留有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說,充分讓他們“說清楚說明白”、“說連貫說完整”、“說重點說透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指導和訓練的方式方法上得法、得當。
(一)充分給予說話的時空
我們在課堂上根據教學流程適時地給予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說”。可采用“自言自語地說”“同桌對話地說”“小組討論地說”“全班交流地說”“師生問答地說”等等。
(二)加強學生互動方式的指導
新課程強調,數學課應是活動課,且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理解、啟發、補充的活動。一是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小組合作交流,可由學生自由組合,亦或教師授意學困生與優生組合,提振學困生說話的勇氣和信心。二是低年級兒童好奇心好勝心強,在互動方式上可采用爭論法、辨析法、對比法。如,“求8的6倍是多少?”和“48是8的幾倍”,讓兒童大膽地去爭論、辨析,在對比比較中說出算法和算理。
(三)加強說話要領的指導
一是說話要正確要完整,這是培養兒童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最基礎的要求,要有耐心細致的輔導和幫助。二是說話要連貫、通順、有條理。三是說話要準確、精煉。數學的科學性決定了它的語言的準確性。下定義,做判斷,必須要求學生用詞準確,不允許含糊。如四邊形的認識概念是:“由四條直的邊組成的封閉圖形”而不能說成:“由四條邊組成的圖形叫做四邊形。”因此,教學時師生必須做到用詞準確,描述貼切,決不能含混不清,模棱兩可。
(四)持之以恒,抓住時機的說
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讓學生表達訓練,如,觀察主題,圖說圖意;計算題教學過程中說運算順序,或者把算式換成文字敘述,理清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關系;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說出所呈現的數學信息,說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者口述提出數學問題等等。
(五)用好教材,領悟的說
教材中呈現了大量的解決問題、圖表等,這些數學文本由數字、抽象符號以及語言詞匯等構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指導學生讀懂。通過閱讀,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會產生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提升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從而激發學生“我要說”。例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教材呈現了學生交流的幾種不同的算法:①6+4+6+4=20(厘米);②6×2+4×2=20(厘米);③(6+4)×2=20(厘米)。這些算法對學生個體來說,因為思維的差異性,可能就有不同的算法。
三、加強“書面表達能力”培養
“書面表達能力”是學生愿意將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通過數學符號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出來。在教學中應給予高度重視。
(一)學寫簡短的數學日記
如,在學完時分秒、噸千克和克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糊涂的小馬虎”數學日記一則,小馬虎的數學日記在哪些方面糊涂了,請你改一改,然后學習寫一則簡短的數學日記,如“聰明的小白兔”、“聰明的小猴”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簡單的數學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低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有限,需要在家長的協助下完成。如一年級學習“認識時間”后,安排一次實踐活動:回家和父母一起說說自己一天中主要活動的時間是幾時幾分,比如起床、吃飯、上學、看電視、睡覺……各是什么時刻,然后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表等。
(二)自編解決問題
課本呈現許多的主題圖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可以訓練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維。比如教學“100以內加減法(二)”中,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17頁的一個情景,主題圖呈現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牌榜……讓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來探究不退位減法、退位減法,既培養了問題意識,又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讓學生自編問題自己解答。旨為拓展學生思維,更好地體驗“自編自演”的數學語言表達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