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媒體不時有新聞或者評論指出,不少基層政府單位會議太多,許多官員苦不堪言,“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后,全國上下糾正“四風”,各地在精簡會議、改進會風上有了積極變化,會場環境儉樸了,會后大餐不見了,會議也精簡了許多。
但是,在農村地區,有個現象似乎被忽視——開會太少。有的村子甚至幾年都不開一次會,為數不多的會議也僅限于選舉村干部的時候。長期不開會,一些問題開始凸顯。
事情還得從今年春節假期說起。春節長假,少不了回鄉走親訪友。今年,我在回鄉探親時,聽說村里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偷盜案。
在我去拜訪親戚的前一天晚上,離親戚家不遠的一戶村民被小偷入戶盜竊,總共丟失了三千多塊錢。警察也到了現場,但小偷目前還沒有抓獲。案件不大,丟失金額就這個村而言,也算不上大額。但這個事情還是在常年平靜的小山村激起一層風浪。
談論間,無非都是各種猜測。其中,一個村民的說法在眾多議論中獨樹一幟,“偷走的錢不算多,不是個大事,但我認為這還得怪村子里幾年不開會,沒有防盜防火的意識和常識,村干部也不組織給大家宣傳宣傳。”
此話一出,村民紛紛表示贊同。
原來,在這個村子里,除了村干部選舉,已經很久沒有開過會了。一些長期沒有回鄉的外地務工村民,回來后連村干部是誰都不知道。村里也有不少柑橘種植戶,雖然面積不大,產量不多,但還是十分需要組織農技人員下田教授農技知識,但這些專家都是一些村民自發組織的。這也引起了大家的不滿,“每年需要嫁接、修剪枝條的時候,村干部應該請一些專家,組織大家去開開會,聽聽講。”
農村出現“會荒”,不是個例。據調查,在全國,有很多農村地區極少開會,尤其是一些不是特別富裕,也不是特別貧困的鄉村,這些農村的經濟水平往往處于“中游”,它們不像是貧困地區,年年的脫貧政策上傳下達,村民經常開會;也不像是富裕地區——富裕農村之所以能夠有較好的經濟水平,與平常村民之間開會議事自然分不開。
其實,不管是富裕村還是貧困村,村里開開會是十分必要的。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每年都有很多的惠民政策出臺,包括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與三農息息相關。去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今年2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是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這些好政策如果不能很好地傳達到村民當中去,一些惠農政策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宣傳和落實。
一些村干部的思想意識還需要提高。有些村干部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村子成了空心村,村內只剩下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幼村民,對一些惠農政策難以理解,沒有必要宣傳;還有一些村干部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村里沒有出什么大事能過則過。
在基層,會議繁雜需要精簡,但并不是不需要會議。尤其是農村地區,全國上下都在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會議來講同樣適用。平時的防火防盜知識村里要開會提醒村民注意,也要針對當地的種植情況進行技術指導宣傳,上級部門有關于“三農”的政策,也要第一時間上情下達,如此一來,不光是村民能夠跟上政策的腳步,也能夠增強村民之間的團結意識。
除了會議,村干部也可以通過廣播、黑板報、村務公開欄等形式,把村民迫切需要的惠民政策傳達到村民當中去,讓村民能及時利用惠農政策發家致富,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這樣,干群關系才能和諧,村干部也才能贏得村民的擁護、信任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