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蕊
社區化、居家化、專業化、推動老年群體健康活躍化,或許才是老齡化問題真正的解決之道
我在中國基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行業已經工作了十年,曾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學習當地的養老服務模式。近年來,我先后參加了韓國訪問交流學習團,以及中日社區養老交流項目。通過這些考察,我試圖從日韓養老模式來思考中國老齡化問題和對策。
如今,中日韓三國面臨著共同的老齡化挑戰。在三國之中,中國是老齡人數最多的國家,日本則是老齡比例最高的國家,而韓國將會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比例發展最快的國家。在嚴峻的老齡化形勢面前,日韓兩國都紛紛投入資源,從政策和制度層面,強調社區居家,調動專業社會力量,推動養老服務的發展。
受傳統孝道的影響,韓國國民普遍不希望父母在養老機構養老終生。為了促進居家養老模式發展,韓國政府早在1992年就通過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諸如對贍養老人五年以上的三代同居家庭,減少其財產所得稅;贍養65歲以上老年人的納稅者,可以減少其個人所得稅等。2008年7月,韓國《老年長期護理保險法》的正式實施,標志著韓國養老模式完成了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轉變。
韓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采用長期護理保險與國民醫療保險捆綁的方式運行。按照法律規定,韓國國民強制參保長期護理保險,但是未滿65歲的國民只有患老年疾病的才能享受護理服務。根據長期護理保險法的規定,其資金主要來源于保險金、國家和自治體以及自付部分,比例分別為60%、20%和20%。
在韓國,我們拜訪了成立于2013年5月的首爾江北老人綜合福祉中心。
福利中心的養老院(全托入?。┠壳胺?00位老人,并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分級照料。養老院的費用中,介護保險會負擔其中的80%(介護保險就是長期護理保險),本人只需要付20%。根據等級不同,老人每月需要付的費用在56萬-61萬韓元(折合人民幣3300元-3700元)不等。
福利中心還有日間護理中心,服務34位老人。這些老人大部分住在周圍三公里內,由中心每天派專車接送。他們的費用也由介護保險承擔85%,老人自己負擔的費用在18萬-22萬韓元之間(折合人民幣1000元-1300元)。
這個中心由于是政府設立因此收費較低,而且最重要的是愿意服務失智老人,因此很多老人排隊進入。目前有150人正在排隊等待,平均每個人等兩年才能進入福利中心,等待的時候會先去私人養老院。老人進入中心的資質由保險公司的一個專門負責長期醫療保險的部門進行評估,65歲老人都可以享受。但由于韓國長期醫療保險的規定是從2008年才開始,因此現在服務的很多老人并沒有購買保險。
盡管韓國政府和基層社區都在努力推進老年人保障和養老服務的發展,但不少韓國老人的生活仍然存在困難。如上文所述,韓國很多老人由于年輕時沒有社會保險,年齡大后很難拿到退休金,所以還需要繼續工作,以維持老年生活。
我在參觀一家垃圾分類回收廠時,注意到分揀流水線上的工作人員年齡都較大。工廠負責人告訴我們,運營最大的困難是招不到員工,由于工作條件不好,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到回收廠工作,目前員工以60歲左右為主。此外,在一個老舊社區參觀的時候,正好碰上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家門口。當時路上沒有行人,我們扶起老人,從門口看到老人屋里非常狹小擁擠,估計是位獨居老人。但她為何獨居?日常生活有沒有人照料?由于現場沒有韓語翻譯,我們無法和老人交流,只好離開。這也讓我們意識到,獨居老人的問題值得深思。
在養老政策支持上,日本還是走在最前面的。自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就開始推行全民醫保,2000年開始,日本全面啟動介護保險制度,作為強制性社會保險的一部分。這一制度對失能老人進行7級評估,保險會為老人支付將近90%的護理計劃費用。不過,隨著日本后高齡化時代的到來,日本正在對失能老人進行更嚴格的評估,從而減少國家部分護理保險的支出。
日本養老服務機構的類型和支持的種類非常多,包括居家看護、日托、失智老人護理、老年公寓,等等。由于介護保險的推行,這幾年日本居家護理和日托發展非常快,而且日本對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設施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在這么多的養老服務機構當中,我最關注日本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設施,因為我們多年的探索結果和這類機構最像,它直面社區最困難的人群、最剛性的需求,試圖從社區層面解決問題。我在日本之行中,遇到兩家非常值得學習的機構。
“含羞草之家”是一家小規模多功能養老機構,這家機構的發起人是一名護士,在過去的10年中,她在不辭去工作的前提下接受了介護保險的支持,在自己家里送走了媽媽和姨媽。之后她把自己的房子捐出來,改建成一個小規模多功能養老機構。這里可以為25名注冊會員提供服務,其中為15名老人提供日托服務,為5名老人提供全托服務。社區老人可以選擇在家接受服務、日托或者全托服務。
“風之丘”也是一家小規模多功能看護設施機構,它的成立也很有意思。它源于社區老人希望繼續和信賴的人在住習慣的社區生活,但又擔心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合適的人照顧。有的老人把自己的房子捐出來,作為社區養老機構。川崎能子就是率先捐出房子的老人之一。后來,同在這個社區長大的川上女士在此基礎上創辦了“風之丘”。
“風之丘”為社區老人提供日托、全托和居家服務。成立“風之丘”前,他們先成立了NGO組織“一期一會”,把社區居民連接起來,開始了互助服務,后來在組織內成立了“風之丘”,啟動了養老機構的全托服務和居家服務,再后來又在“風之丘”里成立了愛甲原日托機構。這樣服務越來越完善,從居民互助到居家服務、全托服務再到全托入住服務。這個社區的人組織起來,自己解決社區的問題,同時也不斷向專業服務發展。
這些組織的管理者大部分是該社區的居民。參觀時,川上女士常常為我們介紹在發起和運作“風之丘”的過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持的老人們。這些都讓我切實感受到,這是社區居民自己管理、自己運作、自己支持的組織。
而中國目前很多地方也開始了以社區為基礎的介護保險試點。同時政府在推進養老發展的過程中,也從之前推進床位數量的指標向社區居家服務的轉變,開始強調社區居家的專業社會力量推進。
因此,從目前日韓的經驗和我個人在國內探索實踐來看,社區化、居家化、專業化、推動老年群體健康活躍化,或許才是老齡化問題真正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