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中國瓷都”景德鎮,有著近兩千年的制瓷史。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景德鎮的匠人們,還一直依靠手工制作陶瓷。
1958年,景德鎮第一家機械化生產的新型陶瓷企業宇宙瓷廠正式成立,引領著景德鎮地區乃至全國日用陶瓷行業邁向工業化。
上世紀90年代后,景德鎮瓷器經歷了改革的陣痛,整個行業陷入困境,以宇宙瓷廠為代表的“十大瓷廠”也相繼關停。
近年來,為保護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景德鎮陶瓷文化旅游集團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北京華清安地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合作,以宇宙瓷廠為核心啟動區,用五年時間重塑“陶溪川”品牌,打造出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使之成為景德鎮的新地標。
如何保護與改造工業遺產?或許景德鎮陶溪川可以提供一份答案。
宇宙瓷廠已有六十年的歷史,以它為中心,東至為民瓷廠、西至陶瓷機械廠,形成了景德鎮老城區的工業遺產片區,留下了見證過陶瓷工業發展歷史的老廠房、窯爐,以及高達60米的煙囪。
如何妥善保護與利用這些陶瓷工業遺產,是首先考慮的問題。
在改造過程中,項目組保留了22棟老廠房、8.9萬平方米的建筑以及166畝地的廠區,將宇宙瓷廠原有的燒煉車間改建為陶溪川工業遺產博物館、美術館,將原料車間變為陶藝體驗空間。
在建設博物館時,增加了樓層,用古老的圓窯、上世紀60年代的煤燒隧道窯和90年代的氣燒隧道窯,串聯起了展覽的參觀路線,顯現出不同時期的陶瓷工業成就。
作為此次改造項目的主持人兼建筑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杰特別提到在園區內設計水池的用意。
“拉胚的過程需要水,所以水是陶瓷業非常重要的載體,過去這個廠北面山上的水是流下來的,后來沒有了,水池的設計實際上是對過去地理環境的一個呼應。”張杰說道。
同時,園區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場所,居民夏天晚上出去散步時,水池還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而從設計的現代感角度考慮,水池能夠反射出老廠區的面貌,這樣就讓實體景觀有了一點超現實的味道。
2017年11月,陶溪川博物館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遺產保護獎中的“創新獎”,頒獎辭中提到,博物館及綜合設施的“新的設計不僅尊重原先工廠的形式和尺度,也創造了與著名陶瓷生產設備的全新對話方式”。
在新與舊、歷史與當代之間,陶溪川找到了平衡。
工業遺產既包括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保護與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文物學會工業遺產專委會秘書長張謹強調了非物質工業遺產的重要意義。
“很多老廠都有檔案、年鑒,記錄了我們的祖輩、父輩在國家發展和城市建設過程中作出的貢獻,保留了非常多的感人故事和重要的記憶片斷,這些都應該讓公眾知道。特別是‘90后已經成長起來了,如果不向他們講,他們就不能理解這些東西承載的價值,也就很難從情感上產生關聯了。”張謹說。
在博物館的建館籌備過程中,工作人員先后采訪了各個年代的歷史見證者和重大事件的經歷者300多人,征集實物、資料千余份,采集職工信息25000多條。收集上來的實物,除了工具、設備,更多的還是“小東西”:出入證、菜票、理發票、文化用品券、冷飲票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點點滴滴地見證著老廠區門類齊全的社會服務功能。
“以前很多博物館都是講大歷史,但是我們希望能通過講述‘小人物的故事來反映集體精神。”張杰說道。
通過大量的實踐探索,張杰提出了“織補城市”的理念,力圖將遺產保護與發展融入城市的社會生活中。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景德鎮大批瓷廠退出歷史舞臺。
“景德鎮這個城市是由陶瓷工業帶起來的,過去老廠區周邊有很多宿舍區供工人居住、生活,工廠關閉之后,這些生活空間也就隨之荒蕪了。我們的規劃思路就是把對老廠區的改造更新納入整個城市的發展規劃,借老廠區的復興,帶動整座城市的復興。”張杰說道。
2016年,歷經5年的改造工程,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正式對外開放,它的定位是成為“景漂”青年實現夢想的“青春地、生活地、創業地”。
為扶持創業,由窯爐車間改造而成的“邑空間”,面向創業青年免費提供80多個展示鋪位。所有來到景德鎮發展的“景漂”青年,一旦通過陶溪川創業集市的“考核”,就能夠帶著自己的文創作品進駐“邑空間”。
現在,陶溪川已在故宮博物院運營起名為“御窯館”的文創平臺,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也開設了旗艦店,實現了陶溪川的品牌輸出效應。
通過打造青年創業平臺和創意孵化器,陶溪川漸漸形成了集創意、傳統集市、線下商城、線上旗艦店為一體的“雙創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