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醫學的用處,第一個層面是價值觀,第二個層面是人文智慧。價值觀是道,人文智慧是術
我聽過一些院長開總結大會時說:過去的一年,經過全院職工的不懈努力,我們醫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們的門診患者增加了30%,我們的收入增加了10%。但我告訴大家,這不應該是院長說的話,這應該是企業家說的話。院長應該說“我們治愈了多少人,我們幫助了多少人”。
我們已經忘了什么叫醫院,這是價值觀出了問題。當醫生是為了賺錢,這本身沒錯,但只想賺錢就千萬別當醫生,因為這個社會上比當醫生賺錢的工作還有很多。
有兩個東西很重要,一是神圣觀念,再者是博愛精神。神圣觀念告訴我們醫生是一群優秀的人,不管在哪個層面,即使村醫也是當地最優秀的人。但這些年我們社會出了很多問題,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的學生投毒殺死自己的同宿舍同學,他說過一句話:“我是個‘空人,沒有價值觀。”
我們這些年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我們創造了精神財富嗎?我們國家有很多傳統美德,愛國家、愛家庭、愛故鄉,講孝盡、講勤儉,講以德服人、講天下為公、講克己復禮,講溫良恭儉讓、講禮義仁智信,好像現在這些都沒有怎么講。
有北大教授說我們這幾年培養了很多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精致”是聰明,“利己”就是所有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這其實就是價值觀。有位醫生告訴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們科室要完成的一個指標還沒完成,快要下班的時候來了一個患心血管病的農民因為掛錯號找到了他,但是他當天一個病人都沒有,因此當時就違背良心給這位農民看病開了藥。病人抓藥再回來問他時,他覺得內心實在過意不去,就告訴這位農民再去掛一個心血管的號,那個農民突然哭道:“我錢都用光了!”這位醫生后來說,他當時有一種坐臺的感覺,從此告別了醫院,不再做醫生。
當醫生、院長、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千萬不能讓我們的醫生去犧牲善良才能獲得正當權益。他本來該有一萬塊錢的工資卻只給他發兩千,另外八千塊錢讓他自己去賺,這是邪惡的。
什么叫醫療?醫療起源一個同情心。最初人們因為看到受苦受難,有人難受就去幫他,這才叫作醫療。什么叫醫院?中世紀的時候,基督教派的社會有很多流浪的乞丐窮人。因此,他們設了一個場所讓他們緩解苦難,最后慢慢形成了醫院。因為愛才有了醫療和醫院,如果把這個精神泯滅了就不再叫醫療,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嚴。
我們幾乎把醫院當成一個企業,我們的領導們在一塊開會最喜歡說的是“我們醫院5個億,我們醫院8個億,我們醫院9個億,我們醫院12個億,我們醫院20個億”。我想醫學人文就是要塑造醫生的價值觀。為什么協和的婦產科主任郎景和院士告訴他們科室醫務人員每周必須讀一本專業以外的書,就是為了擴大知識面。我們的醫生應該學會和人打交道,不能只會和疾病打交道。
“有時去治愈,經常去幫助,卻總是撫慰”,總是撫慰,但我們有撫慰能力嗎?這恰恰是醫學人文要彌補的。
所以,如果你是個醫生,要謹記三點:第一,先做好醫生,你的學生才能是好醫生;第二,為孩子做個好人;第三,人的價值就是讓其他生物活得好。(本文節選自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袁鐘在河南省中醫管理局第一期“中醫醫院院長職業化培訓班”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