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我們從中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識、技術、專業,唯獨缺少文化。
當知識不成體系時,它是無用的,只是碎片。有一家報社搞國學知識競賽,找了一批專家出了一套國學題目。題目出完后,編輯想讓我審一下。我看了五分鐘,對它的判斷就六個字:無趣、無聊、無用。
比如有一道題目問:在中國歷史上哪一個時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當然這是非常嚴肅的知識。如果你專門研究宦官,把他們的生存狀況、心理狀態以及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影響、作用都搞明白,你將會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專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這樣的知識碎片,對你一點用處都沒有。
還有一道題目:胡蘿卜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如果你能把它變成系統的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義的。但假如你沒有這樣的意愿和目標,這樣的知識對他不僅沒用,還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但就是有不少人用瑣碎的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尼采寫過一篇文章叫《我為什么這么聰明》。他的結論就一句話:我之所以這么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車,司機正在收聽一檔知識競賽節目。節目中,主持人放了五個音樂片斷,每個片斷幾秒鐘,隨后提問:這五個音樂片斷,有兩個片斷屬于同一首歌,你們誰知道?一個小伙子搶答說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確。
緊接著第二個問題是:其中有兩首歌出自同一張音樂專輯,你知道嗎?這時我緊張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說明他還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這一輩子可能就廢了。但是沒想到他真知道。這時我讓司機把收音機關掉。司機問為什么?我說:“它在誤導我們生命的流向。”
這就叫無用的知識,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無用的知識。孔子的學生子夏早就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是“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胡蘿卜什么時候傳入中國”這樣的知識,你可以拿來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認知集中在這種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會有什么成就。你用瑣碎的知識把人生變成了碎片。
生活中有不少人興趣盎然地用瑣碎的知識,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我們遇到標準化的試卷,回答不好沒有問題,但是涉及良知判斷、是非判斷、善惡美丑判斷,如果出了問題,那就是大問題。我講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發現15歲的女兒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今天我和蘭迪私奔了。蘭迪是個很有個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種花紋,只有42歲,并不老,對不對?我將和他住到森林里去,當然,不只是我和他兩個人,蘭迪還有另外幾個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還希望我們在那個地方生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里,也希望醫學技術可以有很大的進步,這樣蘭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親讀到這里,已經崩潰了。然而,他發現最下面還有一句話:“未完,請看背面。”
背面是這樣寫的:“爸爸,那一頁所說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學家里,期中考試的試卷放在抽屜里,你打開后簽上字。我之所以寫這封信,就是告訴你,世界上有比試卷沒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現在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我就可以安全回家了。”
這封信說明,一個人在知識的試卷上可以犯錯,甚至不止一次犯錯,但是在良知問題上,可能犯一次錯,我們就萬劫不復了。所以,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事實判斷,我們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有價值判斷力,還是可以盡量做到的。
知識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作者系“百家講壇”主講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