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新能源汽車堪稱國內市場一大亮點,行業增長繼續保持良好態勢:全年產量79.4萬輛,銷量77.7萬輛,產銷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比亞迪、北汽等知名車企均有不俗的成績。
光鮮亮麗的銷量數據背后,少不了許多車企的擔心: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退坡牽動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神經。自2010年國家實施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以來,補貼額度逐年下降,享受補貼的車輛標準逐年提高,政府對汽車企業的燃料消耗限值不斷降低。這顯示出政府希望由市場力量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政策補貼只是為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提供生長空間和爭取時間,隨著市場的發展,政府應該適時退出干預。
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新的補貼政策也塵埃落定,趕在春節前,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從技術門檻、補貼標準、運營里程要求三方面做了調整完善。新政設置了補貼過渡期。政策規定新的補貼政策自6月12日起執行,將2018年2月11日至6月11日設定為過渡期。過渡期期間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及客車按照2017年補貼標準的0.7倍進行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
截至目前,全國已發放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26.57萬副,其中純電動汽車18.95萬副,燃料電池及混合動力汽車7.62萬副。
新能源專用號牌反映出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管理日趨科學規范,同時,新能源汽車配套體系建設也在日益跟進。近兩年來,中國充電設施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國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19.5萬個,同比增長了82%。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建立了城市級的充電設施運營管理平臺。國家電網、普天新能源、特來電、萬邦等企業也建立了企業級的平臺。
雖然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鋪開,但仍存在基礎不牢固、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車樁充電接口不兼容的情況普遍存在,公共充電樁平均利用率低,充電接口安全標準有待提升,充電信息和支付網絡安全風險等問題仍然存在。
即使政策的轉變會一定程度上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但是這是大勢所趨,并且中國車企的信心也沒有因此而減退,消費者對新能源依然充滿期待。
不少車企都紛紛表示:到2025年,要停止生產和銷售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價格貴,貴在了電池所占的40%。根據現在電池的技術進步發展來看,在2022年,新能源汽車成本將能夠與燃油車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