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璐華
從科幻步入現實,“人工智能”(AI),已經成為幾乎盡人皆知的名詞。現代人工智能概念,是讓機器能夠解決人腦所能解決的問題。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核心算法的突破、計算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海量互聯網數據的支撐,人工智能終將在21世紀迎來質的飛躍,成為全球矚目的科技焦點。
自從2016年AIphaGo戰勝李世石之后,世界各國認識到,人工智能將是未來國家之間競爭的關鍵賽場,因而紛紛開始部署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以期占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高點。作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自1956年首次提出以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幾經沉浮。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總體組組長孫明俊認為:“回歸過去60多年人工智能技術的演進及發展,在經歷了概念萌芽、術語成型、蓬勃發展、研究停滯、再次復興等多次技術生命周期之后,伴隨著深度學習理論和工程技術體系的成熟,GPU、人工智能專用計算架構及運算硬件研發的新突破,以及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搜集的數據的大規模積累,人工智能技術已逐步走入產業界,通過各類產品及解決方案滲透到各行各業,潛移默化地推動未來數字世界的變革。”
隨著核心算法的突破,計算能力的迅速提升以及海量數據的支撐,人工智能技術在近十年里,迎來了質的飛躍,尤其是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動駕駛等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目前,中國是全球人工智能專利布局最多的國家,人工智能企業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產業群集中在北京地區。中國人工智能專利持有數量前30名的機構中,科研院所與大學和企業的表現相當,其技術發明數量占比分別為52%和48%。企業中的主要專利權人表現差異巨大,尤其是中國國家電網近五年的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發展迅速,在國內布局專利技術量遠高于其他專利權人,而且在全球企業排名中位列第四。中國的專利技術集中在數據處理系統和數字信息傳輸等領域,其中圖像處理分析的相關專利占總發明件數的16%。電力工程也已成為中國人工智能專利布局的重要領域。
在人才投入方面,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總量居世界第二,但是杰出人才占比偏低。截至2017年,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擁有量達到18232人,占世界總量的8.9%,僅次于美國(13.9%) 。高校和科研機構是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載體,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系統成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投入量最大的機構。中國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東部和中部,但個別西部城市如西安和成都也表現十分突出。國際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模式識別等領域,而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研究領域則比較分散。
人工智能是一場革命,它將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它衍生于互聯網時代,卻遠比互聯網時代顯得更加來勢洶涌,也將更快得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顛覆性改變。而這種顛覆的改變早在電影中就有所討論,許多專家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表示擔憂,熟為人知的當屬霍金的“人工智能威脅論”。
2018年11月7日,由搜狗與新華社合作開發的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正式亮相。雖然看上去有點生硬,但這位主持人不僅是與真人播報員一樣的擁有相同播報能力的“分身”,而且擁有自主的表情、動作(頭、手勢、眨眼)等,能夠在提供文字的情況下,自主的播報,與真人看起來毫無區別。并且這個“AI合成主播”還具有無限的精力與活力,能夠24小時的播報。
這不禁令許多主播大為心驚。在未來,當AI技術逐漸強大,AI合成主播在提升日常播報的同時,是否會成為取代真人主播的新形態,而到那時,真人主播將不得不成為在電腦前輸入播報內容的一員,甚至失業。而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況早已開始。摩根大通曾用AI開發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軟件,測試發現,原本律師和貸款人員需要360000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軟件只需幾秒,錯誤率更低,最重要的是,“他”并不需要假期。無獨有偶,2000年高盛在紐約總部的美國現金股票交易柜臺雇傭了600名交易員,如今只剩兩名。

>> 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

圖/視覺中國
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著作《未來簡史》中表示,人工智能和算法對人的作用與價值形成了極大的挑戰,在人工智能面前,99%的人類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累贅。在未來,人工智能將把人類擠出就業市場。事實上,這種趨勢已愈演愈烈,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給出了一份震撼的分析報告——人工智能最少將造成全球8億人失業,他們的工作將被智能機器取代。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發展人工智能的最終目的不是用來替代人類,而是幫助人類變得更加智慧,而教育將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經濟活動中的產能,使得人們逐漸從機械的重復性的或危險的勞動中抽離出來,從而增加了思考、欣賞等閑暇時間,更專注于創新能力、思考能力、審美與想象力的潛能開發與提升。
技術發展替代繁重體力勞動,將成為人工智能顛覆人類工作職能的最先表現。例如在教育領域,深度發展人工智能,從而協助教師使教學變得更加高效和有趣將成為主要目的。另外,在人工智能技術所影響的教育體系中,對人才的信息輸入與輸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的要求驟然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成為重要方向。
有專家對中國的就業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進行了估算,結果顯示,未來20年中,約占總就業人口76%的勞動力會受到來自人工智能技術的沖擊,若只考慮非農業人口,這一比例為65%。但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的創造效應也已有所顯現。調查顯示,中國科技公司目前人工智能團隊規模平均擴張20%,而且這種需求還會增長。另外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考試中心專家稱,在未來幾年中國對AI領域的人才需求可能增至500萬。
當然,人工智能帶來的不僅僅是憂慮。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普通大眾都可能成為科技的助推者,比如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系統,情感陪護型機器人等等,在數億用戶的不斷交互、訓練中,人工智能將獲取更多數據,換言之,它將越來越聰明。
在未來,你的手表、項鏈、戒指、眼鏡、汽車、桌子、房子……以及所有的終端設備都將是智能化的。人工智能的陪伴將從清晨醒來,一直到夜晚入睡:智能衛浴會為你自動調整洗浴水溫,智能廚房會為你自動烹飪早餐;等你出門上班時,交通工具會是一個無人駕駛的機器人汽車;當你走進辦公室,你的智能桌子會立刻感應到,為你打開郵箱和一天的工作日程表……
盡管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尚被形容為“石器時代”,但有溫度的科學家們正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人類走向更美好的明天。2017年4月8日,百度AI尋人項目和全國最大尋親平臺“寶貝回家”合作,將人工智能的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于尋找走失兒童中。他們將“寶貝回家”平臺上,超過六萬條尋親圖片數據,接入百度跨年齡人臉識別系統進行對比評測,通過這種人臉比對的方式,百度AI成功幫助付貴和失散27年的親人完成了一次特殊的認親。付貴在被拐27年后,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親人。

>> 百度展示的跨代人臉識別技術
再過十年、二十年,人工智能或許就會像如今的冰箱、電視一樣,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工具,一個每天都會出現的伙伴,一群有溫度的人將人工智能的便捷送入了千家萬戶,它們將成為溫暖的延續。
2018年12月18日,歐盟人工智能高級別專家組(AI HLEG)正式向社會發布了一份人工智能道德準則草案,共分為三章,長達37頁,試圖界定人工智能的“可信賴”度、評判“可信賴人工智能”的標志并得出基本認同。歐盟委員會主管單一數字市場的副主席安德魯斯·安西普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是一場競爭,歐盟希望成為世界領軍者。在全球人工智能版圖中,天下三分的局面正在逐漸形成,一是美國“笑傲群雄”,憑借深厚的經濟、科技實力,依然穩坐人工智能頭把交椅;二是中國迅速崛起,借助市場、數據優勢,奮起直追,大有趕超美國之勢;三是歐盟“野心勃勃”,試圖以合力姿態,持續加大資金等各項投入,成為人工智能新領軍者。未來已來,博弈繼續,中國正在迎頭而上,人工智能新時代,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