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對外開放課題組
本書系統性地梳理了中國對外開放40年區域發展、貿易、投資、金融、參與優選治理等各領域的政策歷程;對各領域的相關統計數據變化進行系統分析,剖析相關核心開放政策對區域經濟、社會和技術發展產生的影響和實際效果;通過對全面開放新時代靠前形勢變化特征和趨勢的分析,探討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點、特征和趨勢,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政策參考。

作者:陳曉明 主編
這是一套記錄家國變遷的紀實作品。本書透過400幅定格的經典瞬間,全景式展現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和中國人的生活百態和精神面貌。全書以十年為斷限,分為四卷,每卷100幅經典照片,并配有精煉的解讀文字。從十年動亂、經濟瀕臨崩潰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閉塞到走出國門,從前工業時代到網絡時代。拋開枯燥的數據、高深的理論,且通過一幅幅曾讓我們激動的畫面,一張張曾經熟悉的面孔,來重溫改革開放走過的路,彷徨、迷惑、拼搏、創新,盡在這40年400個難忘的瞬間。

作者:長江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的里程碑項目,更是改革開放40年成果的有力見證。作家深入工程內部,從親身體驗和多方采訪出發,記錄了這座被國外同行列入“新世界七大奇跡”工程的前世今生。在作品上篇,總工程師林鳴等幾位主要建設者回顧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在作品下篇,幾乎從不接受采訪的朱永靈局長帶來獨家講述,揭開粵港澳三地、甲方乙方、中外專家通力合作中,不為人知的溫情、難題、委屈、喜悅。

作者:黃慶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推動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作者從當今熱點切入,帶領讀者一起觀察、思考為什么短短幾十年中國科技能取得如此巨大的進步和成就。作者以多年的研究積累為基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點帶面,講述中國科技如何從追趕者,變成某些領域的佼佼者,分析我們能否在更多領域成為佼佼者。

作者:武斌
《絲綢之路全史》具有大歷史、大空間的世界文化視野。本書是目前國內外出版的最完整、最全面的全景式關于絲綢之路歷史與文化的鴻篇巨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通過追尋絲綢之路形成與發展的歷史,一幅波瀾壯闊、瑰麗迷人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宏偉畫卷清晰立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絲綢之路是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典型。其內涵一言以蔽之,就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作者對史料作了精密的梳理,全面記述陸海絲綢之路各個時代的歷史,以饗讀者。

作者:任雙偉
本書高屋建瓴地羅列出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節點,用或激昂、或悲憫的筆觸,由小小的貨幣發微,從側面呈現了歷史的另一種風貌,揭示了歷代興替的奧秘,使讀者透過錢幣的方孔諦觀歷史,觸摸歷史,乃至熱愛歷史。本書通過大量精美的古錢幣藝術圖片和詳細的闡釋,立體的展示了古人的世俗生活、古代貨幣美感與價值,巧妙的消除了文物和讀者之間的隔閡。

作者:李敬澤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中有一篇《會飲記》,李敬澤的這本散文集的創作靈感也來源于此。“希臘有一群文化人,中國也有。我想書寫他們的交往、言談、思緒,并在這種思緒中希望能夠寫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中的有意思之處。”《會飲記》中的十二篇文章,都縱橫捭闔,從元大都談到涮羊肉和元雜劇再引申到崔健的歌,從宋徽宗可以談到梁鴻與維特根斯坦。李敬澤將自己的經驗信手拼合:充滿傳奇色彩的史故、在學校教學和學生談論的話題、在各種新書對談會上與不同的學者交流的內容。

作者:馬化騰等
本書講述了中國作為移動互聯大國整個社會變遷的過程,在書里有各個領域非常鮮活、生動的案例。《指尖上的中國》以生動的案例、翔實的數據,從智慧生活、創意者經濟、數字普惠金融、互聯網+制造、政務服務、互聯網公益等多個角度,結合諸多獨具中國特色的創新業態和典型案例,向海內外讀者展現了移動互聯網崛起,連接和賦能于中國的方方面面,清晰呈現了指尖上的中國社會變遷過程,及時代賦予中國,一個發展中大國的歷史機遇和寶貴財富,并對移動互聯趨勢下的創新進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