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儒梁 孫 剛 王 蕊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650500)

自尊程度 N 百分比較低(1 0-2 0分) 0 0中等(2 1-3 0分) 4 0 5 0.6%有效 較高(3 1-4 0分) 3 9 4 9.4%總計 7 9 1 0 0.0學習特質自信 N 百分比有效 較低(1 1-4 4分)) 3 3.8中等(4 5-6 6分) 4 8 6 0.8較高(6 7-9 9分) 2 8 3 5.4總計 7 9 1 0 0.0
由上面的描述性表可知,本次調查樣本共82人,有效樣本為79人,通過自尊量表和學習特質自信量表來測量這批被訪者的自信心程度。自尊量表總分最小值為24,最大值為39,平均值為30.4937,說明這批被訪者的平均自尊程度處于中上水平,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是比較積極樂觀的,對自己比較認可。在自尊量表的頻數分布表也能看出,自尊程度較低的區間為0人,自尊程度中等和較高各占一半。
學習特質自信總分最大值為95,最小值為39,平均值64.4051,通過這份量表可以看出這批被訪者學習特質自信程度處于中等水平,在學習特質自信量表頻數分布表可以看出處于學習特質自信中等水平的人最多,有48人,占比60.8%,較高水平的有28人,占比35.4%,處于較低水平的僅有3人,占比3.8%。
自信心是指個體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種主觀傾向,對自我的確信程度1。自信心是一種積極、有效地展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種意識特征和心理狀態2。自信心是每個人內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人自己所具有的、是對自身力量的充分估計和高度自我接納的程度。我們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時常會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總是往后坐,從心理學學角度來看,往后坐的人,乃是缺乏自信心所致。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又是個體成功地立足于社會的重要基礎。
自信心問題在經濟困難學生就業過程中越發顯現,逐漸成為對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困難幫扶的重點因素,主要表現出自我定位不清晰,生涯規劃迷茫,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對于想要謀得一份滿意的工作缺乏信心。很多經濟困難學生表示在大學里沒有發現自己與別人競爭的優勢,缺乏對自身職業的定位,在面對以自我介紹、抽題演講、無領導小組等面試環節時經常顯得信心不足。就業自信是構成求職者精神面貌的重要因素,是經濟困難學生走向就業成功的支柱品質之一,更是解決高校困難學生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
藝術與傳媒學院一直致力于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精準扶貧”的對策研究和經濟困難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方面的課題研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同時涌現越來越多的創業典型。在經濟困難學生能力提升方面摸索并積累了一定研究經驗,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些能力還需從樹立自信心開始,幫助他們自信地展示自己,在就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1.建立自信心量表檔案。根據量表數據分析得出參與同學的樣本數據,給每個同學建立自信心提升檔案。針對量表分析出來的自尊和學習特質方面的問題,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提高經濟困難學生自我接納水平3。
2.通過參與獲得自信。開展勵志電影沙龍分享會:根據學生在自尊量表和學習特質量表體現出來的特征,選取經典勵志電影,組織觀影分享活動。活動主題由經濟困難學生策劃、宣傳;組織他們共同觀看勵志電影并由勵志典型同學帶領大家交流觀后感。讀書會活動。采取線上線下閱讀與電影主題相關的書籍,撰寫書評交流讀書心得。每兩期之后做一次電影故事分享。勵志演講:結合上面兩個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勵志演講,鍛煉學生在公開場合表達的勇氣。
1.四年不斷線地開展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信心活動。從新生入校就舉辦的校園抒懷創作比賽到各種比賽的參賽指導與獲獎表彰,從低年級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到大二的生涯人物訪談活動、個人簡歷寫作比賽、大三的模擬招聘面試活動,從年初的課外學術課題研究活動到自主創業孵化活動,從暑期到實習基地實踐到大四的畢業實習,四年不間斷地培養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積累入職財富,通過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能力和可遷移能力而增強其在競爭中的信心。
2.發揮學生社團在第二課堂的引領作用。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組建以家庭院經濟困難學生為主體的思源社,有針對性的從事一系列公益性活動的在校大學生群眾性組織。 支持和鼓勵學生募捐和志愿交付的設計方案并具體負責將其生產為產品,連同學生捐贈的設計創意實物組織進行公益性銷售或義賣,銷售或義賣收入所得將全額存入學院“思源公益金”。公益金僅用于資助或補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全日制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費、生活費,或對在校學習期間患重大疾病或意外突發事件中收到傷害的學生實施個別救助。成立“思源基金”,接受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團體及個人的捐贈,將藝傳思源精神不斷傳承、擴大影響。同時這些設計作品將作為教學展示示范模版,以供學習臨摹。學生通過角色賦予的使命感和在實踐中獲得的存在感、成就感等獲得自信心的內在提升。
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應積極拓寬學生實踐路徑,結合專業教學,組建實踐性團隊。安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學生作業展、創意比賽,目的是激發學生在創作、創新的興趣和能力;以“經濟困難生課外科技課題”項目為抓手,開展經濟困難生創新團隊素質拓展、創新創業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的創新能力,全員、全方位推動學生“三創”建設,通過創新創業能力和意識的增強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核心競爭力方面的自信心。
1.生涯人物訪談。通過對創業成功人士進行深入訪談,鍛煉經濟困難學生主動探索外部工作世界的能力。學生分工制訂計劃對學院的優秀創業團隊進行訪談,并將訪談內容整理成稿件發布到藝術與傳媒學院微信公眾平臺“藝傳創業ing”專欄;在訪談過程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更加近距離的了解創業團隊創業歷程,總結前輩們的經驗教訓,從而增強創新創業的意識和信心。
2.自主創業孵化。它是凸顯文化創意類學科專業的學生特點,他們思維開放、信息面廣、就業空間大、自主性和實踐性強。學院不斷完善創業孵化中心的入駐政策,大力推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主的創業團隊的孵化。從團隊組建到建設,從團隊建成到創業項目選擇安排指導教師進行全程指導,在孵化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增加悅納自己的程度。
組織創新團隊開展素質拓展。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專業涵蓋了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美術、播音和新聞類各個年級的同學,這既鍛煉了學生們的團隊協作、分享表達的能力,又提升了同學們的自信心和團隊必須具備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所需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增強其合作意識、擔當意識。
3.不斷加強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特質能激發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趨勢,培養了學生創新、實踐的能力。由團委開展組織課外學術科技實踐活動,是以貧困生課外學術科技課題為龍頭,廉政文化進校園、云南精神等主題創作為主線,校園抒懷、五四文化活動周、專業設計展等全面開花的形式開展課外學術科技實踐活動。課題類型包含了創業、設計、論文等類別,做到與社會接軌,實踐應用性強。
4.組織和輔導家庭經濟困難生參加創新創業類的比賽
設計類專業要求培養出具有堅實的設計理論基礎與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為了鍛煉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他們實踐的水平,鼓勵參加各級各類的比賽,例如: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的公益性工業設計創意實踐活動的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芙蓉杯,松霖杯“慈溪杯”工業設計大賽,中國紅星獎等各種比賽,進行實踐性的創新,帶動學生的創新熱情,并有學生獲獎。通過比賽,不僅讓學生們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還得到了真正的實踐性成長,為創業打下了基礎。
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信心才能不斷提升其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自我價值。以生為本,立德樹人,加強人文關懷,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我悅納、自我認可的教育貫穿整個大學,分層、分類進行指導,切實做到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夠自信地面對就業、面對競爭。
注釋:
1.劉敏嵐.論自信心的發展及影響因素[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01):64-67.
2.盧瓊.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信心[J].教育革新,2013(10).
3.宋朝夏,王欣,趙顯杰.團體心理輔導提高貧困大學生自我接納水平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劉敏嵐.論自信心的發展及影響因素[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01):64-67.
[2]馬曉春.論自信心的時代意義及其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3(02):第16卷 第1期 76-78.
[3]宋朝夏,王欣,趙顯杰.團體心理輔導提高貧困大學生自我接納水平的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06):127—129.
[4]曾本君.大學生意志力、自信心與自我和諧的關系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1):65—67.
[5]張孝鳳.自信心教育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分析[J].亞太教育,2016(02):266.
[5]阿德勒(徐姍譯).自卑與超越[M].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