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寧 汐






“一帶一路”是當下學術領域的聚議之點,各行各業都在使出渾身解數意欲在這其中謀得一份“蛋糕”。這是好事,說明學術研究也在注意現實題材,接軌中外實用性音樂體裁,不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的個人化的象牙塔之舉。這其中,除了小規格的論文、著作發表、出版外,一些地方開始出現各種專業方向的“一帶一路”研究院,力圖高規格、綜合性地研討“絲路”題材,從而對其做出推動性的貢獻。西安音樂學院受到陜西省和中央部委的資助而建立的“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研究院”就是其中的高規制之一,大型化、綜合性是其表征,它旨在立足“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文化之利,從音樂的歷史與形態等領域進行專題研究,以期在“一帶一路”文化思潮中占得先機,謀得大勢,以規模大、視野寬、落地實的研究優勢而引起業內人士關注。為了全面推進“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立體化發展,探索高等研究院特色建設的學術平臺。2017年12月5日下午,在西安音樂學院五號樓會議室舉行了“絲綢之路合唱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學院黨委書記張立杰教授、副院長馮力斌教授,中央音樂學院楊鴻年教授、湯瓊教授、楊力教授,以及我院附中校長魏征副教授、聲樂系主任陳勇教授、院團委書記李強老師及其他合唱領域的專家。其中,參會的楊鴻年、楊力、湯瓊等教授都是專業院校合唱領域中的知名專家,在合唱領域有著極高的聲譽,此次能撥冗來陜,奠定了會議品級的高規格,較多的外校專家參會也擴展了“絲路”合唱研討的學術視野。魏征在合唱指揮實踐中成績突出,曾在國家級的合唱大賽中摘取桂冠,其他諸位參會者也都長期關注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
“絲路”主題的合唱在全國的同類題材中還較為薄弱,但在西安音樂學院卻有一定的積累,如副院長韓蘭魁教授的《綠色的合唱》《亞歐大陸橋暢想》《瑞雪·新春》《絲路追夢》等作品,音教系前主任陳代霖教授的《長安風情》七首、《唐詩五首》《陜北民歌五首》、合唱套曲《望月婆羅門》等,再加上趙季平、賀藝、張玉龍等人的“絲路”題材合唱作品,已積累了豐厚的前期成果。絲路起點后一路往西,甘肅也有著較為活躍的合唱創作隊伍,尚德義移居蘭州后創作的“絲路”題材有《大漠之夜》《去一個美麗的地方》《牧場情歌》等影響全國的合唱作品,還有陸在易《葡萄園夜曲》等西域之外的作曲家為此所做的小品再行點綴,“絲路”題材的作品還有一定積累的。而近年來以西北地區豐富的民歌為基礎而編配的合唱也在逐漸增多,馮毅團隊編配的《陜北民歌合唱曲集》《陜北民歌十二首》,王洛賓的新疆民歌經瞿希賢等人編配的合唱,也傳播到國內外,“絲路”合唱已形成一定的學術影響。而針對陜北民歌合唱和“絲路”沿線合唱作品研究的文論在近年來也逐漸增加,如:孫斐《陜北民歌合唱作品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程亮《陜北民歌合唱形態及其審美效應》(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王玉威《西北地區合唱藝術發展探究》(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王玉《王方亮三部陜北民歌合唱作品分析與研究》(《才智》2008年13期)、王欣廷《尚德義合唱作品分析與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 0年碩士論文)、范鎮《新疆風格合唱作品音樂分析及演唱研究》(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徐冬艷《瞿希賢合唱作品中復調手法的應用》(河南大學2001年碩士論文)等,可見,學術研究也在逐漸介入到“絲路”題材的作品領域。
馮力斌教授在“絲綢之路合唱藝術研討會”的開始對此次會議的主題宗旨和背景做了介紹,并對“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研究院”及“絲綢之路合唱”有著較高的展望,他認為研究院旨在構建“一帶一路”文藝智庫、建設學術示范基地、以創新人才機制而匯聚享譽世界藝術大師,要打破專業壁壘,為推進一流學科建設而實現新突破、構建國際化音樂學術高地、建好藝術博物館等。項目立足點在于藝術實踐,目前的具體計劃有編寫“絲綢之路”音樂文化大詞典,研討樂舞藝術等。在團隊建設方面,將繼續建設如喬建中音樂學暨中國音樂地理研究工作室等傳統項目,成立“吳蠻絲路音樂工作室·西安”等新項目。在平臺建設方面,將努力建好、用好學院的藝術博物館,啟動“一帶一路”音樂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他強調,此次會議討論的合唱項目是“絲路”研究落地的具體舉措,是定位高研院今后發展的重要建設項目之一。
張立杰教授說,在成立西安音樂學院“一帶一路”高等研究院框架下探討合唱音樂文化,以具體項目為龍頭而推動音樂文化交流。他認為,要在高層次人才的基礎平臺、高水平成果的基地上,建設學科建設成果的龍頭,以“一帶一路”音樂文化這一點與中央、上海共同發展國家的文化事業,帶動各大院校。在高層次創作平臺上,以合唱藝術為體裁,以建黨100周年為題材,創作一批謳歌黨、謳歌民族的新作品,以巨大的精神財富而繁榮音樂文化傳播。
學術定位是避免盲目性、隨意性的重要環節,會議議題的前期厘定,兩位院領導的方向建議,不僅使此次研討會定下來基調,也使今后的項目落地有了基石,為拓寬視野、聚焦絲路的擬定了“調性”和路線。

俗話說,眼界有多寬,路子就能走多遠。“絲路”合唱的發展首先在作品創作和挖掘,其次是演繹及教學的實踐,再次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拓展。“絲路”題材既然是一個新的新題材,那就在肇始之初要開放視野,這樣才能將目下所及和思維空間協調發展。
在基礎建設方面,西安的合唱團眾多,除了幾個專業院團的合唱隊外,如陜西歌舞劇院、歌舞團、西安音樂廳、陜西愛樂樂團等,還有西安的朱雀室內合唱團、佳音合唱團、愛樂合唱團、秋韻合唱團、星海合唱團、西安鐵一中合唱團、西安青友業余合唱團,西安市還有小天鵝藝術團(天鵝合唱團、碑林區青少年宮合唱團)、小百靈少兒合唱團等,因此,西安合唱生態環境還是較為良好的,除了西安此起彼伏的合唱音樂會外,還舉辦了像西安國際合唱藝術節等大賽。西安音樂學院內也有聲樂系、教育系等多個合唱團在國內外斬獲如金鐘獎之類的大獎,一些大學的合唱如西工大教授合唱團等也在全國摘金奪銀,佳績不斷。由此可見,“絲路”題材合唱藝術發展有了落地的基礎。
楊鴻年教授認為,建設要有具體明確的前景。他認為,合唱對全民族教育的影響較為巨大,而教育的理念根本在于教育人,全面的培養人,合唱就具有這方面的影響力。他建議“一帶一路”的合唱建設計劃可以多個項目同時進行,也可以就某一項目先行,先集中公關好,將基礎一點點扎實地打牢。將科研、表演、教育、理論四位一體地相融合;要發揮西安的地理位置優勢,這里沉淀有深厚的漢唐文化,西安是“絲路”文化的起點與“一帶一路”的必經之路,這正是其它城市所沒有的;他認為所抓項目定位要準,沿途16個國家的考察排序,應哈薩克斯坦為首,因它受前蘇聯影響大,有伊斯蘭音樂的基礎。
在學術自身優勢的利用上,楊教授稱贊西音的創作力量很強大,但要在以后的創作中甄選好題材,合唱作品創作要借助社會力量,也就是合唱團和觀眾的需求。還要借鑒中央、上海的創作技術和成果,優勢互補,還要加強國際社會交流,方能形成集中的效應,增強事業發展的推動力。他建議合唱項目實施的步驟:一是可以走訪各國,對那些單音音樂國家進行重點考察;二是要倡導創作先行;三是要注意隊伍建設,如組建青少年合唱團。在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語境下,新作品的創作可以促使藝術人文修養的提高,引導西北地區乃至全國共同加入。楊鴻年站在全國合唱的大盤子上,從世界合唱發展的需求出發,在學術視野上給予西安將要起航的“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研究院”中的“絲路”題材合唱藝術發展以全局性的指引。
視野拓展要有扎實的基礎,也要有專家前輩的指引。可喜的是,這兩方面都在此次研討會上落到了實處,使合唱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明確了方向,找到了信心。

眾所周知,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合唱對于“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研究院”來說,既要在認清外部形勢,也要知曉自身學術優勢和能力,再行具體的措施籌劃,方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中央音樂學院楊力教授建議要在外部和內部環境上予以先期的調研,如在創作藍圖的規劃上要盡快組織創作隊伍,要有相對可行的方案,在作品設計形式的寬度、深度上可在已有的作品基礎上加入新作品;可以結合“一帶一路”沿線的音樂素材,并嘗試與其它沿線國家共同創作,使眾多創作人才能集聚在一起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馮力斌補充說,可以征集優秀作品,外國當地的作品,做詳細的計劃,要細化的方案和創作前的可行性論證。
在內驅力的認清及成果連鎖效應的營造上,楊鴻年建議,以嚴格訓練培養一批指揮人才、作曲人才、聲樂人才,以其投入到合唱中的具體功績而帶動西北的合唱。楊力說這樣才可能形成連鎖效應。楊鴻年建議要建立問責制度,確保任務完成。馮力斌贊同并補充說,計劃要周密,要注意完整性,分項任務責任到人,并加強執行推進的監管。
如何落實合唱團的工作開展及合唱作品的推廣?湯瓊教授認為,合唱最能惠及每一個人,真正能夠參與踐行美麗中國。通過合唱學習各國的音樂文化,她因此強調說,合唱團要越多越好。她認為,合唱的帶頭人的重要性,如指揮,可以帶動整個樂團,合唱團,乃至地區。而且,項目的推進要有持續之力。馮力斌肯定了這一觀點。楊力說合唱不能只服務于西安本身,要有寬闊的眼界。湯瓊強調,可通過培訓等不同形式。楊力建議可采用以合唱為中心的形式。湯瓊建議,這些形式要追求豐富性,不能只是一個合唱團,要盡可能多的建立各種編制的合唱團,且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要注意全面性,完整性。經濟搭臺,文化唱戲,但要注重合作的意識。湯瓊認可中心合唱團的帶動做法,不同編制、水平的合唱團都可同時進行,形式要多樣。楊鴻年認為,作曲家遴選作品要堅持高質量、可唱性的標準。楊力建議,在合唱工作鋪展上,可找幾個點(即創作專題),幾個國家一起做(即實踐范圍)。湯瓊建議,要加強特色的合唱展演,可尋求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等策略。在創演的手法上,楊鴻年認為,要題材多樣、體裁多樣、形式多樣,注意這三者并存互動的關系,他建議合唱團列入學分制,以吸引學生的參與的動力或興趣,他建議以具體項目為中心而推進合唱藝術發展的策略。
在央視青歌賽、金鐘獎等重大比賽中指揮合唱團取得佳績的魏征副教授,從其工作的經驗談到了合唱作品的特色把握對藝術效果的重要性,他也從在西安和國家大劇院的專場音樂會中的經驗感受到,遴選作品很有講究,既要有“絲路”題材的特色作品,也要有具有普遍社會影響力的其它高難度作品,這些有中心、有特色、有廣度的具體合唱排演工作使其感觸良多,受益良多。聲樂系主任陳勇教授從其參與、建設、觀演合唱隊中的感受來談,他認為,合唱的聲音訓練問題是應當最先要重視的,在“一帶一路”語境下,西部合唱演唱能力相對薄弱,演繹形式也較為單一,要借鑒其它兄弟省區和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在合唱隊音色的探索上走出特色,他認為“絲路”合唱的眼界寬一點,對正處于起步階段的西部合唱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以我國當代資深合唱藝術大師楊鴻年為主的專家團隊的真知灼見,為此次研討把脈并指明了“一帶一路音樂文化研究”中合唱的發展問題,使我們對“絲路”合唱藝術發展有了信心,明確了方向和具體做法。在宏觀上,要從體制的建構和特色作品的開發上盡量地展開;在具體工作推展上,要將演唱的技術訓練扎實,并將作品和演唱應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最好還能形成規模效應,將“一帶一路”音樂文化建設中的專題性合唱藝術發展問題辨明。管理者和藝術工作者從宏觀謀劃、格局構建到具體作品創作、合唱隊培育等諸多環節上逐層展開。會議研討的形式上不拘束縛,座談形式,自由言談,與會者感言收獲滿滿。馮力斌最后認為,要搭建好合作的班子,落實好具體的項目,再提供好資金保證,并拉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推進“一帶一路”音樂文化語境下的合唱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