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慶, 劉 臻, 王 芳, 孫鵬燕, 周 亭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a.理學院,b.教務處,山東 青島 266580)
“要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1],對未來5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給出了明確目標,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隨著對大學生創新作用認識的提高,各高校不斷探索新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擴大教育覆蓋面,改進管理機制,想方設法鼓勵引導本科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2-5]。因此,成立專門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對于當前強化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將產生重要作用。
國內多數工科院校及行業特色院校一般都設有理學院,承擔著全校各本科專業大面積基礎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工作。通常來說,數理化這些基礎課開設時間都比較早,大學生在入校的前2年接觸更多的是基礎課的老師,進入大三、大四之后才相繼轉到專業課學習。大一、大二的學生專業知識尚不完備,如何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日益成為高校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6-8]。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教務部門和學生團委都在管,一定程度上反而造成了分工不明確、職責不清晰等問題[9-10]。理學院作為數理化的基礎教學單位,全校絕大多數專業的學生都要在理學院接受理科類的理論和實踐學習,其中有大量的理科類科技創新活動需要開展。為此,理學院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進行了一些探索性嘗試,成立校級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積極為全校各專業低年級大學生搭建理科創新平臺,統籌學校各專業的理科類科技創新活動。
我校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下設數學、物理、化學3個創新實驗室,負責全校低年級大學生理科類科技創新活動。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組織架構(見圖1),由理學院分管實踐教學的副院長擔任主任,實驗中心主任和團委書記為副主任,中心成員由數理化各系的骨干教師及學院的輔導員組成。中心成員定期開會,在不同階段承擔著大量的管理、組織、承辦、培訓、指導、立項、評選、檢查、驗收等工作,大家既有相互配合,又有分工協作。

圖1 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的組織架構及分工
理學院現有物理、化學2個省級實驗示范中心,還有數模、光電和材料等各類實驗室,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存在著實驗室分散、藥品消耗浪費多、儀器重復購置等缺點,若納入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統一管理,既可節約資源,提高實驗用房和設備使用效率,又可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也便于老師指導。
在現有條件基礎上,學院已先期投入360余萬元用于創新實驗室的硬件改善,先后采購了太陽能電池測試系統、紅外成像系統、氣相色譜儀、小型數控機床、油品分析儀及三維打印機等儀器設備,配備了一定數量的計算機和掃描儀,采購了一大批電器元件、光學元件、玻璃儀器、實驗藥品等耗材可供學生使用。此外,理學院的各種大型儀器對大學生的創新實驗也完全開放,可滿足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基本需求。隨著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的逐步運轉,學院還將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經費改善中心的硬件條件。
(1)建設創新師資隊伍。依托校內外優質師資資源,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指導教師隊伍,構建層次多樣、內容豐富、開設方式靈活的創新、創業課程及培訓,面向大一、大二的低年級大學生開設創新實踐課堂,對學生開展“研究性”教學及“研究性”實驗教學,強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
(2)營造創新文化氛圍。為了營造學術創新文化氛圍,引導更多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活動,中心在物理和化學樓等地方集中設置了展示區,室內展示區主要是教具和科技作品展示,室外展示區主要介紹實驗室的建設情況和所取得的成果,宣傳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的工作,激發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3)建設創新實踐基地。利用企業產品、市場、場地和設施等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用于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的校外基地。先后與青島光谷軟件園共建創新創業實訓基地,與北京賽凡光電共建大學生物理創新實驗室,與甲骨文(中國)開展產學研合作,開辟了齊魯石化實習實訓基地。此外,依托青島當地的企業優勢,與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海爾熱水器有限公司、青島潤通橡膠有限公司、青島海納等離子科技有限公司、青島依魯光電有限公司等簽署了共建創新實踐基地協議。這些基地的建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創新成果的孵化及轉化提供了較好的平臺。
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是為大學生參加理科類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各種資源的集成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和學生、理論和實踐、個性發揮和學術精神充分相結合,扎實開展3個層面的工作(見圖2)。其中,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引領,以高水平的科技競賽和理科類的學科競賽為主體,積極拓展學生參加第二課堂、企業實踐和參與科研訓練等活動。

圖2 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開展的各類活動
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統一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進行管理,組織、協調相關專業的師生,積極推動大學生申報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項目的立項進行嚴格審核把關,并對項目的進展和完成進行檢查和監督。近3年來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共計386項,其中國家級66項,校級320項。依托大創項目本科生發表第一作者論文45篇,申請專利70余項,學生獲批校自主創新計劃項目共計27項。
創新中心十分重視各類科技競賽對學生的鍛煉和培養,培訓、組織全校大學生參加各級科技競賽,3年來,累積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CM/ICM)獲一等獎22項,二等獎59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家級一等獎17項,二等獎23項;“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國家銀獎4項;卡麥龍技術創新獎等國家級獎項。此外,還在挑戰杯科技作品、節能減排、機器人、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全國大學生環保公益項目、山東省大學生專利產品設計、山東省電子電路設計、齊魯軟件設計大賽等省部級以上科技賽事中獲獎200余項。在提高全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水平的同時,這些品牌科技競賽活動的開展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創新、實踐和求知的平臺,有力的推動了科技創新氛圍的形成和科技成果的展現。
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先后承辦了多項高水平的理科類學科競賽(見圖3),2013年承辦了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山東省分賽)、2014年承辦了第六屆山東省大學生物理科技創新大賽以及2015年承辦第七屆山東省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競賽等。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還組織承辦各類校級學科競賽,每年參賽的學生都在2 000人以上,這些數量眾多的理科類學科競賽,極大地提升了低年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能力和興趣。

圖3 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組織承辦的各類學科競賽
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的第二課堂,如大學生科技節、科創論壇、科創沙龍、校外學術交流等[11-14]。為相關專項科創活動,如卓越工程師創新實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科實驗班科訓等,提供場地、資金和師資支持。除了每年固定的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外,還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培訓和考察,對有高水平成果的創新項目依托企業進行合作與孵化等。此外,對于表現突出的大學生,為其配備科創導師,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鼓勵以大學生為主發表科研論文及申請專利。
中心實行“統籌規劃、合理調配、資源共享、集中管理、分頭實施”的運行機制,對中心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對涉及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儀器設備和房屋實行統管共用,對經費實行專項管理。中心定期召開會議,對學生創新項目、各類競賽、課外學術活動等科創活動的開展進行統籌安排,各創新實驗室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其中涉及項目立項、作品評選、創新獎勵等名額分配的,由中心統一開會研究決定。
實驗室采用學生自主管理和教師協助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聘用有技術專長的專業人員負責管理數理化各實驗室,在工作日、周末甚至晚上都安排有師生值班,利用實驗室提供的各種資源進行設計、制作、合成或開展各種科技創新活動,既能保證學生活動的方便進行,也保證了學生科創活動的質量[15]。
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的運行經費主要由三部分構成:①日常支出,②專項經費,③自籌經費。學院每年撥付一定數額的大學生創新日常運行經費,用于承擔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所需的儀器設備、藥品試劑及耗材等費用,數額較大的花費可專門向中心主任打報告申請,從學校下達的年度綜合辦學經費預算中安排。學科競賽要按年度向學校報送計劃,由教務處進行經費資助與撥付。此外,學校每年為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撥付專款,由創新中心進行使用規劃,并對專款購置的化學藥品、低值易耗品、小型儀器設備等進行統一管理、統籌使用。對于學科競賽或創新實驗,鼓勵企業或事業單位等為活動提供一定額度的贊助經費,提供贊助的單位經創新中心同意,可以獲得冠名權。
大學生在創新活動中取得科技成果,由創新中心在每年的年末進行統計匯總后,按照《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生創新成果獎勵辦法》予以獎勵。中心成員按照《理學院崗位津貼實施辦法》予以適當的工作量補償,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創新實驗室和個人,學院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表彰。
在工科院校的低年級大學生中開展理科創新活動,是當前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必然趨勢,成立專門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我校大學生理科創新中心成立以來,通過改進工作方法,理順管理機制,創新工作思路,豐富活動內容,使中心成為全校大學生開展理科類科技創新活動的平臺,為工科專業的大學生夯實理科基礎、實現本科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探索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 [ED/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沈劍敏,馮虎元,李星波,等.大學生科研訓練過程培養和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9):12-14.
[3] 黃幼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3):226-230.
[4] 顧國盛.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探索,2013(5):133-134.
[5] 劉 艷,閆國棟,孟 威,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35-37.
[6] 董建黨,孫鵬燕,孫卓輝,等.特色高校通用理科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基于學生工作視角[J].理論探索,2013(3):41-44.
[7] 余 魅,程紅霞,楊月寒,等.構建普適性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9):132-135.
[8] 褚曉銳,錢 波.基于工科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開放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0):15-18.
[9] 孫方紅,徐萃萍,鮑亞楠,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特色平臺的構建與實踐[J].創新創業教育,2016,7(1):35-37.
[10] 呂宏凌,陳金慶,田兆富.大學生創新創業第二課堂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6(10):79-81.
[11] 湯偉偉,梁瑞兵.大學生創業競賽活動的發展與教學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63-66.
[12] 宋 爽,楊健全.依托學科競賽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1):193-195.
[13] 陳小橋,賀賽先,周立青,等.大學生創新活動基地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2):196-199.
[14] 霍正剛.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10):147-148.
[15] 張瑞林.實驗教學中心優質資源共享管理機制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1):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