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闊
摘要:理解是人的精神活動中最重要最常見的現象,我認為至少作為學習型理解,其實質就是還原,即把概念還原為表象,把原理還原為思路,并達到概念與表象的統一,原理與思路的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之首要目的是讓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因此,可以說這種教學的實質就是引導學生做還原性思維以達到真正理解內容的目的。還原的具體形式有兩種,即概念還原和思路還原。
關鍵詞:理解;概念還原;思路還原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11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5-0049-07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究竟應該給學生講一些什么?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不成問題的,在他們看來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就是講解的內容,教師所應該做的是一些通俗化口語化的復述,至多根據學生的思想情況,增加或更換一些例證,強調或突出一些重點而已。這顯然是一種缺乏思考的簡單化觀點。還有一些同志較多地談論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問題,這一提法本身比前一種看法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在如何轉化的問題上,除了強調通俗化、聯系實際以及透徹性、契合性等原則之外,也沒有提出更多具體的意見。筆者認為,這種轉化可能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還原。其基本做法主要有兩點:一是對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回溯到它賴以形成的低層次的概念,需要的話直至最簡單的表象。二是在概念還原的基礎上把原理還原為它賴以產生的思路。并把它們講給學生。這樣會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真切感,實在感,并達到真正理解。所以,可以肯定,就思政課的教學來說,講課就是引導學生做還原性思維。并認為這個做法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下面做具體說明:
一、所謂學習型“理解”就是還原,所謂講課主要就是引導還原
對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不理解,什么是從不理解到理解,每個人在內心中都有無數次切身的體驗。但是真要從道理上搞清楚,并用語言說清楚還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筆者認為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創新性理解,它是指在新的事實和原有理論相矛盾時,提出新的概念和原理來統一或解決這個矛盾。這種理解顯然不是還原式理解。另一種是學習型理解。這種理解就是還原,就是對在別人那里早已形成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依據和過程在學習者的頭腦中再運作一遍,以達到概念與表象的符合,結論與思路的符合。從它的總體思維方向來看,這是原理論形成過程的逆過程。也就是說,一種理論的形成過程從總體思維進程來看是從感性到理性、從表象到思維、從思路到結論的過程,而學習別人理論的過程則是,或主要地是從結論到思路、從概念到表象、從理性到感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思維活動是一個不斷地假設思路、假設表象,然后再進行表象到概念、思路到結論的總結和概括過程。通過一系列的這種過程使學習者頭腦中的概念和結論與所學理論中的概念和結論基本一致了,那么這個理論也就算真正理解了。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假設表象和思路決不是在沒有任何指示情況下的胡亂猜測。因為只要是一種較為系統的理論,而不是孤立的命題,就一定包括論點、論據、論證。其中的論點就是原理論的結論,論證就是它的思路,論據除了更為一般的理論之外就是事實,也就是給它提供感性和表象的東西。這些情況表明其中有些表象原理論中已經提供了,只不過對學習者來說可能不夠充分和熟悉。對于思路來說原理論已經提供了,只是對學習者來說還沒有對這一具體問題進行親身的思維實踐,所以不熟悉或者連類似的東西也沒想過。然而,經過學習,也就是經過還原和總結的過程之后,學習者自己再得出與理論原創者大體相同的結論。教師的主要責任就在于引導學生做這種還原性思維。但是,決不是,客觀上也不可能代替學生做這種思維。
這里的問題是概念和結論都是精神領域的東西,當學習者得出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結論之后,怎么知道它們和理論的原創者所理解的概念和結論的含義相同呢?對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的是,兩者的絕對一致是不可能的,相對一致是完全可能的。這種一致的可能性建立在兩個信念的基礎上。第一個信念是語言文字或者說同一個詞語所表達的意義既有變動的方面,也有相對固定的方面。如果說變動的方面是引起我們對理論的學習者和原創者頭腦中的思想是否一致產生懷疑的原因,那么固定的方面就是使學習者相信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結論與原創者的大體一致的理由。如果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義沒有相對穩定性的話,人類所創造的知識和全部文明就不可能靠它們進行傳遞,但事實上從古到今都主要是靠它們進行傳遞的。所以,對學習者來說只要自己的思想打通了,而且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結論只能用原理論所運用的語言文字才能準確地表達,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結論就是原創者所理解的概念和結論。第二個信念是人類的基本思路,即邏輯的格式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它雖然也有發展但和具體知識相比要緩慢得多。正因為如此人們才能互相交流與交談,爭論與辯駁,也才有邏輯一門學科,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我們現在所說的從結論到思路、從概念到表象和與之正相反的思路。如果人類沒有基本一致的思路,任何推理,任何對彼此思想的猜測和認識都是不可能的。在有了基本一致的思路的情況下,如果說抽象程度比較高的概念和結論不大容易相互比較,那么把它們分解為較低級別的,即更接近感性事物的概念時就容易比較了。然而還原論的學習方法已經完成了這一步。如果他所分解后達到的感性認識與原理論創立時所總結的感性認識相一致,那么也就從一個方面證明兩者所得出的概念和結論是大體一致的。剩下的問題是學習者如何知道自己所假定的感性認識與原創者的感性認識相一致的問題。對此是有辦法的,首先,原理論可能作為論據和例證已經列舉了一些事實,它還可能用這一理論解釋了一些現象,這些對于學習者來說是和原創者共有的極為重要的感性材料。其次,應該從原創理論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經歷中猜測出來。總之,有了這兩個信念做基礎,學習者通過各種推理方法是能夠斷定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結論與原理論所包含的內容是否一致的。比如,原理論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表述方式,針對不同的問題強調不同的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可以通過總結和概括能夠了解到其中最基本的內涵及其思路。再如學習者可以用自己所得出的結論說明一些原理論已經說明的問題,看兩者是否一致等。
對于不同的學科的學習來說,理解的難點是不一樣的。如數學,它所處理的材料,即數和形是已經抽象完了的東西,且由于抽象程度不高,每個正常的人都能想象出來,并做過簡單的處理,即想象過形體及其變化和做過簡單的計算。所以它的對象有邊界明確,層次清晰的特點。但是由于這一學科的發展是一個對初始的簡單對象進行層層分析,然后按其固有的關系進行綜合歸納的過程。因此它不僅表現為極為嚴謹的邏輯體系,而且后續的概念,亦即對象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所以學習這門課的難度主要表現在思維程序比較復雜,這里所說的復雜,不是說除了一般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確認因果關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思維方式,而是說是對這些常用方式的多重疊加運用。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學習者來說其困難在于要不是這種思維程序根本沒有建立起來,要不就是即使建立起來了,但在運用過程中思路容易中斷,不能做到一以貫之地清晰思維。對于純粹的哲學來說,由于其抽象程度最高,已經超出了平常人們所達到或所習慣的水平,所以對于學習者來說難度也在于達不到或不習慣于這種抽象思維,而且由于抽象程度太高,從而造成既不可能用感性事物作參照,也不可能用任何符號來表示,也容易造成思路的中斷、退縮和變形。正如黑格爾所說,平時人們習慣于對物而思,而哲學要求對思而思。[1]平時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把在深入思維過程中才能遇到的事物內部運動的辯證法降低為感性的辯證法。這顯然是一種簡單化的退變。我國現實在高校中普遍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按其學科性質來說是屬于哲學社會科學。一方面由于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所決定。另一方面也由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深度所決定,使它照比純粹哲學研究來說,其思辨性有所降低,但與其他學科相比其抽象性以及由此決定的思辨性較高。其中的哲學部分既有對物而思,又有對思而思和對思物關系而思。而社會科學部分雖然總體來說是對社會之物而思,但是決不是對社會的某些表面現象而思,而是把社會各類現象經過多次抽象,變成某些具有普遍性質的概念,諸如階級、價值、資本、義務、責任、法權、自由等加以研究的。對于學習者來說最大的難度在于對象的界限不清,概念內涵的伸縮性極大,比如對自由既可以理解為違反紀律的自由,又可以理解為政治領域里言論自由,選舉和被選舉自由,既可以理解為發財致富的自由,又可以理解為與客觀規律性必然性相對立或對應的自由等。所以,學習這類學科更需要還原。事實上學習任何學科都需要做還原式思考,只是還原的側重點和程度不同而已。
然而,對于初步接觸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學生來說,僅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還原性理解是很困難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同程度地把課程內容看作死記硬背的對象就是表現。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其主要方式就是對課程內容作還原性解釋。可以說,這是老師講課的主要內容和方式。
二、關于概念還原
我認為所謂理解與不理解都是對思維而言,即對思維的結果及其過程而言的,對于純粹的感覺無理解與不理解可言,它就是這個樣子。如果平時一個人說對某種感覺不理解,如對顏色不理解,對自己身體的某種疼痛不理解,那么他所說的實際上不是對感覺本身不理解,而是對引起感覺的原因和機理不理解。基于這一認識,我認為把任何一種知識,如果它不好理解的話,就把它還原為獲得它的思路和產生它的感性材料就必然理解了。正因為如此最主要的還原方法是概念還原和思路還原。在此,我們先談概念還原。
所謂概念還原是指把概念還原為表象或者較低層次的概念的做法。它是基于這樣一個認識,即概念是表象的概括和總結,是表象的代表。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曾多次談到這一觀點。[2]本人是在他的影響下認清這一問題的。并進一步認為,概念按其抽象程度是可以區分為若干層次。其中最低層次的概念就是同一類感覺或表象的名稱。隨著概念所反映的表象內容的增多,概念的抽象程度也會不斷提高。它不僅反映事物的表面現象,還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不僅反映事物的孤立固定的狀態,還反映事物的變化和事物之間的聯系,不僅反映外在事物,還反映人自身的精神現象。于是,人們頭腦中的概念隨著抽象程度的不斷提高,從鮮明生動的形象化的東西越來越變得撲朔迷離,無形無相,難以把握的東西了。這就是說,概念的抽象程度與它的容易理解程度成反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老師不對所涉及的主要概念進行還原性的解釋,而是滿足于簡單的定義性界說,就去講解概念之間的關系,即原理,那么,在學生的頭腦中所形成的印象肯定是模糊一片,似懂非懂的東西。但是,從另一個方面說,任何一個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分解為幾個相對具體的概念,乃至生動的同一類表象,如果老師善于把抽象概念轉化為相對具體的概念,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在此不能不說說定義的局限性,通常情況下定義的方法是種加屬差,即把所要解釋的概念放在它所從屬的高一層次的概念里,然后指出兩者之間的差別。這就可能造成兩種局限,一是當所下定義的概念本身是最大普遍性的概念時就沒有在它上面的種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想通過定義來減小思想的搜索范圍是不可能了,其概念內涵只能通過特征描述來揭示。哲學的概念大多數都是如此,如物質、質、量等。二是當某些概念不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時,它有劃定界限的作用,從而也有較大的解釋性功能。但是就思政課所涉及概念所涵蓋的內容仍然都是很大的。而且進一步說,即使是其他學科,只要是概念,就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概念所包含的次級概念以及表象內容的話,就不可能具體地理解所述概念。此外,定義一般來說也只能指出種屬之間的主要差別,不可能指出一切差別,其余的一些重要差別還需要通過講述來說明。總之,定義這種方式雖然有很大作用,但局限性也是明顯的。這一點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也經常會感覺到,這就是對于那些與感性事物比較接近的概念不下定義也能理解,如幾何學中關于圓、平行線的定義等就是如此,還有一些理性化程度比較高,或者是感性內容太復雜的概念,即使下了定義,甚至人們對定義背的很熟也很難對其內涵掌握得很全面和準確。如信息、文化、理念等概念就是如此。在形式邏輯中明確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劃分。一般來說,這種劃分所得到的不同領域的事物如果用概念來表達,就是原概念的次級概念,也就是我所說的需要還原的一個階梯。
既然如此,作為教師在講解概念時,除了解釋定義之外,更多地要解釋下級概念以達到讓學生對所論概念深入具體地理解。比如要講解經濟這個概念就不能滿足于介紹它的定義,而應該更多地解釋生產、經營、分配、消費等次級概念,如果感到學生對這些次級概念的理解還可能不夠明確,那么就去解釋再次級的概念,如制造、種植、建筑、買賣、賺錢、積累等。再如講解意識形態這個概念,不能光講意識形態是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就行了,而應該更多地講政治法律思想、哲學、宗教、道德等意識形態的具體形式。由于這幾種形式本身就很重要,所以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科書早就這樣做了。但是即使是這幾個次級概念仍然很抽象,還必須轉化為更為次級的概念或具體的實例。這個下降過程直到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夠比較明確地理解為止。
應該說這種還原論的方法不管所講內容的抽象性高與不高,凡是在用概念表達思想的地方都是適用的,因為對于抽象性不高的內容來說,其理解方面的要求也相對地更具體。比如,在唯物史觀中在講階級這一概念的時候,講到無產階級、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等就已經很細了。但在《中國近現代史綱》這門課中還很不夠,它要求對這些階級的具體特征,歷史使命等問題有比較深入具體的了解,尤其象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特征這樣的一些問題,如果老師在講課時不列舉一些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的話,學生的頭腦中就表象不出來,因而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所以只能死記硬背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性、妥協性這些空洞的概念或名詞而已。
概念還原應當堅持兩個帶有相對性的原則:一是盡可能全面的列舉次級概念。否則會因為出現空當而影響對概念的全面把握。例如,講世界的物質性,就應該講自然界、社會是物質,精神現象雖不是物質,但卻是物質的屬性。講社會現象時就應列舉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方面的現象。在這兩個例子中,丟掉任何一項,對原有概念的理解都會受到極大的損害。二是要有由高到低的程序或步驟。一般的情況下不能越級還原或隔代還原。這是由概念之間的種屬關系決定的。由于人類用概念把握客觀世界范圍的無限廣大和細膩入微,因而使概念本身劃分為多個層級,并在相鄰層級的概念之間形成種屬關系。顯然,種屬關系是相對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解釋某一概念只能先講解它本身的屬概念或次級概念,而不是去講屬概念的屬概念。只有在本身的屬概念或次級概念也比較抽象難懂時再去講解更次一級的概念。如果跳過次級概念直接去講更為次級的概念的話,這個更為次級的概念就會只起到個別例證的作用,對于闡釋原有概念來說就會造成掛一漏萬的錯誤。達不到比較充分把握的目的。
講到例證問題,在此不能不多說幾句。舉例子本身是一種還原方法,它具有生動、直觀、典型等特點。它既適用于概念還原,也適用于思路還原。在概念還原中,它雖然能幫助理解概念,但作用不是很大,原因是個別總是不能代替一般。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不足,教師就得舉盡可能多的例子,同時還需說明其不完全性。在下面所要說的思路還原中,它有通過提供或再現產生思路的背景事實來引發相同思路的作用,或者說是通過事實還原來引發思路還原。原因是類似事物中所隱含的道理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即分殊的理和統一的理本為一理。因此,一個好的例證可以引發學習者與理論原創者相同的思路,使他對某一理論結論的理解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關于思路還原
所謂思路還原就是對命題、結論得以形成的基本思維途徑進行再現的過程。任何一個命題和結論都是思維的結果,都是人們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站在特定的思想層面上,按照某個角度或方向運思而獲得的。對于學習者來說如果光知道某一問題的結論,而不知道獲得結論的依據和思路,那么對這個結論的理解也不可能是全面深刻的。因此,思路還原對于理解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思路還原或者說與之相關的還原包括很多類型,這里只說明以下三種形式:一是問題的層面還原,亦即學習者首先要搞清楚所學理論是哪個領域、層次和方面的問題。如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的,或者是橫斷學科的,在社會科學領域里是屬于個人層面的,還是階級層面的,抑或是人類層面的,在個人層面內還可劃分為思想層面、行為層面、身體層面、精神層面、心理層面等。一般地說在自然科學領域里層面最容易識別和劃分,學習者和研究者幾乎不必去考慮這個問題,就事論事地思考就行了。在社會科學和橫斷學科領域里層面也不是很難確定。尤其是對于學習者來說問題和結論本身的層面都明擺著呢。但是問題在于學習者受到個人知識經驗和思維習慣的影響,往往因為事先忽略層面問題而將其搞錯。例如,馬克思主義有這樣一個原理,“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這里明明寫著是對整個階級而言的問題,但學生們經常把它理解為是對無產階級中個人的品質的描述或要求,結果不僅不相信還以為是在唱高調。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過是說由于無產階級生活于社會的最底層,所以它只有消滅階級本身才能解放自己,而消滅階級的過程就是解放全人類的過程。其中還隱含著這樣的意思,即如果不是消滅階級這種社會現象的話,無產階級中的任何個人的解放只能是使自己變為其它階級的成員,而對整個無產階級來說仍然沒有獲得解放。再如,“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和事業”這句話,這也明確地表明是整個人類層面的問題。它的基本含義是說共產主義社會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最終歸宿。它的實現具有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雖然現在還有資產階級和其它剝削階級的反對,以及還有很多人在懷疑和不相信,但是隨著歷史的進程,隨著剝削階級的消滅,相信、贊成和擁護共產主義并為之奮斗的人會多起來。當然對共產主義的論證還需要有從社會發展規律,歷史和現實的社會變化等方面加以說明的復雜過程。但是,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些,從自己的狹隘的眼光出發,把大跨度歷史層面的問題縮小為僅僅是短期的現實層面的問題,把人類層面的問題縮小為階級層面的問題,進而把階級層面的問題縮小為少數理想主義者層面的問題。這樣看的結果雖然也承認一些先進分子在為之奮斗,但看到在整個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的人在反對,而且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流行,總括起來得出的結論仍然有很多是反面的。其中更有少數甚者,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共產主義看作少數即得利益者愚弄廣大群眾的口號,因此將其污蔑為現實最大的宗教就是證明。由此可見,反思并確認論題的層面是很重要的。
二是思考問題的角度還原,就是要猜測和認識到獲得某一結論時的思維角度或側重面。任何具體事物,包括思想事物在內都是多側面的,人們在認識和表達它們的時候往往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從某一兩個側面來研究和表述,這樣就有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問題。所以老師在講授某一理論論斷的時候最好是要交代清楚得出這一結論時的思維角度。例如,我們常說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這里叫做世界觀時是從“正面”觀察哲學這一思想體系而得出的關于性質方面的結論,叫做方法論時是從它的功能方面所做出的論斷。再如,我國古代哲人孟子和荀子有所謂性善論和性惡論之爭,究其觀點來源在很大程度上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或側重點不同,前者更多地是看到人們常有的仁愛惻隱之心,更多地從人的社會屬性和理性考慮問題,而后者則更多地看到人們因趨利避害而相互爭斗的方面,更多地從人維持生存的自然屬性和感性考慮問題。實際上兩者從觀點到思維的角度都各執一端,因而是相互補充的。如果人們不了解一個論斷產生的思維側重點或角度的話,不僅影響對觀點的準確理解,而且還可能造成以點蓋面,不適當地肯定或否定某個論斷。例如,毛澤東同志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3]這種關于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論述顯然和哲學教科書中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劃分標準是有區別的。有些人只看到這一點,看不到作者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思考問題和強調問題的特殊角度,只看到與教科書在字面上的不同,看不到它們在基本觀點上的一致性,因此就說這段論述是錯誤的,這種批評至少是將問題簡單化。在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明確的是毛澤東在說這段話的時候,不是在寫教科書,而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為了教育人民,尤其是中間派知識分子從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出發,認識到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的本性,丟掉對他們的幻想,繼續與他們進行斗爭。至于階級斗爭的觀點為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這是因為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形成的生產方式(社會存在)內部必然地形成階級關系,從而就有階級斗爭。與階級斗爭理論相反的觀點是從表面看問題,把社會歷史僅看作是帝王將相等社會上層的個人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歷史,看不到他們所代表的階級屬性和利益。把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歸結(這里僅指該歸結的部分)為階級之間的斗爭和沖突,再把階級斗爭歸結為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原因,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路。反之,把社會中的矛盾和沖突看作僅是個人之間的事情,并把它歸結為個人意志或神意的體現就是歷史唯心主義的思路。因此毛澤東的論述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沒有什么錯誤可言。
三是思維路徑或思維方式還原,也就是根據結論推測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或運思路徑。一般地說,人們在開始思考某一具體問題時,思維都是發散的或多向度的,但在進行過程中很多方向往往都走不通,只有一個或少數方向有所成果,而且從最優化的角度說,最后只有一個方向及成果是最好的。在走得通的情況下,人的思維從起點到結論的運作過程就形成了一個具體的路徑,這些路徑對于最初的思維者來說還是偶然的,非自覺的,但是,類似的問題思考多了就變成了習慣的思路。尤其是在無數代人無數次思維的過程中就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式,當它們被總結出來以后就往往被稱作不同類型的思維方式。由于客觀世界的無限復雜、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由于人類認識及其能力發展的無限性,從原則上說,思維方式也是會無限增多的。但是就目前來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思維方式有分析的方法、綜合的方法、歸納的方法、演繹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假設的方法等基本類型。還有一些方法往往是這些基本方法的衍生物和發展。比如,矛盾分析方法是分析方法的深化,或者是把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統一起來的方法,反向思維方法是假設方法中的一個主要方法。
對于同樣一個問題的研究,如果思路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如勞動是人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①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看作是從觀察現實的基礎上概括總結而來的話,由于經常看到勞動場所的怠工、偷工現象,在勞務市場上關于報酬與勞動量之間比例關系的討價還價,以及科學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減少勞動時間與強度的事實,就很可能會得出逃避勞動才是人的本質的結論,但是如果把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活動以及其他物質形態的運動相比較就立刻清楚了。自由自覺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即勞動確實是人所獨有的,因而是人的本質。
一般來說人們在研究任何一個稍加復雜的問題時,所運用的思維方法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對幾種方式的綜合運用。但是,在這些方法中總有一個是基本的或主導的。如馬克思發現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思維過程就是這樣。當馬克思從某一社會形態,如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中區分出生產活動或生產方式,再進一步從生產方式中區分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過程肯定地說是分析和歸納的過程,其中主要是分析。然后發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現象的過程是觀察基礎上的歸納過程。初步得出這一基本原理后再用它來觀察以往社會形態的情況的過程是一個類比和演繹的過程。這其中又包括一些很細致的分析、觀察、歸納的過程。最后把幾種社會形態中的情況,尤其是社會形態之間更替時的情況和原因加以總結,并確認社會基本矛盾的過程是一個最大的綜合和歸納的過程。在這個總過程中運用了幾種思維方式,但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歸納或者叫綜合。②正因為如此,老師在講解社會基本矛盾問題時如果不舉出幾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具體例證的話,學生就不可能真的明白,因而只能死記硬背一些干巴巴的條文。
再如,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理論。馬克思創立這一理論的思維過程肯定是相當復雜的,它會經歷從一般到個別,從個別到一般,從分析到綜合,從綜合到分析等無數次的反復。而其中的每一次循環都使社會基本矛盾和兩個必然性的理解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出,總的思維方向和過程是一個演繹的過程。他是先創立了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然后運用這一理論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情況,也就是考察這一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具體表現,從而得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關系之間的矛盾,而這個矛盾的運動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從而導致由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結論。如果不了解這一總的思路的話,就不能把科學社會主義這個核心原理和唯物史觀以及政治經濟學密切地聯系起來,就不可能把馬克思主義看作一個統一的體系,從而也必然會影響對于任何一個具體原理的理解。所以,作為老師在講解兩個必然性原理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還原其基本思路,說清楚這一原理同其他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使學生深刻理解的關鍵。
以上我們講了理解與還原的關系和兩種具體的還原方法。由此可知,這種方法實際上首先是一種認識方法和思想方法,然后才是教學方法。正因為如此,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早就經常運用了,在老師的講課中也經常是這樣。正如黑格爾早就說過的那樣,人不是學了生理學才會消化,學了邏輯學才會思維,但這并不妨礙研究生理學和邏輯學的意義。[4]在這個問題上也是一樣,我們之所以提出來是因為有一個自發的運用和自覺的運用,以及運用的好與不好的問題。通常我們批評某些老師講課不聯系實際時,經常說他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實際上人們無論講課還是通常表達思想都是從概念到概念,因為實例也是由概念來表達的。所以這種批評的意思無外乎是三種表現:一是不會還原為較低層次的概念,乃至用直接表象的概念來表達,而是用同一層次或更高層次的其他概念來表述;二是不會將結論還原為思路;三是不會還原為具體事實的例證。
應當說人們反思自己的思路,認識自己是怎樣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要比實際地認識和思考問題困難得多。早在亞里士多德之前人們學會思考問題估計也有幾十萬年了,但到他那時候才總結出形式邏輯的一些規律。然后又過了兩千多年才有了黑格爾的的辯證邏輯。這些情況說明,我們現在自己學懂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觀點和理論,尤其是熟知一些字面上的結論性的東西不是很困難,難的是比較深入地理解其依據和思路,并把它教給學生。為了做到這一點,應該從三個方面做努力:一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因為它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對認識發生發展的辯證過程做了清晰的描述,這對我們從理論上提高對認識過程本身的認識有極大的幫助。二是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認識過程。因為它本身屬于內在的精神活動,如果不反思自己的活動,別人的相應過程是觀察不到的,因此也就很難理解。三是要經常了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便對癥下藥地進行解決。但這也要在調查和詢問的基礎上,經過推己及人的方式才能做到。
注釋
①近年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這一觀點談得不多,而談的比較多的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關于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觀點。但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不止一次地談到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是人的類本質,類特性的觀點。我認為這兩個觀點不是矛盾的,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上談的。前者雖然也不排除從人與動物的區別的角度來說明問題(社會性也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社會本質,即在社會活動中體現的本質,如善惡、自私與為他等。而后者完全是從人類與它類,其中主要與動物的區別的角度談的。
②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我所理解的綜合和歸納的區別,這兩個概念所表達的思維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指把幾個分離著的東西合起來的過程。但是,綜合常指把不同的事物合起來看做一個整體,因而這個整體還是具體的東西。而歸納是指把幾個具體的東西的同一個方面合起來,合完了的東西還是一個單一性的東西。但是由于具體和抽象,單一和復合是相對的,所以在很多場合下,綜合和歸納是可以互換使用的。比如在我們講的這個例子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概念,當我們把它們看作與社會整體相區別的抽象物時是單一的,當看作包含不同社會形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時又是具體的或復合的。
參考文獻
[1][4]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8,67.
[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3.
[3]毛澤東選集[M](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491.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