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律案例融入“基礎”課教學的四個關鍵路徑

2018-05-21 11:24:18李萌張海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李萌 張海燕

摘要:法律案例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重要資源。恰當使用法律案例,可以促進教材話語體系向教學話語體系的轉換;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是因為法律案例是法律關系各方沖突的焦點,較好地溝通了法律和道德兩個領域,且來源較為確定和穩(wěn)定。法律案例可以作為導入語,增加課程的啟發(fā)意蘊;映襯法律文化,呈現中國精神,幫助學生樹立“四個自信”;詮釋法律基礎,展現中國工藝,增加課程的知識內蘊;鋪陳中國歷史,闡明歷史發(fā)展趨勢,增強課程的歷史底蘊。

關鍵詞:法律案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四個自信”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14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5-0065-0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下稱“基礎”課)肩負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重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各種資源,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發(fā)揮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作用,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案例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方法,在實踐中獲得廣泛應用。法律案例是案例教學的重要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法律案例,不僅是課程話語體系轉換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關注社會現實、回應社會變遷的重要體現。“基礎”課引入法律案例的目標是促進課程話語體系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進而實現話語體系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提高教學質量,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訂版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為藍本,對法律案例在教學中的可能應用路徑進行分析和說明。

一、用法律案例作為內容導語,開啟問題維度,強化課程的問題導向,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當前,導入性案例在很多法律教材中被廣泛應用,目的是按照實踐體例統籌相關知識,拋出問題,啟迪思維。受制于“基礎”課程的特點,統編教材并沒有過多地引入具體案例。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審時度勢,導入案例,拋磚引玉。

1.法律案例可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理解

法律問題彌散于社會生活中,法律案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法律問題幾乎都涉及到道德問題,但是道德問題不一定涉及法律問題。從內涵上來看,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從外延上來看,道德的范疇要廣闊于法律的邊界,法律并不能包容道德。也正因為如此,法律糾紛幾乎都涉及道德糾紛,但是道德糾紛不一定涉及法律糾紛。所以,法律問題是法律問題和道德問題的聯袂。法律案件是法律問題的載體。以法律案例作為導引,不僅能夠涵攝法律問題,也能夠引出道德爭端。而“基礎”課的重要任務就是,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傳播社會主義倫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厘清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導引型的法律案例具有強大的容納性,從其基礎意義上看,可以大大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理解。

2.法律案例可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律的理解

中國的法治建設,寓于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歷程中。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偉大的治國方略,是歷史的、具體的。包括“基礎”課在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幫助學生理解“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樹立“四個意識”,深刻認識“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特殊使命。法律案件以依法治國理念為處理指針,依法治國理念要求妥善處理法律案件。從方法上看,導引型的法律案件可以幫助學生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原理領悟走入情景感知,從遠距眺望轉向近距探微,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在課堂上的落細、落小、落實;從內容上看,導引型的法律案件可以幫助學生深刻認識依法治國的內涵,幫助學生深刻認識黨領導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面臨的法律問題,幫助學生全面樹立“四個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法治基礎。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要求,裁判文書應當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目前,該網站已經公布了三千多萬篇文書,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資源。在引入法律案件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方面,保證受教育者相關性,增強課程的親和力。法律案例的內容要與大學生直接或者間接相關,案例相關度越高,學生的關注度就越高,受教育效果就越好。“基礎”課要滿足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需求,這種需求既是追求、目標、價值等宏觀向度上的,又是知識、技能、方法等微觀向度上的。相應地,教師在選取教學案例時,應當關注學生的實踐需求和理論訴求,提高課程親和力,使學生樂于傾聽、易于接受,為學生提供可資借鑒的行為模式。除去大學生作為法律關系參加人的案例外,教師還應當使用大數據增加課程的說服力和吸引力,比如校園犯罪、大學生借貸、學位授予、網絡購物、交通事故等糾紛的案例數量、發(fā)生率、和解率等,提振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保證教學內容相關性,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在介紹理想信念(第一章)、人生觀、價值觀(第三章)以及道德問題時,教師可以當事人“三觀”出現問題而發(fā)生糾紛的案例作為導入語,以便增強案例與課程的契合度。例如,在“某甲某乙盜竊案”的刑事判決書中,法院指出:“由于其文化層次及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沒有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漠視理想信念,崇尚金錢,講究享樂,結合其它社會原因,最終走到今天的犯罪道路。”[2]這是法院在裁判中明示被告人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不正確的案例。其實,大量的刑事糾紛都是因行為人“三觀”不正,導致出現嚴重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所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因應事、時、勢的變化,選取適當的法律案例,在授課的過程中,敘述案情,適時拋出設問,在類似講故事的過程中,詮釋法理,抽絲剝繭、步步推進,漸次引導學生領悟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轉變話語體系,優(yōu)化教學效果。

二、用法律案例映襯法律文化,重視文脈維度,突出課程的中國特色,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脈的接續(xù)是民族精神傳承的表現方式。中國傳統文脈上啟夏商,中承唐宋,直至明清,源遠流長。從結構上看,中國文脈是由法律文化、政治文化、社會文化等諸多元素組成。法律文化內化于“基礎”課程之中,法律案例可以最大限度地重塑法律文化維度,彰顯課程的中國特色。

1.用法律案件展現道德規(guī)范,幫助學生理解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教材第四、五章談了道德問題。法律案例可以反映中國社會的道德,突出評價線索,展示中國道德標準,彰顯課程的價值取向——中國的道德和精神。(2016)魯15刑初33號判決在2017年年初引起巨大社會爭議。該案涉及法律技術的運用問題,即“正當防衛(wèi)”是否成立的問題,更涉及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案件披露之后,媒體輿論風氣云涌。對此,相關部門迅速采取措施,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fā)布了情況通報,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通告派員赴山東調查。與此同時,網絡出現大量的文章,反映中國和美國處理該案的不同裁判結果,道德的天平時有傾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課堂上回應學生關切,恰當解釋中美不同判決的深層次原因,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視察時指出:“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3]中國社會具有自己的典型特點,社會結構和社會價值形態(tài)不同于任何其他國家。解決中國的問題,不能盲目模仿域外任何文明模式,必須考慮中國的國情、社情、民情。中國的法院裁判必須符合中國的道德、中國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在山東調研時指出,“刑事審判工作貫徹法治原則……要高度關注社情民意,將個案的審判置于天理、國法、人情之中綜合考量。”[4]教師應當著力將法律案例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轉換話語體系,以此闡明中國社會道德運行的獨特文化語境及其與法律的互動關系,幫助學生體認中國傳統、中國文化,闡明中國的法律有能力解決中國的問題,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

2.用法律案件引領社會思潮,回擊歷史虛無主義對學生的影響

教材第一章談了理想信念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tài)、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5]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挑戰(zhàn),中國法律重視保護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這是因為,英雄烈士的英雄事跡是中國革命文化的表達形式,也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基因和歷史淵源,是中國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6]立法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guī)定了死者近親屬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新制定的《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規(guī)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法以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依托對烈士的人格進行保護。實務方面,法院判決已經對侵害烈士人格的行為進行了回應。實踐證明,以司法裁判的方式回應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的挑戰(zhàn),在法律技術上可行,法律目的上必要。相應地,此類判決不應當僅僅停留于對個案定分止爭的層面,更應當為課程教學所吸納。教師應當通過分析法律制定的原因、背景、目的等內容,重塑話語體系,幫助學生理解保護烈士人格的重要意義和在法律層面上的可行性,大力弘揚法治精神,破除錯誤認識,引領社會思潮,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

3.用法律案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時代新風尚

教材緒論部分第三節(jié)談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問題。一方面,研究以司法裁判為代表的法律案例,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和發(fā)展語境的理解。中國的問題與中國的價值觀交織在一起,我們必須用中國的價值觀解釋中國的問題,用中國的事例詮釋中國的價值觀。比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中提到的“返還原物糾紛案”,其典型意義在于教育人們誠信守法,破除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部分人“漠視法律”企圖渾水摸魚從中漁利的僥幸心理。[7]此案中,“新農村建設”這一背景是中國特有的背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和發(fā)展離不開中國的獨特環(huán)境;教師對道德和法律的詮釋不應該離開中國的背景兀自空談。另一方面,研究以司法判決為代表的法律案例,有利于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照范圍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信念基礎的價值基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中國社會的文化共識。公民的行為應當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限制;中國的法院的裁判結果也應當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2015年發(f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若干意見》,2016年發(f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以多種方式融入到了各級法院的裁判中。例如,在某丙與某丁民間借貸糾紛一案的判決書中,人民法院對某丙濫用訴權的行為進行了批評。法院認為:“人民法院對濫用訴訟權利的行為加以規(guī)制進而通過訴訟誠信建設促進司法公信,也是人民法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8]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照范圍是全方位、全領域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以法律案例為依托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獨特背景,深度解析案件形成的原因和法律應對策略,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和發(fā)展的必然性、關照領域的廣泛性及其與法院裁判的協調性,實現話語體系的轉變,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

三、用法律案例詮釋法律基礎,建構技術維度,增加課程的知識內蘊,傳授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法兼修、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由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條件均不同于任何其他國家,中國的法律無論在實體法還是在程序法上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相應地,法律本體規(guī)定及其運行機制也必然與域外各國有異。教材第六、七、八章談了法律基礎方面的問題。法律案例可以從如下角度切入。

1.用法律案例詮釋基本法理

首先,明確社會主義法的調整對象。法律部門的劃分依據是其調整對象的不同。通過民事案例了解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通過刑事案例了解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guī)范,通過行政案例了解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其次,明確社會主義法的運行。中國公法的運行具有濃郁的社會主義法律色彩,相關案件足以明證;即使在私法領域,比如適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也可以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獨特風格。最后,明確社會主義法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某戊詐騙案“典型意義”在于,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不要輕易相信社會上人員所謂的‘有關系‘有門路,應通過正規(guī)的途徑去找工作、辦事,切勿貪走捷徑,謹防上當受騙。”[9]這是通過對不法行為的否定性評價,發(fā)揮了社會主義法的指引和教育功能。

2.用法律案例呈現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法典展示的公民權利是列舉式進路,案例展示的公民權利往往是救濟式進路。例如,最高人民法院作為典型案例公布的三名學生尋釁滋事案,此案的基本案情是,A校的三名學生在食堂吃飯時無故毆打B學院的某己,造成其輕傷和經濟損失。[10]原告訴至法院,要求被告承擔責任。顯然,A校三名學生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在本案中,A校三名學生侵犯了某己的身體權,違反了刑法第293條的規(guī)定,侵害的法益是“社會一般交往中的個人的身體安全”。[11]某己對其身體享有自主決定的權利,排除一切人的非法侵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分析案例時,應當明確指出此類案件所侵犯的公民的具體權利,通過權利列舉的方式,讓學生清晰地了解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相應地負擔哪些義務,揭開權利和義務的面紗,逐漸走出權利義務的朦朧地帶。在此基礎上,將案例的意義回歸思想道德和修養(yǎng),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指出的,此案的“典型意義”在于:“給家庭、校園及社會敲響了警鐘,將未成年人犯罪扼殺在搖籃里,責任重大。倘若三被告人平時自由散漫的性格及心理能夠得到及時的疏導,此事件完全可以避免。”[12]

3.用法律案例展現法律的適用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典型的裁判文書來講解法律的適用。例如,以“C公司等與D國際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民事判決書”[13]為例,講解中國的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知識和適用技術。教師可以該案為依托講解請求權基礎的檢索次序:合同上的請求權、締約過失請求權、無因管理請求權、物權請求權、不當得利和侵權的請求權。[14]這樣,以一個具體案例,就可以大致講清中國的民事訴訟基本制度,枚舉《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中的所有可以作為請求權基礎的法條。同時,教師可以該案為基點,解釋法律的適用原則、法律解釋方法等問題。

4.用法律案例再現庭審的實況

教師可以用模擬法庭作為載體,展現“控辯雙方”對抗,增加課程的參與度。例如,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分別模擬雙方當事人進行攻辯,學生可以援引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也可僅憑道德規(guī)范、社會準則作為立論基礎進行辯論。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兩造爭點的認識,增進社會閱歷;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對法律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增進知識積累、增強規(guī)則意識。實際上,不少行為規(guī)范都是一種隱藏性的規(guī)范,行為人不違反該規(guī)范,規(guī)范不會發(fā)動、不會現身,在潛移默化中調整人的生活,以至于很多人在潛意識中知道該規(guī)范存在,卻不知規(guī)范的淵源、規(guī)范的要求等細節(jié)。某些特定道德規(guī)范系隱藏性規(guī)范的著例。要落實這些道德規(guī)范,一靠內心的準則——違反準則時的不安,二靠心外的法則——違反準則的非難。前者來自行為人本身,后者來自于行為人身外。但是,作為生物之人,難免有思慮不周、智識有限、道德失范之時——內心沒有不安,身外已有非難。辯論可以使參與雙方互為鏡子,互相呈現對方思慮不周之處,增進對規(guī)則的理解,這是增進思考、增加智識的重要手段。總之,“基礎”課道德部分的講授不可空洞無寄托,法律部分的講授不可空白無著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以法律案例為依托,轉變話語體系,建構起溝通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的橋梁,傳授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讓學生成為德法兼修、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四、用法律案例展現社會變遷,理順時間維度,增強課程的歷史底蘊,幫助學生增強對歷史發(fā)展趨勢的理解,與其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教材第二章第二節(jié)講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指出“做忠誠的愛國者”需要“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從古至今,史料中存有大量記載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這些案件彰顯了人與國家關系的變遷和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教師應當守好“基礎”課這段渠,開墾自己的責任田,并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下稱“綱要”課)做好銜接,形成協同效應,以法律案件為依托,從案件后果、案件說理等方面的變化闡明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增強文化底蘊,加大唯物史觀教育力度,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同。

1.從案件后果的變化闡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這里以對危害國家安全行為制裁手段的歷史變遷為例進行說明。秦律規(guī)定有“謀反罪”,“據《史記》載,商鞅、呂不韋、李斯、趙高等人均以謀反罪被嚴懲。”[15]又規(guī)定有“妄言罪”,對于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言論,處罰方式是“誅族”。[16]《北齊律》創(chuàng)立“重罪十條”,第三項即為“叛”。“重罪十條”制度為后代法典所堅持,并演化為“十惡”制度,至清末廢除,影響綿及千年。其基本要義是對于危害國家、皇帝的“叛”等行為,給予極其嚴厲的制裁,維護皇權統治和封建倫理秩序。[17]隋代《開皇律》篇首規(guī)定了“十惡”,對于“謀反”“謀叛”等危害國家社稷的行為,只要“謀”就構成犯罪,且不能適用從寬政策。[18]唐代《唐律疏議》繼承了《開皇律》“十惡”的規(guī)定,“謀反”“謀叛”皆為“十惡不赦”的內容。[19]唐高宗時,名相房玄齡次子房遺愛與妻子高陽公主意圖發(fā)動宮廷政變,事情敗露,夫妻二人皆被誅殺。高陽公主雖系唐太宗李世民愛女,卻扔難逃殺戮命運。可見,“謀反”這樣的大罪,即使是公主王孫也不能免刑。明代法律對于危害國家社稷的行為,處罰嚴于唐代,“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南海‘盜號稱‘黑鬼者為亂,被捕斬共370余人。”[20]處罰之重可見一斑。清朝奉行“詳譯明律,參以國制”[21]的立法政策,《大清律例》繼承了“十惡”制度,對“謀反”等行為,本人要凌遲,父子、祖孫、兄弟及同居男子十六歲以上的,全部處斬,嚴厲程度較過往尤甚。[22]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中設置“內亂罪”,成為鎮(zhèn)壓革命的工具。[23]南京政府制度亦同,《中華民國刑法》也規(guī)定了“內亂罪”,對于“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24]其主要目的也是鎮(zhèn)壓革命運動。

1931年12月,1932年4月,1934年4月,蘇維埃政府通過一系列法律文件,對反革命行為進行了規(guī)制。[25]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加強刑事立法工作,擬定的多個刑法文本,都重視對國家安全的保護。現行刑法第102條到112條,將危害國家安全罪分為“危害國家、顛覆政權的犯罪,叛變、叛逃的犯罪和間諜、資敵的犯罪”。[26]不同罪名有不同的構成要件。我國傳統刑法理論在犯罪構成方面采四要件說: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但是,但也有學說認為,“犯罪構成由不法與責任組成”,“采取形式上的兩階層實際上也可謂三階層的體系”。[27]只有符合構成要件的才認為是該罪,才應當承擔此罪的刑事責任。綜上,對于國家安全這一核心價值和利益,自古至今,各種社會形態(tài)均予以保護,但是,一方面,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律法所保護的法益不同,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保護的是帝王利益,資本主義社會保護的是資本家的利益,社會主義社會保護的是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保護的手段有差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懲罰思想犯,只要有“謀”就要被誅殺,現代法制則不干預思想,必須將思想外化,以犯罪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且符合相應的構成要件才構成相應的犯罪,并且現行刑法充分考慮犯罪的具體情節(jié),慎用死刑。

2.從案件說理的變化闡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28]恰當運用法律案例,分析案件背后的法理取向,展現封建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區(qū)別,做好與“綱要”課等課程的配合,從法律的層面,說明封建制度的落后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必然性。這里以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進行批判的理由為分析對象進行說明。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對清政府腐朽統治的戰(zhàn)爭。曾國藩在《討粵匪檄》開篇即謂:“逆賊洪秀全楊秀清稱亂以來,于今五年矣。”[29]稱呼洪秀全、楊秀清為“逆賊”。第二段又謂:“歷世圣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30]曾強調洪、楊等違背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秩序。清天子則“憂勤惕厲,敬天恤民,田不加賦,戶不抽丁。”[31]說明君權天授,皇帝統治的必然。在這一時期,律法的規(guī)定乃天子意志的當然延伸,檄文不可舍本逐末,只能提對君臣、父子綱常之違背,而不必也不能提律法。封建社會民眾的意志并不是國家權力的來源。以洪秀全、楊秀清為代表的中國農民階級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階級局限性,無法認清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太平天國運動以失敗告終。中國人民繼續(x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探索民族和國家的出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的利益和國家利益是一致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意志和法律的意志是一致的,人民是法律的制定者。可見,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是人民當家做主,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封建制度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制度必然確立。

在“基礎”課教學中引入法律案例,是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法律與歷史相交織,道德與法律相呼應,吸收古往今來的經典法律案例為教學所用,是“基礎”課教學的題中應有之意。“基礎”課教師要善于搜集、整理相關法律案例,依據一定的層次對案例進行整理和改造,分門別類、條分縷析,按照課程內容的要求,選擇適當的切入路徑,適時運用案例論證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增加說理的維度,改革傳統的話語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28]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2014)石刑初字第43號.

[3][5]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 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yǎng) 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2017-5-4(1).

[4]沈德詠在山東刑事審判調研座談會上強調 堅守公平正義底線 提升司法審判能力 讓熱點案件成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N].人民法院報,2017-4-6(1).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7-2(1).

[7][9]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EB/OL].最高人民法院網.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24931.html.

[8](2015)黑監(jiān)民再字第116號.

[10][12]最高法院公布發(fā)生在校園內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河北)[EB/OL].最高人民法院網.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15566.html.

[11][26][27]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063,680,100-103.

[13](2012)民四終字第1號.

[14]王利明.民法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討[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4(3):125-126.

[15]朱勇.中國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58.

[16][17][18][19][20][21][22][23][24][25]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62,105,114-115,123,179,197,207,268,293,307-308.

[29][30][31]曾國藩全集·詩文[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213-214.

[責任編輯:龐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午夜日b视频|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第三页| 91九色最新地址| 亚洲第一区在线|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自拍另类| 欧美日韩午夜|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有专无码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色综合|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日日拍夜夜操|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99在线视频免费| 在线视频97| 呦女精品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日韩资源站|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91久久夜色精品|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高清|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在线a网站|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亚洲午夜片|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午夜啪啪网| 福利在线一区| 久久综合婷婷|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成人亚洲视频|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导航在线|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午夜欧美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国产青青操|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久久99国产视频| 国产91小视频| 五月综合色婷婷|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爽爽视频|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