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物質與精神的總和,校園文化表現著學校的價值取向,堅持什么樣的理念,走什么樣的路子,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校園文化代表著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全體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與信仰,決定著一所學校辦學的高度與品位,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地方文化;校園文化;導向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曲藝、國畫、書法、對聯、酒令、歇后語等。如說民族服飾、各地生活習俗、地方文化、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筆者所在地文化有著厚重的地方特色,湖南省詩詞文化楹聯之鄉、毛筆制作列入文化遺產之列,故此學校2015年被評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優秀的傳統文化、地方特色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如何找準這些地方特色的地位,特別是在德育教育找如何發揮地方特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導向功能中尤為重要。《地方特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研究》這一課題,在我校開展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我們實驗教師在課題組的正確指導下,井然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作為課題主持人對地方特色在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故在此談談我粗淺的幾點認識:
一、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與意義
中國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古國,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數千年積淀起來的傳統美德,可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基礎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這些美德與文化已經和正在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地方特色受到忽視和挑戰。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人的意識中被逐漸地淡化。也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他們有的過多地依賴家長,缺乏自理能力,勞動習慣欠缺;有的以自我為中心;還有的是非觀念淡薄,民族意識、集體意識淡漠。結合當地情況主要表現為:沒有幾個學生能正確地拿起他們似曾相識的毛筆,就更談不上是用毛筆進行書寫了。其次,貼對聯分不清上下聯,更談不上如何張貼上下聯。這樣的結果必將傳統文化流失。在教育過程中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他們從行為模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等多個方面塑造學生的人格和行為。因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不能在我們的教育中被忽略。我們有必要在教育過程中重拾傳統,直至將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提升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二、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做法與措施
在行動中去實踐、總結和提升學校文化校園。文化不僅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一種理性的認識,重要的在于實踐,在于師生對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如何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日常教育活動之中,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我們應該努力做到:
1. 正確定位提煉校園文化內涵與核心
定位很重要,不要定位成假大空的文化(不要做這個家,那個家的培養,是家我們也培養不了,真正的家是天生的,自身就具備家的素質),要符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發展的真實需求(不要靈光一現,引用百年名校的校訓,東撿西湊一案例),找準自身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接入點,擇優而用,而非全選,一點做精,即是大功德,進而豐富自己的學校文化內涵。
2. 堅持文化與品德相統一,全面發展學生
學校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相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統一,促進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我們既關注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又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近年來學校通過學生社團活動將傳統的東西,地方的特色重置于課堂之中,組建有:詩詞楹聯學會、墨香書法社、錦繡家鄉湘繡社、DIY毛筆作坊、飛揚民族舞社等12個社團組織。社團活動完全由學生自主管理,不僅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特長,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重新認識了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發現了家鄉的、身邊的文化寶藏,同時培養了一批特長人才,學校每年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多名體、音、美藝術特長生。
3. 構建專業化教師隊伍確保特色傳承
在教師專業發展上,針對學校個別教師出現的職業倦怠和滿足現狀等實際問題,學校從“厚德、博學、勤謹、求實”教風的形成抓起,以教師教育覺悟、教育品位的提升為重點,時刻關注教師的工作理念、工作態度、工作細節。學校堅持國家培訓與校本研訓相結合,除教師參加學業進修和繼續教育外,讓教師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等的實踐中,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通過教師參與學生發展指導課程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指導社團活動、指導開展陽光健身活動等教學實踐,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
4. 營造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良好校園環境
物質文化建設一是要根據教育特點、時代特點、區域特點和學校環境,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形成學校獨特的校園物質文化風格。二要從本地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在校園內栽花種草,綠化、美化校園,使整個校園干凈、整潔。三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環境的設計、維護和創造。有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氣息的良好校園環境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創造空間和工作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構建健康的人格,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愛因斯坦,學校是專門培養人、教育人的地方,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場所,它不僅僅是一個教室、操場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環境、文化的理念,尤其是學校的學生,更是校園文化的活載體。因此,學校將不止要求每一門課程而是整個學校生活的每一項活動,都應滲透、彌漫著文化氣息,都應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學校的管理,不僅是行政的管理,更是一種文化的管理。校園文化更是一種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戰略,不斷引領著學校內涵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只有找準著力點才能發揮校園文化在教育中的導向功能。
參考文獻:
[1]李拴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三個著力點[J].教書育人,2016(20):63.
作者簡介:
劉皇良,湖南省汨羅市,湖南省汨羅市川山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