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為了更好的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而實行供給側改革,這是必然的要求。物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其關鍵任務在于增加有效供給引領需求、淘汰無效供給調整結構、降本提效提高物流企業綜合實力。具體到物流企業層面,就是要基于國家對物流業的全方位布局,提升自身服務質量,提高企業效率,有效降低成本。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物流企業應切實根據自身特性和資源,找準定位,選擇適宜的發展方式和路徑。對大中型綜合性物流企業而言,要通過并購重組建立國際物流品牌,要技術創新與管理提升并重,要注重資本運用,多方式籌資,提升資金周轉效率,增加輔助性收入;對大中型專業性物流企業而言,可通過滲透式戰略或向上/向下一體化戰略,以現有業務為基礎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對小型物流企業而言,要緊跟政府物流基礎設施投資步伐,利用小企業靈活的特點,與大中型物流企業合作,專注縫隙市場,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效率,提升服務水平。總之,供給側改革下我國物流企業需要實現發展策略創新,創新性提升物流服務質量,創新性降低物流成本,創新性進行物流品牌建設,創新性促進物流管理升級。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運輸型物流企業;倉儲型物流企業;綜合型物流企業
引言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穩定經濟增長、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首要舉措和必然要求。物流業作為第三產業代表,近年來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大數據、物聯網等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物流業的深度融合,給物流領域帶來了巨大變革。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物流金融”的有機融合已經成為物流業收益增長的關注熱點。2017年我國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以扭轉宏觀經濟增長率持續下降趨勢。在此背景下,物流金融發展也將獲得難得的成長機遇。
1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探源
供給側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簡稱,其內涵是從要素端和生產端入手促進經濟在新常態下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改革代表了當前新的政策方向,但供給側并不是一個新的詞匯,該詞最早由供給學派提出,而供給學派主要的理論基礎——供給經濟學,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從理論上講,供給側改革植根于供給學派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和伊薩定律,強調政府應當減少稅收,強化市場競爭,釋放要素活力,解除供給束縛等。然而,要準確理解供給側,就必須首先理解需求側。我國傳統上促進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都屬于需求側,積極進行需求側管理也是國家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主攻方向。從需求側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就是國家政策的轉向,即從著重通過管理需求刺激經濟增長轉向著重通過管理供給和優化產業結構保持新常態下宏觀經濟的中高速發展。不過,改革還是要具體落實到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
2供給側改革下物流企業發展策略創新
2.2創新性降低物流成本
2016年8月8日國務院發布《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專門提出要較大幅度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并于一個月后發布《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足以說明政府對社會總體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視程度,物流企業也要充分重視降低成本的問題。201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0.8萬億元,同比增長2.8%,較2014年增速明顯放緩,占GDP的比重為16.0%,比發達國家仍然高出很多。社會物流費用的降低取決于物流企業收費的降低,物流企業收費的降低取決于物流企業成本的降低,物流企業成本的降低取決于行業整體建設,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物流行業標準化的推行、物流領域政府收費的降低等。物流企業降低成本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企業結合內外部因素和環境變化分階段實施、分項推行。
2.2政府和國家政策的支持是我國物流業供給側改革成功的關鍵
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要增加有效供給、淘汰無效供給、促進企業降本增效,這就要求物流企業采取各種措施提升企業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但這里面有些問題離了政府和國家政策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像落后無效或低效供給的退出、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西部落后地區物流業的發展等,均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規劃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而目前有些政策措施反而成了限制我國物流有效供給的重要原因,如稅收政策的不合理、通行政策的約束、以“管制”代替“管理”、沒有做到真正的簡政放權等,從而使中國物流業受到高稅收成本約束、高融資成本約束、高運營成本的約束和高行政菅理成本約束,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其降本增效談何容易?所以,在物流業供給側改革中,還需要政府在建立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方面起關鍵作用。政府應規范、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加快稅制改革,放松行業管制和政策約束,為物流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
2.3創新性促進物流管理升級
推進物流業結構性改革、轉變物流企業發展方式需要以先進的管理作為支撐,而推動管理方式升級需要在措施上下功夫,需要軟硬件并重。相關措施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推行企業標準化工程。目前國家層面正在積極推進物流業各領域標準的制定,企業應健全有效銜接的物流標準體系,推行托盤、周轉箱、集裝箱等標準化裝載單元,從運輸設施設備、裝載設備到管理軟件都要積極推行標準化,這也是企業降低無效損耗、提高效率、提升服務質量的有力舉措。二是完善企業信息化建設,推動物流活動信息化、數據化,實現平臺及時共享與跨平臺有效銜接。企業信息化建設與標準化建設相互銜接、相輔相成,同樣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政府方面也在大力倡導物流行業信息化建設,倡導政府建立物流數據共享平臺,促進交通與物流信息共享,為企業完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管理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新技術的開發,它們是企業的“兩條腿”,缺一不可,無線射頻識別(RFID)、可視化技術(VISC)、移動信息服務(MIS)、智能交通(ITS)、位置服務(LBS)都是企業需要重點開發的技術領域。無論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轉變還是供給側改革下產業的轉型升級,其中最關鍵的都是技術創新,而企業作為最具活力的經濟單元,是連接科學研究與市場檢驗的節點,因此企業應著力開展產學研融合的技術創新,實現企業結構性升級。
結語
本文在梳理供給側改革相關文獻基礎上,解釋了供給側改革對宏觀經濟和物流產業的意義與影響,并結合供給側改革下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指導意見闡明了物流業發展的方向,利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數據及可查詢的文件,按照業務類型和輻射范圍/規模兩個維度對物流企業進行了分類,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不同類型物流企業的發展路徑與相應策略。本文認為,供給側改革下物流企業應當扮演的角色與承擔的任務非常明確,即提供有效供給引領需求、淘汰落后供給調整結構、降本提效提高物流企業綜合實力,這也是所有企業需要明確的發展方向。當然,不同類型的物流企業一定要切實結合自身企業特性和資源,選擇適宜的發展方式與策略,走適宜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選題研究中心.重點領域改革節點研判:供給側與需求側[J].改革,2016(1):35-51.
[2]孫亮,石建勛.中國供給側改革的相關理論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5-82.
[3]李智,原錦鳳.基于中國經濟現實的供給側改革方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