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行波 王小忠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產品的多元化、多樣化、結構形式復雜化,對機械加工工藝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工藝創新勢在必行。本文對復雜曲面零件進行工藝設計研究,從產品的結構特點進行分析,著重對其工藝方案的研究,包括零件結構的化繁為簡、工藝流程的安排、工藝方案設計的關鍵點分析。
關鍵詞:工藝創新、工藝設計、復雜曲面
1復雜曲面零件的結構特征
本文以桁條為例,零件材料為7055牌號的鋁合金 ,屬于高強度、高韌性材料,熱處理至T76狀態后,零件變形較大,硬度較高,在鋁合金材料中屬于較難加工的一種材料。零件由多個連續不規則的曲面構成,因形狀結構不規則,加工時難以確定定位基準,裝夾困難。外形R736的圓弧面為直接作用面,要求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故壁厚為關鍵尺寸,該處最薄處壁厚要求分別為2、1.5、2,壁厚較薄,長度較長,加工時振動較大,尺寸極難保證。
2 復雜曲面零件的工藝方案設計
2.1 零件結構的化繁為簡
基于我廠現有的加工設備(三軸加工中心)和加工能力(僅能加工一些簡單的曲面),將連續復雜的曲面零件的內容進行分解,分解為單一的、簡單的曲面組合,將零件分解為曲面一、曲面二和曲面三,加工內容的化繁為簡,使現有資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2工藝方案設計的關鍵點分析
2.2.1 基準的確定
分析桁條的結構特點,該零件外形結構不規則,沒有相對穩定的定位基準,故定位基準的確定是一大難點。
(1)粗基準:零件毛坯為長方體,故粗基準選用毛坯的幾何中心,粗基準位置比較可靠、簡單易測量。
(2)精基準:因結構不規則,沒有相對容易找到的定位基準,本次工藝方案的關鍵性難點是如何確定定位基準,結合零件的結構特點,本次工藝方案設計是:增加輔助工藝塊,自己設定定位基準(如下圖1)。
在零件的兩端增加輔助工藝塊,工藝塊長度方向的兩條邊垂直于零件的最長直邊,定位基準為長度方向的中心和零件直邊的交匯處。該定位基準定位可靠,方便測量,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均可用該基準。
2.2.2 工裝的合理設計
精加工曲面一后(如下圖2),零件壁厚變薄,與工裝板的接觸面積變小,裝夾困難,易發生傾斜,且存在變形,導致精加工后的曲面二與曲面一易產生錯位,為曲面三的加工增加了較大的困難。
為了保證曲面二加工后的尺寸穩定,裝夾可靠,操作方便,故本次工藝方案研究為增加輔助工裝,增大零件與工裝的接觸面積(工裝示意圖如下圖4)。為了保證兩個曲面不發生錯位現象,故兩曲面的加工基準必須統一,精加工曲面一時,在工藝塊的兩端做出兩定位孔(如上圖2),采用兩定位孔定位裝夾,精加工曲面二,這樣能有效保證兩曲面的基準重合統一,保證尺寸穩定,定位可靠。采用輔助工裝裝夾,有效的解決了零件壁厚較薄,接觸面積較小,裝夾困難的問題。
2.2.3 工藝方法的選擇
根據工藝流程安排,劃分為三個階段: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
粗加工階段:去除多余余量,選較大尺寸的刀具,選用大的吃刀量和切削速度,縮短加工時間,一般以提高生產率為主,兼顧經濟性和加工成本,但該階段切削力較大,要防止零件的松動。
半精加工階段:進一步減少余量,該階段要注意控制零件的變形和余量的保證。
精加工階段:該階段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兼顧切削效益、經濟性和加工成本,要著重注意控制零件的變形,工件的定位可靠穩定,產品尺寸的有效保證,加工工序的先后順序,以及裝夾的方便,穩定可靠。加工過程中采用試切的方法,觀察零件的振動情況,并進行尺寸的檢測。試切過程中通過不斷調整切削用量(包括切削速度的控制、進給量的控制、及背吃刀量的控制),以達到最優的結果。
2.2.4 刀具的合理選擇
根據機床的加工能力、工件材料的切削性能、工序內容、切削用量等因素,合理選擇刀具,綜合考慮生產率、刀具的耐用度,以達到適用、安全、經濟的目的。粗加工選擇較大尺寸的刀具,精加工要求準確加工出每個細微結構,選擇小尺寸的刀具。
桁條由連續不規則的曲面構成,故選用刀尖帶有R的立銑刀,銑削方式如下圖4,零件為曲面,可以看做由許許多多細小的圓弧面構成,刀具銑削圓弧時,刀尖圓弧R上一點始終與圓弧面相切銑削,利用直線插補的方法,加工出所需要的曲面。
3效果驗證
從現場的情況來看,通過本次工藝方案研究,該零件裝夾方便可靠,尺寸能得到有效的保證,本次工藝方案合理可靠,能較好的實現復雜曲面零件的加工,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為同類型零件的加工奠定了基礎。
4結論
綜上所述,產品多樣化復雜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技術的不斷創新,才能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不被市場所淘汰。本次工藝方案研究,從零件的結構特點出發分析,合理選擇加工方法,合理選用定位基準,實現了裝夾穩定可靠,尺寸得到了有效保證,為后續類似零件的工藝方案設計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占齊,楊莉.機床數控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1:22-23.
[2]關慧貞,馮辛安.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