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華 梁晨曦
第一節 文獻綜述
電子貨幣,是指以數碼記賬的方式代替使用現金交易的貨幣系統。電子貨幣有效提高交易的效率與安全,例如消費者無須攜帶大量現金,商戶同時無須人手點算現金。交易過程主要通過金融機構來完成,故安全性極大的提高。
狹義上講,電子貨幣指只能用于實體場所的磁條卡片或IC感應元件,主要指具有網上銀行功能的銀行卡,及用于小額消費的電子卡片(車卡)、各類商業機構自行發行的儲值卡(商場會員卡)、賭場的籌碼。 在廣義上,電子貨幣還指網絡消費用的虛擬錢包,包括網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PayPal等)。這類網上錢包只需要有賬號及密碼、手機,就可以進行交易。
傳統貨幣理論中認為, 在影響貨幣供給的兩個因素里,基礎貨幣是一個外生變量,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對其進行影響。但是,貨幣乘數對中央銀行來講是一個內生變量,中央銀行很難對其進行控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貨幣乘數越來越成為影響貨幣供給的更為重要的因素。
在現實實踐中中,電子貨幣的發展不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也為傳統貨幣理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其中,它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尤為明顯,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是電子貨幣增強了貨幣乘數的內生性,最終會加大了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控制的難度。因此,正確認識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的影響,準確把握在電子貨幣條件下我國貨幣乘數變動的規律,對中央銀行靈活運用貨幣政策,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是,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對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影響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層面上。其結果雖然對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但問題在于難以操作,實踐性不強。因此,本文嘗試梳理已有文獻,嘗試尋找出二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內在機理,為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提供幫助。
第二節 文獻綜述
對電子貨幣與貨幣乘數關系的理論認識,目前在金融學界已經有了一定共識。
1.陳雨露,邊衛紅(2002)用兩個模型表示了加入電子貨幣后的傳統貨幣供給理論的變化。加入電子貨幣之后,貨幣供給變為:
k取決于社會公眾以現金或存款形式持有貨幣的偏好,隨著電了貨幣的快速發展,使用電了貨幣會越來越方便,電了貨幣會越來越普及,而目電了貨幣提供的信用功能更是現金所不能替代的,這一切將不斷增強人們持有電了貨幣的欲望,而降低其持有現金的欲望,因此k趨于下降。
3. 楊軍(2010)認為貨幣乘數由四個變量決定:通貨比率k,定期存款比率t, 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r1, 超額準備金率e這4 個變量。而且電子貨幣的出現,使這四個變量分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狹義貨幣乘數m1 是定期存款比率t 的遞減函數、廣義貨幣乘數m2 是定期存款比率t 的遞增函數。
綜合以上觀點,前人認為電子貨幣的流通將導致廣義貨幣乘數m2 上升,但對狹義貨幣乘數m1 則有著雙重的影響,需要根據各個不同變量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的相對關系來進行具體分析和判斷。
在電子貨幣與貨幣乘數關系實證檢驗的方面,前人也有不同的理論貢獻。
1.梁強,唐安寶(2010)以狹義貨幣乘數為因變量,以現金漏損率、電子貨幣使用率和電子貨幣替代率為自變量,在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后,進一步建立狀態空間模型,通過動態系數展現了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的動態影響,結果表明:隨著中國電子貨幣的發展,尤其在2002年以后,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具有明顯的放大效應,增強了貨幣乘數的內生性,同時加大了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難度。
2.李忠民,李坤坤(2010)將反映電子貨幣發展水平的變量K加入到貨幣供給的方程中,刻畫出了電子貨幣發展對貨幣乘數影響的曲線,并且提出的原假設:電子貨幣的發展將會擴大貨幣乘數。實證的結果顯示,電子貨幣的發展從長期來看會擴大貨幣乘數的大小,但是在短期將會縮小貨幣乘數。
3.周友光(2007)選取我國1990—2004年電子貨幣的樣本數據,以及電子貨幣與貨幣乘數相關的變量,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對電子貨幣與貨幣乘數的相關性進行了統計檢驗。實證結果表明,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具有放大效應,增強了貨幣乘數的內生性,加大了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難度,從而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4.王亮劉瑞娜(2012)認為就我國當前電子貨幣發展所處的階段來看,電子貨幣對現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較為明顯,電子貨幣的使用也主要是通過與現金、準備金和活期存款相關的因素來影響貨幣乘數。
第三節 總結
綜合以上前人研究成果,不難發現,隨著我國電子貨幣的發展,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的替代作用越來越明顯,電子貨幣的增速加快可能放大了狹義貨幣乘數和廣義貨幣乘數的乘數效應。
央行可控因素所占比例的降低增加了貨幣乘數的內生性。貨幣乘數不穩定性和內生性增強使中央銀行更難以預測貨幣乘數的變化,因而貨幣政策的調控難度加大,這使我國以貨幣供給量作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效果受到削減,降低了貨幣政策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