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新
摘 要:龐家河金礦是在秦嶺泥盆系成礦帶中發現的一個前景可觀的金礦勘查基地。本文對該礦區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條件以及礦床基本地質特征進行了綜合分析,重點對金礦礦體地質特征及該區找礦前景進行了分析研究。通過對龐家河主要金礦體的詳細闡述,并且,將其地質特征與該區外圍的礦點(礦化點)進行對比,認為龐家河金礦床外圍及深部的找礦前景非??捎^,同時,對擴大龐家河金礦的勘探范圍以及尋找更大的儲量空間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龐家河金礦;地質特征;成礦條件;找礦前景
引言
龐家河金礦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鳳縣唐藏鎮龐家河村,距鳳縣縣城6°方位直線距離10km處,行政區劃屬陜西省寶雞市鳳縣唐藏鎮管轄)。地處秦嶺西段南麓,為中高山地區。該地區在發現該礦床之前,曾有多家地質勘查單位進行過多期次的地質調查,對該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對龐家河金礦的發現與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金成礦地質背景
1.1礦區地層特征
龐家河金礦床所處大地構造位置,按槽臺學說為秦嶺褶皺系鳳縣~柞水~山陽海西褶皺系北緣;按板塊構造劃分為華北板塊南側陸緣區和揚子板塊北側陸緣區碰撞縫合帶(商丹斷裂)附近的揚子地臺一側沉降帶內的一套泥盆系地層。
1.2礦區構造環境
1.2.1褶皺構造
礦區褶皺構造主要有梁山溝背斜、龐家河~蘆家灣背斜,基本為近東西向,有的被白堊系地層掩蓋。值得指出的是在泥盆系地層中由于南北應力作用形成一些小的倒轉背斜,如西山倒轉背斜,其軸部附近,對金礦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1.2.2斷裂構造
礦區內的大斷裂主要有東西向和北東向兩組,其中東西向有龐家河~蘆家灣斷裂是高橋~洮坪斷裂東延,為一條長期活動的同生斷裂,還有中、上泥盆統組間斷裂,它們均見有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等熱液蝕變。北東向組以窯坪~布子山和水磨溝~龐家河斷裂為代表,呈北東向展布,亦有一定的蝕變。這兩組構造將地層切割成菱形塊體,龐家河金礦床位于斷裂圈閉的菱形塊體內[1]。
1.3巖漿活動
礦區周邊巖漿活動強烈。東北部有海西期的唐藏巖體(oδ43)侵入于古生界丹鳳群和泥盆系上統下東溝組中,有老灣溝等金礦化點帶分布;南部有印支期鳳縣巖體(γ51)在其南接觸帶內有佐家莊金礦;西部有柳殺溝小花崗巖體,巖體內有Au、Ag、Pb、Zn等多金屬礦點;另外在礦區還有一些小巖脈,有輝綠巖脈、輝綠輝長巖脈、煌斑巖脈、斜長玢巖脈、花崗斑巖脈以及石英脈等,主要分布在巖體外接觸帶、龐家河礦區、梁山溝等地段。
2金礦床及礦體地質特征
2.1礦床地質特征
該礦床賦存在泥盆系上統下東溝組砂質絹云千枚巖、變質細砂巖、變質粉砂巖中,由于地層受南北推擠應力作用,在礦區西部形成次一級的西山倒轉復式背斜,其軸向近東西、南傾、傾角70°左右,樞扭向西53°側伏。倒轉翼(北翼)由下東溝組一套變質石英砂巖、變質粉砂巖組成;正常翼(南翼)主要由下東溝組砂質絹云千枚巖和綠泥絹云千枚巖組成。在軸部附近及其兩翼發育一組層間擠壓片理化帶。
2.2礦體地質特征
礦床內有五條礦帶,本文只對Ⅳ、Ⅲ、Ⅴ三個主要礦體進行描述,現將它們的特征簡述如下:
2.2.1Ⅳ號礦體
Ⅳ號礦體規模較大,從13~31號線長480m,水平厚度0.43~5.02m,延深從1448~1080m有369m,形態較簡單,呈似層狀,傾角70°左右。礦體連續、厚度較穩定,平均厚度2.07m,厚度變化系數61%;品位分布不均勻,品位變幅0.01~34.4g/t,平均品位6.72g/t,品位變化系數為118%。產狀較陡,局部有反傾現象,沿走向和傾向上亦具有舒緩波狀、復合、膨脹收縮等特征。
2.2.2Ⅲ號礦體
在勘探地段內從17~31號線長460m,水平厚度0.25~5.20m,延深從1430~1070m有360m。形態較簡,似層狀。傾角70°左右。礦體較連續,厚度較穩定,平均厚度2.37m,厚度變化系數73%;品位分布不均勻,品位界于0.13~24.32g/t,平均品位5.94g/t,品位變化系數113%。
2.2.3Ⅴ號礦體
Ⅴ號礦體規模中等,從15~27號線長360m,水平厚度0.50~6.43m,延深從1430~1000m有430m,形態簡單,呈似層狀,傾角70°左右,礦體沿走向和傾向與Ⅳ、Ⅲ號礦體相似。礦體不連續、厚度不穩定,平均厚度2.22m,厚度變化系數84%;品位分布不均勻,品位變幅在1.00~32.91g/t,平均品位5.74g/t,品位變化系數為159%。
2.3礦石質量特征
2.3.1礦石礦物組成
礦石的礦物種類較多,有30余種。主要金屬礦物是黃鐵礦和由黃鐵氧化而成的赤鐵礦、褐鐵礦及黃鉀鐵礬,次要金屬礦物有毒砂、磁黃鐵礦化、臭蔥石;脈石礦物主要是石英和絹云母;貴金屬礦物為自然金和銀金礦,含量甚少。
2.3.2金的賦存狀態
金的嵌布特征主要表現為金礦物一部分嵌布于黃鐵礦、石英和褐鐵礦中;另一部分分布于絹云母片間、褐鐵礦粒間和石英裂隙中。礦物中以不可見金出現,占51.02%,分布于礦物裂間金的金礦物占48.98%,兩者分布率相近。
3礦床成礦期的階段劃分及成礦物質來源
龐家河金礦產于既是礦源層又是賦礦主巖的上泥盆統下東溝組絹云千枚巖、變質砂巖中。金礦體主要賦存在膨脹、收縮、分枝、復合及波狀彎曲的層間擠壓片理化帶中。成礦期主要分為3個不同的階段,即:石英-粗粒黃鐵礦-水云母階段、細粒黃鐵礦-毒砂階段和黃鐵礦-石英-碳酸鹽階段。[1]此外,通過對龐家河金礦硫、氧及鉛穩定同位素分析,發現礦石鉛主要來源于上地殼,部分來源于地幔。δ34S值揭示了金成礦流體主要來源于地殼流體,部分起源于巖漿。同樣,δ18O值顯示成礦熱液部分來源于巖漿水,大部分來源于變質水。總之,龐家河金礦成礦物質來源是儲庫混合源[2]。
4找礦標志
(1)龐家河金礦主要的控礦構造為韌性剪切帶,同時,它也是該區找礦的關鍵所在[3]。
(2)鳳縣巖體、何家莊巖體以及唐藏巖體內外接觸的斷裂構造發育區。
(3)褐鐵礦化、赤鐵礦化、黃鐵礦化、毒砂化、絹云母化蝕變帶以及千糜巖。這些都是近礦圍巖蝕變標志。
(4)分布于巖體周圍的各類化探異常暈圈。
5找礦前景淺析
(1)龐家河金礦床雖然已經開采多年,提交了一定的工業儲量。但是,在其深部仍有較大的找礦前景。我個人認為,應該加大力度,不斷調整開采設計方案,以“開采與研究相結合”的原則,對深部礦體進行突破。
(2)在進行深部突破的同時,更應該抓緊對礦床外圍的勘查與研究。加大對礦床附近出露的礦點及異常區的勘查力度,同時也要對外圍礦點及異常區的地質環境、礦化特征、礦石的結構、構造、物質成分以及圍巖蝕變特征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將其與龐家河金礦床的特征進行對比。爭取擴大龐家河金礦床的外圍勘探范圍,尋找較大的儲礦空間。所以,龐家河金礦床的外圍勘查與研究也是找礦工作的重點區域。
參考文獻:
[1] 魏寬義,劉平,王民良. 南秦嶺正河金礦區控礦剪切帶特征與成礦關系研究[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3年,04期
[2] 吳孔運,高利鵬等.陜西龐家河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成礦物質來源研究[J].中國地質,2011年,03期
[3] 權志高,龐家河金礦床構造特征與金成礦. 黃金科學技術, 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