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企業中,管理者出于各種目的對企業實行盈余管理。而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企業盈余管理的必備條件之一。本文在對會計政策選擇和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會計政策的選擇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并對規范企業的盈余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選擇 盈余管理
一、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的理論分析
近年來,企業管理當局為了得到滿意的財務會計結果,借助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等多種手段,多計或少計收益、少計或多計費用與成本,對企業會計利潤進行操縱。但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想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在合法的前提下尋求于己有利的財務后果,實現其盈余管理的策略。
盈余管理與會計政策選擇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區別。共性在于進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之一就是會計政策選擇,而會計政策選擇的結果會影響到公司的盈余。但是兩者之間也存在區別,盈余管理除了采用會計方法外,也可采用非會計方法,其主要區別在于管理當局的動機。盈余管理是一把利弊兼施的“雙刃劍”,其存在具有多種動機,也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必然性。一方面,會計準則制定者要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規范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另一方面,公司管理當局的盈余管理行為只能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不能超越會計準則的規定。
二、會計政策選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1.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選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包括變更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固定資產在總資產中占得比例越高,折舊率的杠桿作用就越大,降低折舊率對增加利潤的影響也就越大,盈余管理就越容易。其次,固定資產折舊費在企業營業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折舊費的變化對營業利潤的影響較大,利用折舊費用增加營業利潤,會讓報表使用者誤認為企業的長期發展能力和持續獲利能力提高。另外,影響固定資產折舊的因素錯綜復雜,使得企業管理當局很容易找到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的理由去進行盈余管理。
2.長期股權投資核算方法選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權益法兩種。投資企業可能根據被投資企業的盈虧情況,適宜地增加或減少持股比例,借助持股比例變動更改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在成本法與權益法之間進行選擇,以達到對當期盈利進行管理的目的。
3.資產減值準備方法選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由于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和計量、可收回金額確定的主觀性強,會計政策的選擇性依然很強,會計估計仍有被濫用的可能,資產減值制度的實施在客觀上也為企業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間。
4.無形資產確認方法選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企業研發項目支出分為兩個階段,對于不同階段的支出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對于還處在研究階段的支出全部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還處在開發階段的支出符合條件的資本化,不符合條件的計入當期損益。但這些條件中對于開發項目在技術上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圖;是否能證明開發的新產品是否具有有用性;是否能可靠計量該無形資產在開發階段的支出。這些問題的確定都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而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為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三、合理選擇會計政策及規范盈余管理的對策
1.加強會計信息披露,增加會計政策透明度
要減少企業管理當局的機會主義選擇行為,規范盈余管理,就必須要求企業遵循公開原則,加強會計信息披露。可建立專門的信息披露電子化系統,以綜合衡量和測定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業務以縮短信息披露的時間,動態監管公司。此外,我國各監管機構均應各司其職,不斷加強監管力度,防范不當盈余管理。
2.設計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
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所有者還應針對企業高管設計一套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方面,要承認高管的管理人力產權,使高管能充分得到與其經營業績相匹配的收益和榮譽;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股東會、監事會的內部監督作用,并強化外部監督,加強審計監控。
3. 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企業應推進各種形式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對于會計人員適時進行后續教育和培訓,不斷更新知識,法律法規,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選擇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葉建芳,周蘭,李丹蒙,郭琳.管理層動機、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9.
[2]渠岸榕.會計政策變更與企業盈余管理[J].山西財稅,2010.
作者簡介:
趙琳璐(1993—),女,山西運城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會計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