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靖
公證的性質決定了公證員對于真實性的永恒追求,正如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會陰影,公證員在對公證對象真實性予以證明的同時,也對形形色色的造假騙局盡到了充分的高度注意義務,實務中也識破了許多不真實的情形。隨著造假手段的不斷升級,法律對公證機構及公證人員過錯責任的嚴重懲罰,在公證崗位的每一個公證員都應具備識別真偽的主觀能力,讓不法分子的空隙越來越小,凈化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
一、房屋繼承公證中的現實問題
通過公證機關及全體公證人員多年來不懈地努力和實踐,繼承公證對社會、對家庭的積極作用已為公眾及相關業務部門所認知和肯定。但鑒于房屋繼承標的額大、繼承人的重視程度較高、房屋種類復雜等情形使得這一業務一直是公證處及公證員慎之又慎的業務。在房屋繼承公證程序中存在的對申請事項受理前的審查和把握,受理后對當事人證件的審查、證據材料的審查、作為遺產的房屋產權的認定、防范繼承人被遺漏及假人假證現象等相關問題的把握存在一定的難度。公證的本質是證明當事人申請公證事項的真實性、合法性,再復雜的問題也必須要經過一系列工作,確定公證事項真實合法后,才能以公證書的形式予以證明。
二、房屋繼承公證實務中的公證風險
在房屋繼承公證實務中,部分繼承人為了達到獨占或多占遺產的不法目的,采用各種手段提供虛假的親屬關系證明、偽造部分繼承人的死亡證明、放棄繼承權證明、故意遺漏繼承人,想方設法減少繼承人的人數,騙取公證書。實務中一般有提供虛假證明材料,假冒公證當事人兩大類虛假情形。這些情形一旦出現,只要受侵害的當事人提出確鑿有力的合法證據,出具的公證書就是錯證,公證處、公證員就必須承擔錯證責任。公證處內部承擔錯證責任,必須撤銷公證書,進行備案、公告。如果出現錯證,公證處面臨承擔過錯賠償和連帶賠償兩種責任,使公證處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并且使公證的公信力受到損害。重大過錯的公證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預防公證風險是每一個公證人員思想上時時刻刻的警鐘,公證人員不但要有精湛的業務能力,心理素質、辨別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也要增強。
三、房屋繼承公證實務中預防公證風險的相應對策
1、完善相關法律以保障被遺漏繼承人的訴訟權利
《物權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內容如下:通過繼承或受遺贈而獲得物權的,自其繼承或受遺贈開始之時發生效力。而《繼承法》的第八條規定的內容則是:自繼承人知道或應該知道其權利受到侵犯之起,繼承權糾紛提起的訴訟期限是兩年;但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雖然公證處在進行相關工作時嚴格的按照規定程序操作、核實,但是難免也會有疏漏之處,如果因公證處在辦理繼承公證的工作中,由于一些原因遺漏了繼承人,那么被遺漏者是否可以在兩年的訴訟期限之外提起訴訟或者在其開始繼承之日的二十年后提出訴訟呢?在這種情況下,公證處能不能依據《繼承法》第八條進行抗辯呢?可以依據《繼承法》的第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之后,若繼承人放棄繼承權利,應該在處理遺產之前作出明確的表示,沒有表示的,將被視為接受此權利。繼承人在繼承開始的時候并沒有表示其放棄繼承權,所以應該視為繼承人接受應繼承的遺產,并且從繼承開始之時產生物權的效力。由于物權屬于對世權,它并沒有訴訟的期限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繼承法》第八條和《物權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是相互矛盾的。為充分保障被遺漏繼承人的訴訟權利,建議立法機關在對《繼承法》進行修訂的時候應該使其內容和《物權法》相適應。
2、加強公證人員的風險意識與防范技能
從公證人員開始接觸申請人、了解公證事項后首先想到公證過程中可能會有什么樣的風險,先對有風險進行仔細審查、詢問、核對,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盡到充分地注意義務;加強公證人員對公證證據及相關職能部門公章的審查、辨別技能培訓,使公證人員在公證受理后主觀上對申請人相應證件及證據材料有個初步的辨別,如身份證件本身具有的基本防偽特征、經常遇到的相關單位的公章如公安機關公章、婚姻登記機關的公章、組織人事部門的公章、公證機關公證書的特征、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及公章等;相關業務部門組織公證風險種類及預防措施的實務培訓,讓公證人員充分了解公證實務中各種不同類型的公證風險,理論聯系實際,知道從哪些環節上去審查和把握、如何應對處理等;提高公證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嚴把證據關,不做人情證、金錢證、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保證證據的真實合法,確保公證書的質量;培養公證人員較強的心理素質,使公證人員在面對虛假的人、證時能夠輕松自如、靈活多變地予以應對,從心理上讓造假者畏縮,主動退出公證程序。
2、加大對公證證據的審查力度
在辦理公證的各個環節中,充分利用公證規則,嚴格按程序仔細審查和核實每一個證據資料,不因人情關系而降低對證據的要求和審查力度。在整個辦案過程中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問題,如對申請人言談舉止的觀察,如有造假現象,申請人刻意的舉動往往是內心緊張的流露,公證員的注意力要貫穿于辦證的全過程;同時公證人員在整個辦證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受申請人任何舉動和情緒的影響,堅持穩重、沉著、冷靜狀態。如申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虛假,申請人在公證過程中就會表現的焦慮不安,多次以各種理由催促公證員盡快辦理,分散公證員的注意力,以達到盡快拿到公證書的目的。公證員稍有不慎,思路就會跟著申請人走,很容易步入誤區。
3、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
加強對公證機構先進設備的配置,借助于相應儀器去識別證件的真偽、運用指紋設備核對每一個申請人,防止假人現象。攝像、照相裝置齊全,對有懷疑的人或證,當場進行人證的拍照、備案或全程錄像,使不法分子的造假空間越來越小。通過與戶籍登記機關、婚姻登記機關、計生部門的網絡聯合及時地核實、確認當事人的親屬關系,防止虛假資料和繼承人的被遺漏。在公證過程中一旦發現有造假者,聯合公安部門立即介入,對造假者給予嚴厲的懲罰。事后再將造假者的基本情況列入公證機關、金融部門、工商部門、房管部門等的不良信譽名單中,使造假者的一次造假行為不但受到法律的嚴罰,而且使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受到相應的制約,讓造假者的造假行為付出終生的代價。
4、加強公證人員行使公證調查權的法律保障
公證制度的目的在于去偽存真、預防糾紛,維護社會經濟生產安全,問題越在前端解決其成本越低。但現實情況是公證機構不具備完全達到客觀真實所具備的權利和能力,這需要法律賦予公證機構廣泛的調查權,而公證機構目前僅享有極弱的“核實權”,因此不可能完全達到客觀真實的標準。期待法律給予公證人員充分地調査權。
綜上,針對現實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在房屋繼承公證中,對公證人員調查核實材料的真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調查取證更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為了保護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作為公證人員必須客觀公正、盡心盡責地把每一件公證業務做實做好,爭取得到社會的認可,為打造公證、誠信的和諧社會發揮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解讀[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2]于雪梅,房改房之權屬再論[J],中國公證,2010(10)
[3]謝崗英,繼承權公證中各類財產及財產權利的認定與判斷[J],中國公證,2011(3)
[4]江東,非婚生子女的繼承權[J],西部法制報,2012
[5]馬怡敏,如何應對公證申請人造假現象[J],中國公證,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