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為6.9%,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產生了巨大的差距。然而,隨著經濟增速的變化,城鄉收入比的不穩定,近幾年呈現下降趨勢。山西省的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第一第三產業較為落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會對經濟的發展形成阻礙,制約經濟增長的速度,也必然會影響到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競爭力。本文集中闡述了城鄉收入差距的相關概念及其影響因素以及影響,以及重點闡述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因素和山西省目前現況以及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危害。
關鍵詞:經濟發展 收入差距 原因 危害
一、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
山西省地處華北地區,是中國的內陸省份。山西省是聞名全國的煤炭大省,有“烏金之鄉”之稱。煤炭行業一度為山西省的支柱型產業,這也就導致第二產業占比指標較高外,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都很落后。因此,山西省一直都是中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幾年,煤炭價格不斷下跌,山西省的煤炭行業持續低靡,影響這山西經濟的發展,山西正在走一條轉型之路。
這一系列的經濟變化發生的同時,山西省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變得尤為明顯。據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山西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854元。其中,山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828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819元。但是,山西省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9454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421元。雖然各項指標的數值較2014年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加大。并且,山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約為78.5%,其數值大幅度高于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61.2%。山西省城鎮與農村差異很大。
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如果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會對其經濟發展形成阻礙,制約其經濟增長的速度,也必然會影響到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劇,會影響社會結構的變化。
二、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
山西省的客觀環境和背景復雜,也就導致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產生原因的多樣性,有久遠的歷史因素、地理環境因素、政策因素和經濟因素等等。這里將從四個方面分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經濟政策、分配制度、山西省金融發展。
城鄉收入差距最重要的的原因之一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從山西省的“二元結構”來看,山西省長期發展以煤炭行業為主的能源業,以及著重發展重工業,這都導致了山西省城鎮經濟的發展以現代化能源業、重工業為主,但是農村經濟卻依舊停留在舊式的小農經濟,從而造成了山西省的城鄉收入差距。并且,農村生產效率的低下,以及農村的勞動力有一部分向城市移動,又加劇了山西省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此同時,山西省城鎮的基本建設與農村的基本建設,包括道路、通信等,均差距極大,更加拉大了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這些都造成了城鄉居民收入的不平等,使得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不均差距加劇。
從經濟政策的方面來看,山西長期依靠能源業,導致了其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又由于煤炭行業的持續低靡,導致了山西省的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山西省正面領著經濟的重要轉型時期。直至目前,山西省仍沒有新的成熟的應對轉型的經濟政策。這些都阻礙了山西省經濟的持續發展,擴大了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從分配制度的方面來看,山西省整體分配制度更加偏向城鎮居民。這尤其體現在各類型的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上,包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并且針對農村農村老年補貼等各種補貼,還普及的不夠徹底,并且且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教育資源分配的極不公平,也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農村人才的培養發展。這些都導致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擴大了。
山西省的金融發展也是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中山西省的金融發展規模、金融發展效率和金融發展效率是影響山西省城鄉收入差距的三個最重要因素。山西省的金融資源配置存在城鄉配置失衡,這也就直接導致山西省城鄉之間金融發展的的不均衡,從而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山西省金融發展效率的提高,會逐漸消除金融機構和農民信息之間的不對稱,解除了對農民增收之間的限制,從而會改善城鄉收入差距。而金融結構的調整和改善也有助于城鄉收入的平衡。
三、對解決山西省城鄉收入差距的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山西省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整體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并且,在未來還有繼續加大的趨勢。而造成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有很多,需要考慮到不同的原因,進而制定縮小山西省城鄉差距的有效措施。
(1)從二元經濟結構的角度來說,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必須注重農業的發展,著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且促進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合理流動。政府應當扶持高科技新型農業科技,并將其有效的投入到農業生產中。政府還應當加強市場監管體制,保證農產品的價格維持在一定水平,保證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此外,要加強環境保護,避環境污染影響農業生產。
(2)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說,要注重教育資源的分配,并制定農村的社會福利制度。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投資,首先是要增加對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和學校教育設施的建設,從最根本的方面,扶持農村教育的發展。此外,針對農村的需要,大力開展技術性教育,由此來提高農業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政府應當加大農村的社會福利,要從農民的基本生活入手,全面覆蓋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和農村醫療保險制度,切實提高低收入農民的生活水平。
(3)從收入再分配的角度來說,應當合理調節城鎮和農村個人稅收。針對不同的群體制定不同的稅收政策,使稅收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尤其是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以此來縮小農村與城鎮收入之間的差距。并且針對鄉鎮企業,政府應當大力扶持,從稅收上減輕鄉鎮企業的負擔。
(4)從金融發展的角度來說,應當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注意金融發展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平衡性。首先,應當完善農村的金融機構。同時,應道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水平,擴大農村金融的業務范圍,根據農村的具體情況,增加多種信貸業務,銀行部門要積極發放農業扶持貸款。
參考文獻:
[1] 肖宏偉, 李輝. 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測算及預測研究[J]. 海南金融, 2014(11):4-8.
[2] 和原芳. 資源和環境約束下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 內蒙古財經大學, 2014.
[3] 呂振儒. 山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 山西財經大學, 2012.
[4] 戴晶晶. 我國工資水平變動與就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 安徽財經大學, 2013.
[5] 高鵬飛.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山西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的對策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 2016(16):00026-00026.
[6]胡曉雅. 山西省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研究[J]. 知識經濟, 2015(12):8-9.
作者簡介:
張曉陽(1992-),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政策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