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的數據對我國城鎮家庭收入差距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進行探究,實證結論表明我國居民消儲蓄偏高的現象與收入差距擴大有關,收入不平等加劇在居民攀比動機的作用下刺激了居民對于能夠彰顯地位、社會等級的商品的消費需求,而介于我國消費信貸不發達、社會保障水平低的因素,人們普遍存在信貸約束以及需要進行預防性儲蓄的局限下,消費者受到較強的外在和內生的流動性約束,只能通過增加儲蓄來實現攀比消費,這就進一步解釋了我國居民儲蓄率常年居高不下的現象。
關鍵詞:收入差距、儲蓄率、攀比動機、流動性約束
縱觀近十幾年的經濟情況,我國的消費狀況呈現下滑趨勢,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的同時居民儲蓄率也屢創新高,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進行計算,2010年中國的的儲蓄率達到了驚人的52.6%,并連續多年超過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現出消費低迷,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態勢,如何刺激居民消費、提升社會消費率對我國經濟復蘇起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考慮中國居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宏觀環境,根據居民消費行為的目的和效用正確分解消費行為,揭示居民家庭的消費特征,仔細研究我國居民高儲蓄低消費現象的內在結構和影響因素,或許可以破解中國消費現狀結構性失衡的難題,為帶動內需和經濟合理轉型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一、文獻綜述
Frank(2010)的研究中指出居民在受到富裕家庭的消費模式影響時,收入不平等加劇會導致“支出瀑布”; Frank(2014)指出收入不平等加劇首先會刺激高收入家庭增加消費,使普通家庭與高收入家庭的消費水平差距拉大,普通家庭的消費行為受到高收入家庭消費的示范效應影響,導致全社會整體消費的“支出瀑布”。金燁(2010)利用1997—2006年中國城鎮住戶調查數據,認為收入不平等加劇對于不同收入階層的影響不同,對于高收入階層而言,收入差距擴大不需要他們進行削減家庭消費或者增加額外儲蓄來保持較高的社會地位;對于中等收入階層則需要進行削減開支積累財富來幫助其躋身高收入階層,且這一階層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是最高的;低收入階層所受的消費抑制最大,并且沒有完全放棄追趕、攀比;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
本文根據CFPS提供的指標和問卷內容,從數據庫中提取出有關城鎮居民家庭收入、消費支出、家庭收入和財產等相關的變量來進行實證。因變量為儲蓄率sr,解釋變量為參照組平均收入水平m、家庭收入y、高收入家庭收入占比per、家庭期初資產A、人口統計變量Z。
(二)模型設定
按照理論模型假設的推導,本文采用的因變量為我國城鎮中低收入家庭的儲蓄率,即家庭收入排序在前10%以下的家庭儲蓄率,并加入人口統計變量,模型為:
(三)Hausman檢驗
本文在進行面板模型回歸估計前,要先進行Hausman檢驗確定模型的個體效應是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本文通過Hausman檢驗后,發現Hausman檢驗接受了個體隨機效應的原假設,因此本文采用個體隨機效應模型來進行實證分析。
三、結論
通過實證得出結論,(1)模型中的關鍵變量收入前10%家庭收入占比的系數顯著為正,即當保持家庭收入、資產、其他特征固定不變的情況下,收入占比越大意味著收入越不平等,并且收入差距的拉大造成家庭儲蓄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城鎮家庭的消費產生負面作用(2)參照組家庭的平均收入以及自身家庭收入對家庭的儲蓄率都有著正向促進作用;家庭儲蓄率的大小與家庭期初資產存在負向關系,這意味著家庭資產豐厚的家庭會相應的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家庭進行消費儲蓄決策時很大程度上會依賴以前積累的財富(3)家庭的儲蓄率與家庭人口特征有很大的關系,不同家庭特征的家庭儲蓄率存在較大差異,家庭人口較大的家庭可能在生活支出較多使得儲蓄率降低,戶主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相比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儲蓄率高;戶主年齡較大的家庭和已婚的家庭相對其他家庭而言會提高儲蓄率來應對未來養老、孩子教育資金儲備、醫療等支出。
參考文獻:
[1] Levine, Adam, Frank, Robert, Dijk O. Expenditure Cascad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0, 1:55-73.
[2]Frank R H. Expenditure Cascades[J]. Review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2014, 1(1-2):55-73.
[3]金燁, 李宏彬, 吳斌珍. 收入差距與社會地位尋求:一個高儲蓄率的原因[C]. 經濟學. 2011.
作者簡介:
程靖翔(1990—),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級(數量經濟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消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