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1996年我國正式的確定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為貨幣供應量。中央銀行通過靈活的運用各種金融政策進行調控,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控制住了經濟過熱和降低了通貨膨脹,實現了國民經濟高增長的趨勢。
關鍵詞:貨幣供應量 適用性 中介目標
我國的貨幣政策框架演變和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有著密切的關系。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我國的中央銀行擔任著宏觀調控的任務,采用信貸現金作為政策工具,通過調整四大平衡,來發展經濟和穩定物價。但是2008年出現的特大自然災害和美國次貸金融危機,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轉變,經濟增速下降,出口大幅下跌,中央銀行采用了適度的寬松貨幣政策,下調利率。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存在一定的質疑。
一、相關性分析,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貨幣供應量,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幣值穩定和經濟增長,因此在進行相關性的分析就是分析貨幣供應量與物價和產出的聯系。我國目前使用的貨幣供應量的口徑主要為:M0(流通中的現金)、M1(狹義貨幣)和M2廣義貨幣。我國在1996年確定了將M1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M0和M2作為觀測的目標,因此在這里對這三種指標進行分析。選擇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產出水平,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代表物價水平。數據都進行對數處理,樣本區間為1996年1月到2016年12月。原始數據均來自東方財富網。通過采用ADF檢驗來進行判斷變量的平穩定,結果表明各變量基本上都是不平穩的,經過一階差分后就都平穩了。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可以看出,流通中的現金M0、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的變動與經濟增長有顯著的影響,特別是流通中的現金,對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作用。M0增長率、M1增長率和M2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整體上比較低,并且有的還是負的,所以說明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不穩定。所以總的來說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中介目標與經濟變量的相關性較弱。
二、可控性分析,我國貨幣供應量目標值和實際值之間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從1996年我國正式確定將M1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以來,到2006年M1的實際值和目標值相差在三個百分點以上,在2007開始中央銀行不再公布M1的目標值,為了讓其自由的變動,不再設置硬性指標。對于M2的實際值與目標值的偏離也非常的大,有些年份相差在10個百分點。通過比較我國貨幣供應量實際值與目標值,可以得到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調控力度可控性不佳。根據貨幣供給理論,貨幣供應量是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之積,M=B*m,其中M是貨幣供應量,B是基礎貨幣,m是貨幣乘數,對于貨幣的可控性,可以從貨幣乘數進行分析。通過比較我國貨幣供應量實際值與目標值之間的偏差,以及我國狹義貨幣乘數和廣義貨幣乘數,說明我國對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可控性較差以及貨幣乘數不穩定穩定,我國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的可控性還不是很好。
三、可測性分析,可測性是指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的收集到該變量的有關數據,并能及時的核算,這是中介目標所具備的明確含義。根據費雪方程式,我們有MV=PY,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供應量的乘積等于實際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乘積,通過對方程兩邊對數差分,我們可以得知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率與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和等于經濟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和。所以知道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我們就能確定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長率,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對貨幣供應量增長率進行控制達到調控宏觀經濟的目的。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貨幣流通速度的穩定。所以我們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貨幣流通速度自身的穩定性和變化率的穩定性。我國的貨幣流通速度具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并且幅度較大。因此中央銀行對于貨幣供應量的預測難度加大。但是在今天的經濟平穩發展時期,我國的經濟形勢較為復雜,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的經濟劇烈波動,貨幣流通出現較大的波動,所以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可測性不穩定,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金融環境更加的復雜,就目前的層次貨幣劃分可能不在滿足現實經濟的需求,因此需要進行對貨幣的可測性加以調整,來應對未來更加復雜的貨幣市場。
通過根據公布的數據,從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相關性、可控性以及有效性幾個方面,結合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通過分析比較,從相關性角度看,不同貨幣供應量對都會對經濟造成影響,但是只有狹義貨幣M1變動才能影響通貨膨脹率,同時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與其它經濟變量的相關性較弱,表明很難通過實現貨幣供應量目標來實心宏觀經濟目標。從可控性來看,我國貨幣供給的基礎貨幣可控性不斷降低,并且貨幣乘數不穩定,偏差較大,表明中央銀行不能完全的控制貨幣供給來調節宏觀經濟。從可測性來看,貨幣的流通速度在波動不穩定,不能精確的預測貨幣流通速度,尤其是在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得我國的貨幣流通波動更加復雜。從可行性來看,根據分階段比較,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對于影響通貨膨脹水平影響程度是下降的,也就是說通過貨幣供應量M1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調節作用在不斷降低。
參考文獻:
[1]夏斌,廖強.貨幣供應量不宜作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經濟研究,2001年
[2]袁大昂,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選抒研究,時代金融,2006年
[3]韓云虹,關于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比較分析—基于IMF金融規劃的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
[4]胡海鷗,利率:比貨幣供應量更適當的貨幣政策中介日標,上海金融,2000年
作者簡介:
鮮海博(1992—),男,陜西西安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數量經濟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計量經濟模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