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雨 元岳
一、關于中國船舶未來發展的討論與分析
(一) 行業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
1、宏觀經濟的新形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其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也面臨著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的判斷,對于國內船舶工業行業及該公司完全適用、極為重要。當前,公司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疲弱復蘇態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比較大,要高度重視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人民幣匯率貶值且波動幅度加大等變化。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一方面,我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在增長速度換擋的同時,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動力正在增強,新業態不斷出現;另一方面面臨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矛盾和問題。
2、產業發展的新特征
從產業發展看,民用船舶市場需求不足,價格低位運行,成本壓力增大,企業競爭加劇;從市場需求總量看,當前船舶市場仍處于深度調整期,全球性運力過剩和造船產能過剩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緩解,BDI 指數創出歷史低位,國際造船市場供過于求的矛盾仍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存在。國際油價屢創新低,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形勢更為嚴峻,甚至傳導至產業鏈上的動力機電配套領域。
從競爭格局看,中日韓“三足鼎立”的態勢仍將持續,但競爭的船型范圍將由差異化競爭轉向全方位競爭,在三大主流船型和高端船型領域形成短兵相接、全面競爭的局面;在競爭策略上將由價格戰為主轉向全要素競爭,包括技術、成本、質量、服務、效率在內的全方位比拼。隨著國內外造船企業破產清算的不斷增加,行業洗牌明顯加劇。同時,海洋強國建設及“一帶一路”、《中國制造 2025》、“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為船舶工業發展拓展了空間,緊緊抓住以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要特征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與我國船舶工業結構調整相重合的窗口期,實現轉型發展與自我突破。
從改革形勢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把國有企業的改革作為經濟體系改革的中心環節,不斷提高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去年,中央出臺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隨著央企功能界定分類、布局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一攬子改革方案落地實施,軍民融合發展體制的健全,軍工央企將迎來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
中國船舶面臨的需求環境和競爭形勢都處于深度調整期,傳統經濟、傳統業務和傳統商業運行模式正遭受來自新經濟、新模式、新技術的全方位沖擊和挑戰,也為勇于創新、主動轉型的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二、報告期內中國船舶主要資產發生重大變化情況的說明
報告期末公司資產規模比上年末未發生重大變動。從資產構成看,流動資產占比增加,非流動資產占比減少,一方面原因為一年內到期長期資產轉入流動資產;另一方面因部分產品延期交付,導致存貨增加。
其中:境外資產 0(單位:元 幣種:人民幣),占總資產的比例為 0%。
三、報告期內核心競爭力分析
(一)核心競爭力分析
1、規模優勢
近年來,我國造船企業的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已在全球造船行業形成重要影響力。雖然受全球經濟影響,但我國重要的造船企業、公司控股股東中船集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總體部署,堅持做穩主業、堅持效益導向、堅持強化管理、堅持質量至上,統籌推進各項工作,繼續保持領先優勢。中國船舶作為中船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在造船、動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規模優勢,造船、動力各業務規模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特別是 2011 年中國船舶造船完工量達創記錄的 57 艘/933 萬載重噸。雖然近年來受船舶市場持續低迷影響,但公司經濟總量、造船完工量及經營承接量仍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2、產品結構優勢
中國船舶主要業務板塊包括造船、修船、動力業務、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機電設備業務。中國船舶堅持“節能、綠色、環保、低碳”的技術理念,積極引領市場潮流,開發完成符合最新規范的高質量產品,技術指標均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產品升級方面,公司攻克了海洋工程裝備、高附加值船舶研發制造領域的重重技術難關,成功交付了一批我國首制、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高端產品。中國船舶造船、修船、動力業務,在各自領域均處于領先地位,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務起點較高,業務基礎好,幾大業務強強結合,形成競爭優勢明顯的一體化產業鏈,使中國船舶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中國船舶橫跨船舶產品產業鏈的多種產品結構組合能夠有效的發揮產品結構優勢,提高抗風險能力。
造船業務方面,外高橋造船主要建造大型散貨船、集裝箱船和大型油輪;中船澄西批量建造中小型散貨船。修船業務方面,中船澄西的修船業務主要包括:改裝業務(包括油船改散貨船、油輪單底改雙底、散貨船改自卸船、船舶加長等),常規修船業務等,承修的船型主要有散貨船、集裝箱船、各類油船、工程船和考察船等。動力業務方面,中國船舶民用低速柴油機業務國際市場占有率從“十一五”末的 8.7%提升至“十二五”末的 20%,海洋工程裝備業務方面,中國船舶作為我國船舶行業的龍頭企業,具有良好海工業務基礎。
3、技術優勢
中國船舶按照現代造船模式要求,推進信息化造船與總裝化造船的融合,提高科技與工法在造船、造機領域的實際應用與開拓,有效地提升了中國船舶的整體管理能力、制造水平和生產效率,邁向了以數字化設計、制造、測試、管理為特征的信息化造船模式。
修船業務通過主攻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修理、改裝以及深化海工修理戰略合作等措施,承接了國內第一艘 LNG 船修理改裝、大型礦砂轉運改裝船等項目。機電設備業務依托成員企業的主營業務和機電設備業務,探索合資、合作等模式,向上下游產業延伸,加大了機電設備開發力度。
4、品牌優勢
近年來,中國船舶的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公司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加深遠,實現了“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船舶工業企業規劃目標。中國船舶所屬的外高橋造船的名牌船型——好望角型散貨船,擁有綠色環保型概念,具有國際知名度,同時也創下了我國批量船建造噸位最大的記錄,在全球該類船型市場占據牢固的行業領先地位,在該型船建造領域擁有了主導定價權。滬東重機作為國內著名的船用柴油機制造企業,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制造企業,歷史最悠久,其品牌知名度已經得到市場的認可,其下屬的中船三井同樣借助于三井造船和中國船舶的品牌迅速打開市場。修船業務方面,中船澄西擁有 30 年修船經驗,是國內最早承接外輪修理業務的修船企業,具有較好的市場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