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婷 湯夢瑤
摘 要:順應全球經濟回暖,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延續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整體形勢好于預期。2017年我國GDP總量首超80萬億元,同比增長6.9%,這是自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首次加速未來的國內經濟走勢隨著出口的復蘇,企業迎來利好和加大資本開支,18年和19年GDP的增速可能擺脫L型底端。
當前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來自結構,而非總量。供給側改革不僅僅針對周期性行業,同時,作為產業政策推進實體經濟改革的主力軍,供給側改革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本文從主要行業來分析經濟形勢。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價值投資、制造業、互聯網加
一、產業政策分析
2018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破”、“立”、“降”
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國家明確提出2018年將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提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同時確保重大風險防范取得明顯進展。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產業政策。
●首先,2018年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仍在“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去庫存”。對于傳統的周期行業,將加大產業升級和調整,為實體經濟服務。去庫存方面,主要涉及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也已走到該輪周期的盡頭,加上國家政策的調控,房地產也會持續降溫。需要運用結構性政策進行供給側調整,促使資源通過競爭性市場機制更多創新企業。
●其次,“立”強調了國家對新興產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力:一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二是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降低對過剩部門的資源投入;三是以優質的技術創新類資產為基礎,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質量、高收益的可投資資產。
●再一個就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問題。我國將在2018年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重點放在減輕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負擔上。同時,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
因此,2018年各個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深化,將從“三去一降一補”轉變為“破”“立”“降”,社會對供給的要求已從“有沒有”轉為“好不好”,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點也從“多和快”轉為強調“好和省”。
2018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全球稅改大背景下減稅降費
2017年1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美國減稅法案,這次稅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刺激投資、吸引資金回流的高度重視。實際上,中國的稅制跟美國的稅制不一樣,美國是以直接稅為主,而我國以間接稅為主。2018年,我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各級財政部門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營改增累計減稅近2萬億元,取消、免征、停征和減征1368項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涉及減收金額3690億元。2018年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工作的關鍵詞是:打好三大攻堅戰,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
貨幣政策連年穩健,央行對新型貨幣政策工具更加依賴
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8年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
首先,這也是十八大以來連續六年提出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年的表述有所不同:從往年的“調節好貨幣總閘門”的表述變成今年的“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并不再提“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這意味著2018年貨幣政策“中性偏緊”,貨幣供給大幅放寬的力度不大,但是將會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度調整。
其次,近年來,隨著國內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貨幣政策框架逐漸從傳統的以數量型工具調控向更多市場價格調控工具轉變。央行創立的常備借貸利率(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臨時流動性便利(TLF)成為主流貨幣政策的“新工具”。
展望2018年的貨幣政策,隨著工具的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實現了升級,央行2018年的流動性操作將愈來愈精細,有針對性地對短、中、長期流動性進行精準調節。
二、行業價值判斷
價值投資將重塑行業格局
最近一兩年一級市場投資策略和賺錢方式發生了深刻的,是結構性的,全方位的轉變,就是“交易”回歸“價值”。投資的最高境界是發現價值洼地,一味的追高不是投資,真正的投資是能找到被埋沒在價值洼地的好公司。
步入2018年,價值投資的方法論基礎是產業鏈的縱深投資。投資者通過對產業上下游的深入研究,了解規律和趨勢,挖掘其中最優秀的團隊、企業,進而獲取產業鏈關聯領域獨特投資機會。完成投資后,以投資為原點,系統梳理和挖掘其上下游的關聯企業,進一步獲取新的信息資源和投資機會,彌補新一輪的短缺。本文重點從三個行業描述對價值投資的理解:
●制造業:從主要國家政策和目標來看,十九大強調“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之后,政策力度加大。
首先,從年均值看,制造業PMI在2015年達49.91%的低點,2016-2017年連續回升;2017年制造業PMI年均值為51.61%,明顯高于2016年總體水平1.3個百分點,達2010年以來最好水平,制造業景氣回暖。其中,高端制造業PMI為53.8%,其年均值明顯高于去年和制造業總體水平,制造業經濟向高質量升級。同時,中國經濟也正步入L型的一橫,也是新周期的底部和起點。主要表現為:產能周期的第三個階段,產能出清、行業集中度提升、企業盈利改善資產負債表修復、為新一輪產能擴張蓄積能量。
其次,從企業規模來看,大企業好于小企業,產能出清行業集中度提升。2017年小型企業PMI均值為49%,12月大型企業PMI為53.0%;中型、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0.4%、48.7%。大企業持續好于小企業,一方面說明去產能取得積極成效,另一方面說明政策如何在激發中小企業活力方面仍需加碼,比如減稅、放松管制、打破壟斷、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
●互聯網+: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互聯網+”行動政策近年來,隨著中國的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產業互聯網開始在中國GDP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其中物聯網正處于持續增長階段,一個全球化的智能互聯時代已經到來。根據預測,未來五年國內物聯網市場將從2016年的930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0年的18300億元,整體規模將以倍數增加。可以說,物聯網的影響正在逐漸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產業環節中,為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
●新能源:近些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熱門行業,國家、地方在清潔能源方面的政策也在持續加碼。在服務供給側改革方面,節能環保行業的發展對于制造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2018年環保稅的正式開征、全國碳交易啟動,政策紅利的相繼釋放、上市公司基本面持續改善, 2018年節能環保行業被普遍看好。
結語
我們面臨著一個產業回歸和價值回歸的歷史性機遇,只有搭建跨市場、跨行業的平臺,依靠資本和資源之間互動,造福于實體經濟升級和社會的進步,才能讓產業投資、價值投資重新回歸時代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孫建波,張志鵬.對要素投資:有效供給驅動的內生經濟增長之路[J].學海,2013(4)
[2]李佐軍. 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J]. 光明網-理論頻道,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