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我國反傾銷法以及世貿反傾銷協議確定正常價值的角度出發,通過案例的方式介紹了法律允許的三種確定方法,并逐一進行了利弊比較,為進一步完善我國反傾銷調查提供了相關的分析建議。
關鍵詞:反傾銷 正常價值 合理性分析
在反傾銷調查時,通過比較正常價值和出口價格來確定是否存在傾銷,以及傾銷幅度的高低。作為確定傾銷幅度的變量之一的正常價值有三種確定方法 :(1)如果同類產品在出口國(地區)國內市場的正常貿易過程中有可比價格的,以該可比價格為正常價值;(2)如果進口產品的同類產品在出口國(地區)國內市場的正常貿易過程中沒有銷售的,或者該同類產品的價格、數量不能據以進行公平比較的,以該同類產品出口到一個適當第三國(地區)的可比價格,(3)或者以該同類產品在原產國(地區)的生產成本加合理費用、利潤為正常價值。在三種方法中,首先是采用同類產品的國內銷售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基礎,在國內銷售不可用的情況下,采用第三國出口銷售,或者采用成本加費用加利潤的方式結構正常價值。因此,第一種方法和第二、三種方法之間是存在先后順序的,而第二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之間并不存在先后順序。那么這三種方法哪個更加合理呢?
一、國內銷售作為正常價值的基礎
如果出口國內存在國內銷售,且滿足了相關的要求,則國內銷售可以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基礎。這些要求包括:(1)產品為同類產品。(2)通過國內銷售數量5%測試,即在傾銷調查期內,國內同類產品的銷售量相比較出口量而言,通常達到了5%以上,才被認為國內銷售達到了充足的銷售量,可以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數量基礎。在所有的反傾銷調查中,調查機關均會對此作出認定。如在2017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關于對原產于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中 ,調查機關關于5%數量測試的表述如下:
“該公司在韓國國內銷售其生產的同類產品。經審查,傾銷調查期內,該公司同類產品國內銷售數量占同期向中國出口銷售被調查產品數量的比例超過了5%,符合作為確定正常價值基礎的數量要求?!?/p>
反之,如果國內銷售數量占調查期內向中國出口數量的比例不足5%,則不符合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數量要求,亦即《反傾銷條例》第四條第二款所規定的數量不能據以進行公平比較,這與WTO《反傾銷協定》 一致,由于出口國國內市場銷售量較低,不允許對此類銷售進行適當比較。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關于原產于日本 、新加坡 、韓國和臺灣地區的進口丙酮反傾銷案調查的最終裁定中 ,應訴公司三菱化學株式會社(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的內銷數量不足,調查機關未采納國內銷售數據。
(3)不是特殊市場情形。
我國《反傾銷條例》沒有關于“特殊市場情形”的條款,但《反傾銷條例》第4條第二款中規定,如果因為同類產品的價格或者數量原因不能據以公平比較的,調查機關可以不采納國內銷售,而采用第二或第三種方式來確定正常價值。WTO《反傾銷協定》第2.2條授權成員國可以在因出口國特殊市場情形不能適當比較的情況下,采納第三國銷售或者結構正常價值的方式來計算正常價值。因此,可以將《反傾銷條例》中的因價格或者數量原因無法據以公平比較的情形理解為WTO《反傾銷協定》下的一種特殊市場情形。在實踐中,因為特殊交易被排除的情形有:換貨交易 、樣品銷售 等。
(4)排除低于成本銷售。
我國《反傾銷條例》中沒有關于低于成本銷售的規定,在調查機關公告中,低于成本調查和裁決的依據為《反傾銷條例》第四條,因此可將低于成本銷售視為反傾銷條例第4條第二款因為價格原因不能夠據以公平比較的一種方式。在反傾銷答卷的第七部調查機關要求提供成本部分信息的目的之一是確定應訴公司在國內銷售環節中是否存在低成本銷售。參照WTO《反傾銷協定》第2.2.1條, 同類產品以低于單位(固定和可變)生產成本加管理、銷售和一般費用的價格在出口國國內市場的銷售或對一第三國的銷售,只有在主管機關確定此類銷售屬在一持續時間內以實質數量、且以不能在一段合理時間內收回成本的價格進行時,方可以價格原因將其視為未在正常貿易過程中進行的銷售,且可在確定正常價值時不予考慮。在實踐中,我國調查機關將實質數量低于成本銷售視為非正常貿易過程,在確定正常價值時不予考慮,實質數量的標準為20% 。在有些案件中,調查機關對是否在合理時間內收回成本進行了調查。
(5)測試關聯銷售
如果通過比較發現關聯交易的價格不能夠反映正常的市場,調查機關將關聯交易排除在外,而僅僅采用非關聯交易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基礎。如在關于原產于日本、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取向電工鋼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中 ,韓國株式會社POSCO在韓國國內同時銷售給關聯和非關聯公司,由于兩個價格之間的差異顯著,調查機關排除了關聯交易。
二、結構正常價值
《反傾銷條例》第四條第二款授權調查機關在沒有國內銷售、或者因為價格數量等原因不能夠進行公平比較的,可以采用生產成本加費用加利潤的方式來確定正常價值。WTO《反傾銷協定》第2.2.2條也規制了構成正常價值的三要素的數據來源,即被調查的出口商或生產者在正常貿易過程中生產和銷售同類產品的實際數據。
(1)采用結構正常價值的情形。
如前所述,調查機關通常采用國內銷售作為正常價值的基礎,內銷不適宜作為正常價值的情形有:
(i)沒有內銷。沒有內銷有兩種基本情況,一是出口商只生產被調查產品,不生產國內同類產品或相似產品,在很多案件中,出口商生產多種型號的被調查產品,其中某些型號只對中國出口,對于這些型號,在確定其正常價值時,調查機關通常會采用結構正常價值;另一種情形是,出口商生產的被調查產品同類全部用于自用,不在國內銷售。
(ii)特殊市場情形,反傾銷條例第4條第二款中規定的,如果因為同類產品的價格或者數量原因不能據以公平比較的情形,包括樣品銷售、換貨貿易以及全部低于成本銷售等,不再贅述。
三、第三國銷售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基礎,在實踐中,采用這種方法的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數據的獲得,調查機關的工作量。另外也存在技術上的空白區,例如,如何選擇第三國,任意選擇第三國還是有針對性的選擇,是否應該有標準;如果選定了第三國,是否要和國內銷售一樣要做多方面的測試,如是否需要做5%的銷售量測試,是否需要做低于成本測試,以及是否要做關聯銷售的價格比較等。這既是調查機關的自由裁量權,也加重了調查機關的責任和風險,對于應訴企業而言,由于沒有非常明確的法律規定以及實踐指導,增加了應訴的不確定性。在我國的實踐中,只有在原產于沙特阿拉伯和臺灣地區的進口1,4-丁二醇反傾銷調查的裁定中采用了第三國銷售 ,在該案初裁中,沙特阿拉伯的國際丁醇公司沒有國內銷售,調查機關采用了該公司歐洲銷售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基礎,為此,調查機關考慮了產品的相似性,銷售規模,是否關聯銷售等,并調整了公司的成本進行了低于成本測試。在此基礎上計算了該公司的正常價值。但是該公司曾主張,由于歐美市場相對于其他市場存在“溢價”情況,且交易貨幣和記帳貨幣存在差異,導致出口到歐美的價格與出口到其他市場價格不具可比性。
在初裁及隨后的評論中,該公司提出,美國1,4-丁二醇的市場結構與歐洲市場基本相同,美國生產商與歐洲生產商屬于相同的跨國公司,產業一體化程度高于歐洲市場,存在限制競爭、影響價格可比性的因素,因此調查機關也不宜用以進行公平比較。同時,該公司提出,1,4-丁二醇東亞地區市場屬于新興市場,市場結構未經過整合,生產商數量眾多;近些年隨著下游需求的不斷增加,產能產量增長迅速。同時該市場垂直一體化程度遠低于歐美市場,后來者進入市場的門檻較低,交易基本以現貨方式完成,企業間競爭激烈。因此該公司認為,東亞市場在市場結構、競爭關系、進入門檻、垂直一體化程度、客戶關系、生產成本等方面與中國大陸市場接近,可以作為適當第三國(地區)。經進一步審查,調查機關認為上述主張是客觀、合理的,決定在終裁中接受該公司上述主張。并決定用該公司的日本出口市場作為適當第三國來確定其正常價值。
四、分析
如果將國內銷售作為確定正常價值的基礎,則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和比較,程序比較繁瑣。但這是WTO反傾銷協議和我國《反傾銷條例》規定的首選方法,該方法比較的是兩種實際存在的價格,對于應訴公司非常有利,數據可控,證據充分,增加了可預見性。但是對于調查機關而言,則減少了隨意性和自由裁量權,很難人為地計算出高額的反傾銷幅度和反傾銷稅。這也是為什么美歐等國家不愿意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一旦在反傾銷中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則意味著美歐等調查機關必須使用中國出口企業自身的數據,減少了調查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無法人為地制造高反傾銷稅。
結構正常價值的方法是人為地通過一系列公式構建一個實際上并不存在的價格,即生產成本加費用加利潤,盡管WTO反傾銷協議的2.2.1 和2.2.2條對如何采信成本費用和利潤作了規定,但由于企業的情況千差萬別,數據繁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調查機關的自由裁量權。尤其是在利潤的選擇上,調查機關有很大的隨意性,該隨意性也是WTO規則和爭端解決裁決所允許的。結構價格會認為抬高正常價值,對應訴企業不利。
第三國銷售作為正常價值的實踐很少,如前所述,既增加企業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調查機關的負擔和責任,而且WTO反傾銷協議對如何選取第三國、如何計算正常價值均沒有做出程序和實體上的任何規定,因此,并不是首選或者次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
[2]Agreement on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VI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in Tariff and Trade 1994, WTO 反傾銷協定
注:
《反傾銷條例》第五條
[2]商務部公告2017年67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關于對原產于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
[3]WTO 反傾銷協定2.2條
[4]商務部2008年40 號公告:對原產于日本、新加坡、韓國和臺灣地區的進口丙酮的終裁公告
[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關于原產于日本、比利時、德國、荷蘭和俄羅斯的進口己內酰胺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商務部公告2003年第22號
[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和日本的進口相關高性能不銹鋼無縫鋼管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商務部公告2012年第72號
[7]《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關于原產于美國的進口白羽肉雞產品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美國皮爾格林公司(Pilgrims Pride Corporation)的低于成本數量超過20%,被排除在外,商務部公告2010年第51號。
[8]商務部2016年33號公告,關于原產于日本、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取向電工鋼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
[9]商務部2009年106號公告,原產于沙特阿拉伯和臺灣地區的進口1,4-丁二醇反傾銷調查終裁
作者簡介:
李國剛,美國偉凱律師事務所高級貿易顧問,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