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
摘 要: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中國的經濟增速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中國崛起這個概念如何界會影響他國對中國正在崛起這一事實的看法,探討中國崛起論就顯得很有必要。本文將從中國崛起這一概念本身出發,結合中國自身發展現狀,分析國內外國家關系學者的主要觀點。
關鍵詞:中國崛起論;中國模式;改革開放
一、理論視角下的中國崛起論
(一)國內外開始廣泛討論中國崛起的起點
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中國的經濟增速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從一般認為,對于中國崛起的廣泛討論開始于美國喬舒亞?庫珀?雷默的《北京共識》的發表。他是第一個較為系統的闡釋“中國模式”的外國學者,
學者米爾斯海默在他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曾提出,“中國經濟再迅速增長個十幾年,美國就又要棋逢對手了。”這種說法無疑代表著一種對中國崛起的憂慮。
在“崛起”的中國形象被不斷塑造并強化的同時,西方世界關于“中國崩潰”的預言也幾乎在以同一時間和同樣的熱度不斷蔓延。中國崩潰論概念的提出是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必須防范中國的崛起,對中國的崛起不抱有好感。因此,中國崛起這個概念如何界會影響他國對中國正在崛起這一事實的看法,探討中國崛起論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二)中國官方提出“和平崛起論”
回到語言本身去看,主導話語一旦形成會產生規范,直接影響行為體。同時,主導話語會構建身份,框定行為體的認知域,直接影響人們的認知。從國際關系的角度來說,話語可以塑造身份,建構認知,影響對外政策的選擇。因此,中國崛起如何界定至關重要。
關于中國的崛起在中國指的是“和平崛起”論,“和平崛起”是在2003年底由胡錦濤、溫家寶正式向世界宣示的。2003年12月10日,溫家寶總理利用世界著名學府哈佛大學的講壇發表《把目光投向中國》的講演,面向美國以至全世界首次闡述了“和平崛起”這個主題,公開宣示中國決心走“和平崛起發展道路”。
2004年3月14日下午,舉行的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對“和平崛起”作出了十分明確而詳盡的闡釋。同時表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會稱霸。”中國官方對自身的建設和發展的一貫態度,最明確的無疑是中國崛起走會堅定的走和平發展的道路,這契合中國傳統的價值觀。
(三)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崛起的不同看法
對于中國的崛起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大致梳理了幾種代表性觀點,國外的看法包括,1、中國崛起導致亞洲安全困境,這種看法認為中國鄰邦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同中國建立商業紐帶上,而忽視了中國正在擴大其戰略步伐的事實,長期代價將是中國鄰國安全選擇減少,美國在該地區影響力削弱,最終導致安全困境。2、強國必霸論,以進攻性現實主義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為代表,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必然會導致它像美國支配西半球一樣支配亞洲。美國要全力以赴阻止中國取得地區霸權。而中國的大部分鄰國則會聯合美國遏制中國權力。結果將是更加激烈的安全競爭。3、權力轉移論,這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強大將是排他性的,會取代美國在東亞的霸主地位,且中國和美國將不可避免的陷入爭奪經濟優勢的長期性競爭中。4、華裔秩序重現論,持這種觀點的人擔心中國會恢復“華裔秩序”,布熱津斯基就曾指出“歷史使中國的精英傾向于認為中國是世界理所當然的中心”恢復中國在亞洲的中心地位,重新成為東亞的中心。5、均勢論,亨廷頓就是該觀點的代表,該觀點認為,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的國家的經濟的增長會導致它在該地區的影響,以及恢復期在東亞傳統霸權的可能性,迫使其他大國要么“搭車”和適應這一發展,要么“用均勢來平衡”和試圖遏制中國的影響。
從國內對中國崛起論的看法來看,觀點分為以下幾種,1、和平崛起論,以鄭必堅為首的中國學者認為,中國崛起將會走一條與全球化相聯系的、與傳統西方大國崛起不同的“和平崛起”新道路。2、合作發展論,該觀點認為中國必將走一條與東亞合作的道路,中國的發展將有利于東亞地區的繁榮和力量平衡。3、非美國式崛起模式論,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閻學通對話米爾斯海默時,提出在崛起戰略的選擇上中國和美國有不同的觀點理解,如今中國不可以效仿美國就像當年美國不可能效仿英國一樣。4、經濟福利論,這種觀點則認為,中國的崛起將大大增強對亞洲的經濟福利,擴散互惠,而一個繁榮富強的東亞將為中國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的機遇,中國與東亞地區正形成新的地區主義。
二、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中國崛起現狀
回到中國自身實力來評估,現在的中國是否已經強大到作為一種威脅而存在呢,尤其是,是否會威脅到“威脅論”始作俑者本身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衡量一國的實力因素有很多,很多人只重視分析中國崛起的經濟因素的衡量,卻忽視中國在其他因素上是否有增長。本文選取三個主要因素來簡述當前中國的崛起的實際情況。
(一)經濟層面
首先,從經濟層面來看,從經濟上看,中國在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由1978年的19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5432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在2011年中國的農業占比由1978年的28.2%降到2011年的10.1%使我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51.27%,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城市化國家。”
并且就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中國人口基數大,地區貧富差距大,中國的經濟狀況雖然總體上處于增張狀態,但是約瑟夫·奈指出,“使用中國崛起來表達中國現狀可謂不當,用恢復更準確”。中國雖然在2009年貿易總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貿易國,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國家,生產的很多產品都附加值低,與世界貿易強國美國和德國等國家相比缺乏頂尖品牌,中國只是貿易量大,但是從構成上與德國和美國相比沒有那么復雜。
(二)軍事實力
從軍事實力上看,軍事力量是大國崛的“核心構成象征”。在2007年時,中國軍費人均數額是美國的4.49%,日本的11.3%,英國的5.31%,法國的15.76%,德國的14.33%。由此可看出中國對軍事力量的投入占國家開支的比重比較小。在2007年國家國防負擔的相對比例看,中國國防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8%。2008年時中國國防支出比上年増長17.5%。2009年比上年增長18.5%。雖然近兩年中國對研發軍事裝備的投入有相應增加,仍然十分緩慢。可看出中國的軍事高精尖武器裝備與世界其它軍事大國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2015年的國慶大閱兵的閱兵儀式上,中國領導人宣布裁軍30萬。中國國防費的人均數額仍低于世界一些主要大國的水平。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國防費用只能說是保持著適度的増長,其軍事實力遠沒到軍事強國的程度。
(三)中國的軟實力的對外影響
從軟實力的角度來看,中國在文化軟實力上具有先天優勢,這不僅體現在古代中國以儒家文明為核心的文化,及其對周邊地區的巨大輻射力上,還體現在東亞崛起浪潮中儒家文化的促進作用。軟實力,是一國對他國在文化或意識形態等方面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能力。如何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地位,使中國的國家形象在國外得到良好傳播,中國觀點更廣泛的他國所接受,這是影響中國軟實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時,中國要注重生產易于為世界所接受的中國文化,中國近幾年創辦的孔子學院無疑對傳播中國文化是一個重要推動手段,同時值得思考的是,中國的文化吸引力不能只停留在“吃老本”的階段,中國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固然是其優勢,但是,中國如何再生產易于被這個時代的世界接納的中國文化,從而保持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活力這一點同樣需要兼顧。
三、反思中國對于中國崛起的應對
國際環境的角度著眼,中國的崛起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國際社會對待中國的崛起的態度有一個從觀望到接受的變化過程,近幾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建立“亞投行”,提出“構建人類民與共同體”。無疑是對中國在成長為大國之路上更有擔當的體現,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崛起這一事實也發生了一些轉變,在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大多數國家對中國的崛起持樂觀的接受態度。
從歷史上看,崛起國和霸權國之間的戰爭更多是因為缺乏溝通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雙方都不知對方國家的想法,出于自身的不安全感才導致戰爭的最終爆發。中國官方一再聲明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充分表明了中國態度。“崛起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既有世界霸主采取什么手段維護其主導地位。”當前,國內學者和政策專家都憧憬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然而,中國如何崛起,如何應對中國崛起選擇適合戰略則更需要決策者和戰略家為中國順利崛起而謀劃。
參考文獻:
[1]約翰·米爾斯海默(著),王義桅 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390頁。
[2](英〕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 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張莉等譯,中信出版社,2010 年,第329頁。
[3]樓耀亮(著),《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約翰米爾斯海默(著),王義桅 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391頁。
[5][美]玆比格紐布熱津斯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大棋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130頁。
[6]阮宗澤(著),中國崛起與東亞秩序的轉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頁。
[7]約翰·米爾斯海默(著),王義桅 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附錄:閻學通對話米爾斯海默:中國能否和平崛起。440頁。
[8]阮宗澤(著),中國崛起與東亞秩序的轉型[M],北京大學出版社,38頁。
[9]銀洪興主編,全面深化改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2頁。
[10]封永平, 軍事力量觀的嬗變與大國崛起[J]. 現代國際關系,2005,(07):7-12.
[11]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
[12]門洪華. 中國軟實力評估報告(上)[J]. 國際觀察,2007,(02):15-26.
[13][美]玆比格紐·布熱津斯基(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大棋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134頁。
[14]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可能選擇”,載《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6期,第11— 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