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輝
摘 要:長期以來,在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影響下,國有企業的發展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國有企業對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也日益突出。一段時間內,國有企業成為腐敗問題的重災區,腐敗問題如雨后春筍般相繼而生,因此,國家對國有企業腐敗問題相繼出重拳,如常態化巡視檢查,以打擊各種形式的腐敗問題,同時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紀檢監察制度,為反腐敗設置了牢固的防線。相反,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和對經濟的貢獻長期處于弱勢地位,非公有制企業的腐敗問題不容易引起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注意,反腐工作不能引起重視。但是,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對國內經濟的貢獻率持續提高,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國有企業 腐敗 紀檢監察
引言
國家、地方和企業的紀檢監察部門也逐步重視非公有企業的腐敗問題,尤其是規模較大的非公有制企業專門設置了紀檢監察部門,在地方紀委的領導下加大了對腐敗問題的查處力度,營造了非公有制企業風清氣正、廉潔從業的環境,有力地維護了 股東及出資人利益。本文將結合實際,研究非公有制企業腐敗問題的常規形式,從而針對性的提出防治方法,充分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能,為企業的健康發展貢獻最大力量。
一、非公有制企業腐敗的常規形式
分析近年來大量非公有制企業查處結案和正在查處的腐敗案件,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者違法亂紀的案件領域廣、層面多、數量大,呈現多樣性。
(一)、以權謀私,損公肥私。少數經營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權利和崗位的便利,不擇手段、無所顧忌,利用企業改制、產業調整、股份合作、供銷環節等機會,大搞權錢交易,中飽私囊;有的經營管理者截留企業資金,把企業變成自己的“自留地”,“小金庫”,為所欲為,造成企業資產的嚴重損失,又為腐敗現象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二)、權力尋租,收受賄賂。一些經營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權力把企業工程建設及重要的業務批給自己熟悉的人或與自己關系較好的朋友,然后私下收受他們給予的回扣、好處費;還有的不僅收受業務客戶的錢,還把手伸向本企業職工,為了工作上的小事,接受職工送禮。
(三)、官僚主義,失職瀆職。少數企業經營管理者,尤其是一把手官僚主義嚴重,盲目利用手中的經營權、決策權對生產經營中重大問題不做認真的調查研究,不講民主,主觀武斷,頭腦發熱,想當然的做決策,結果決策失誤,給企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有的企業經營管理者不能正確把握手中的權力,把企業變成自己的家,獨攬財權;有的企業經營管理者對重大投資項目不做研究,不考察論證,盲目決策,亂投資,亂借款,亂擔保,造成企業重大經濟損失。
(四)、揮霍浪費,腐敗墮落。有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打著搞好經濟,做大做強企業的幌子,在業務活動中講排場擺闊氣,嚴重浪費企業資源,慷企業之慨;有的無心工作,熱衷于迎來送往,互贈禮品;有的生活糜爛,甘與墮落,利用公款吃喝嫖賭,甚至包小三養情人;有的利用外出考察、辦事為由聚眾賭博,公款高消費。
二、非公有制企業腐敗現象發生的原因
當前非公企業腐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思想認識產生誤區。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對腐敗定義理解的狹隘性,對非公經濟領域腐敗問題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有的甚至擔心開展非公經濟領域反腐敗工作會影響地方的經濟發展和穩定。另一方面,部分企業主出于愛面子或擔心影響經營,即使發現員工腐敗行為一般也不會報案,處理方式常常是把錢追回,辭退違規員工;有的甚至認為商業賄賂是增進交易的有效手段,客觀上助長了非公企業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
(二)、市場主體不平等。非公企業之間合作過程中存在甲方乙方地位不平等,甲方占據主導權的行業潛規則,因此乙方為了討好甲方,時常對甲方進行賄賂。也有的政府部門對非公企業有關資格的認定、注冊資本的審核等諸多環節實行更多的“前置”審批,使非公企業在市場準入、政策優惠、審批檢驗、稅收融資等方面處于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目前沒有統一完善的市場誠信體系,具有行賄等不正當交易行為的市場主體在市場準入方面沒有受到有效的限制。非公企業如何平衡商業倫理與市場的競爭力的選擇,在這種選擇中,企業往往被逼向“囚徒困境”:如果遠離商業賄賂,企業就可能失去市場;如果同流合污,就會背叛商業倫理。
(三)、個人原因。有的是貪小便宜,有的是僥幸心理,有的不懂法,對法律沒有敬畏之心,缺乏規則意識、從眾心理。總是拿潛規則作為自己的擋箭牌,“別人都是在這么做,如果我不做的話,使自己處于不利的地位。”這種心理是走上腐敗道路的起始原因。
(四)、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非公企業大多數是股份制或家族式企業,決策權、經營權和管理權高度集中。隨著企業發展和內部管理環節的日益增多,管理不夠科學、財務制度不健全、業務管理混亂、合同和票據審核不嚴格、現金結算居多、外派機構和人員監管不到位等漏洞,都給從業人員侵吞、截留、挪用企業財物和對外受賄、索賄等腐敗行為埋下了隱患。
三、非公有制企業腐敗的防治對策
(一)、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優化非公企業發展環境。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消除歧視性政策,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壁壘,使非公企業在經濟活動中與其他市場主體享受同等待遇。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清理、精簡審批事項,逐步規范重大項目許可,取消無法律依據的附加收費。加強企業資源配置、資產交易、產品生產領域防止利益沖突制度建設,加快建立集中統一的企業資源交易平臺;加強企業誠信建設,加快建立企業信用檔案。
(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內部監督制約。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權限、議事規則和工作程序;推行職工董事、監事制度;合理設置企業內部職能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加強企業內部廉潔風險防控機制建設,針對企業資金流動、資產管理、采購銷售、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環節開展風險評估,建立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推進廠務公開,健全職代會制度,發揮工會組織、工商聯組織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中的作用,促進重大勞動關系問題解決。
(三)、加強紀檢組織建設,構筑防治腐敗工作網絡。健全工作體制,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檢監察部門組織協調、行業監管部門負責、行業協會自律、企業主動參與、社會各界監督的非公有制企業防治腐敗工作格局。堅持黨組織建設與紀檢組織建設同步推進,工作機制同步完善,切實推進非公有制企業紀檢組織建設。整合黨的監督資源和企業的監管資源,形成紀委組織協調、企業內部監管部門協作配合的防治腐敗監督機制。建立非公有制企業防治腐敗聯系點,培育示范性企業,帶動面上工作開展。加強自身建設,培養學習型的紀檢監察干部,打造規范化的紀檢監察部門,開創服務型的紀檢監察工作,建立健全紀檢監察制度,堅持以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強調紀檢監察的工作方式更加突出服務。
(四)、加強廉潔文化建設,促進依法廉潔經營。與企業經營理念相結合,以“廉潔、誠信、守法”為核心,引導企業把廉潔理念融入到企業生產經營和規章制度的各個方面。與企業文化活動相結合,依托企業報刊、廣播、網絡等載體和文藝晚會等活動,廣泛開展廉潔教育。與法紀教育相結合,堅持教育與管理、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分類施教、因人施教。
總之,隨著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呈現出來的腐敗形式多樣化。紀檢監察工作也越來越有挑戰性,如何有效教育、監督、懲治非公有制企業腐敗問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非公有制企業的紀檢監察部門應結合企業實際,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