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是著作權限制的重要內容,在調節著作權人、公眾利益方面起著平衡的作用,但同時也是著作權實務與理論研究的一個備受爭議的規則。本文從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內涵出發,著重分析了合理使用的立法原則及現狀,最后提出對我國著作權法關于合理使用制度的一點建議。
關鍵詞:著作權;合理使用;限制機制
一、基本內涵
(一)概念
著作權合理使用是重要的著作權限制機制,它是指在特定的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權的作品,而不必征得權利人的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的合法行為。“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從著作權人方面來看,是對其著作權范圍的限定;從著作權人以外的人(即使用者)來看,則是使用他人作品而享有利益的一項權利。”
合理使用應包括五層含義:一是使用要有法律依據。二是使用是基于正當理由。三是不需經作者與著作權人同意。四是不支付報酬。五是不構成侵權,是合法行為。
(二)要件
1、使用的作品已經發表,未發表的作品不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
2、使用的目的僅限于為個人學習、研究、欣賞,或者為了教學、科學研究、宗教或慈善事業以及公共文化利益的需要;
3、使用他人作品時,不得侵犯著作權人的其他權利,并且必須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
(三)范圍
《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指出了在12種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四) 特征
合理使用作為一種事實行為,具有區別于一般法律行為的基本特征:
1.合理使用是一種客觀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
2.合理使用依法律規定直接發生法律后果,不存在當事人預期的意思效力問題。
二、使用限制、原則與作用
(一)使用限制
使用他人作品的,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由于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無法指明的除外。
著作權法所稱已經發表的作品,是指著作權人自行或者許可他人公之于眾的作品。
依照著作權法有關規定,使用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已經發表的作品的,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
(二)原則
第一,公平正義原則。
第二,防止權利濫用原則。
第三,公序良俗原則。社會公眾在使用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要符合法律的規定,在法定范圍內使用,不得違背社會的公序良俗。
(三)作用
“當今社會是一個以權利為本位的社會,權利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任何權利的行使都存在一定的邊界,權利的無限擴張必然導致壟斷的產生,因此對于權利進行合理的限制顯得尤為必要。”《著作權法》在承擔保護作者腦力勞動成果作用的同時,也承擔著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的重任。《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既是在保護作品作者著作權的基礎上形成的對著作權進行限制的作用,它允許作品的使用者,傳播者可以在不經作品作者許可的基礎上有限制的使用作品。客觀方面也在刺激作品作者不斷創造出更好的科學文化作品。
三、立法現狀分析
《著作權法》以上所列十二條比較全面地對著作權合理使用的范圍進行了列舉。這種列舉的方式可以幫助法官直觀,清晰地判斷著作權的合理使用,便于司法實踐。同時,由于我國法官水平地域差異明顯,故此種列舉的方法也可以防止法官利用法律漏洞。但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將著作權合理使用列舉為以上十二種情況,無疑會使許多原本應當列為合理使用或根據社會變化發展而應當列入合理使用范圍的新情況被遺漏。我國《著作權法》的這種僵化的立法模式在鮮活的社會實踐面前一再暴露出其無可回避的缺陷。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著作權法》中關于合理使用的規定在面對不斷變化的新情況前很難判斷。
四、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評價
法律制度的創設積淀著人類利益的選擇和價值追求,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同樣是如此。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內容被認為是一種平衡,即在著作權人的利益與使用人的需要之間保持平衡。一方面我們要維護創作者的利益,激發其創作熱情,另一方面又要對該權利予以必要的限制,以保護社會利益,合理使用制度正是實現這一平衡的有效機制,也就是說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權法體現公平、平等等正義性價值的精髓所在,公平正義觀在著作權法中具體表現為一種均衡思想。
我國《著作權法》對合理使用采用的是列舉式來規定的。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是具有穩定性和規范性,使法官在裁量案件時有明確的標準,只要符合這12種當中的一種的即為合理使用。
但是,法律畢竟是滯后的,不可能包含所有的合理使用的范圍,尤其是隨著電子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各類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也越來越多,著作權法和其他相關法律也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具體現象,立法和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時有發生,關于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情況也不再局限于以上十二種情況。所以在法官判案的時候,現實情況一旦超出以上十二種情況,便無法對新情況下的合理使用進行判斷。
我國在立法僅采用列舉的方式規定合理使用的范圍,不僅在外延是不周全的,而且在具體規定上也存在著適用模糊的缺陷。
所以,筆者認為在概括式和列舉式具有其局限性的情況下,采取混合式立法模式不但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彌補制度漏洞,更可以體現著作權合理使用的獨特價值。此外,筆者還認為應當對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進行填補,用來彌補法律漏洞,使法官在判案的時候可以更加準確的適用現行法律。完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不但可以使使用人更加放心的使用他人的作品,同時也可以對著作權進行更好的保護,相互促進,以更好地促進我國的經濟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亞男,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斷標準研究,煙臺大學,2010.12
[2]楊崇森,著作權之保護,臺灣正中書局,1977.179.
[3]吳漢東,論合理使用,法學研究,1995,(4):21
[4][德]雷炳德,張恩民譯,著作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5.725-729.
[5]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195
作者簡介:
勞智慧(1993-),女,漢,山西晉中人,山西財經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